阅读教学保障建设实例_支架式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保障建设实例_支架式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支架建构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支架即“脚手架”(Scaffolding),原为建筑行业术语,意为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后来,心理学家伍德将其用来描述同行或者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所施与的有效支持。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其核心策略是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通过这种“支架作用”,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因此,在教学中建构支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建构教学支架呢?

      一、通过对文本的提炼与概括,构建“宏观型”教学支架

      教者在宏观把握和精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概括和提炼的手法,设置出宏观性的问题、情境、线索及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的教学支架。“宏观型”教学支架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统摄教学内容,使课堂高效紧凑,脉络清晰。如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杜牧《阿房宫赋》[1],在简洁导入及检查预习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们缩成这样一段话:

      (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接下去的环节,学生围绕这段话进行集体填空,再以所填的句子,分小组梳理文章层次,并进行语句品鉴和深层解读。教者以精湛的文本解读水平为基础,运用概括提炼的手法,精心自撰了这段缩写,真正起到了“统摄全局”的作用。因此,课后诊断时褚树荣老师认为:“自撰的一段缩写发挥了很多很好的作用。既是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提要,又是分组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靠这一段缩写统整在一起。”[2]

      再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沙之书》[3],在整体感知后的第二大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沙之书》,一本________的书?”并请学生来填空,巧妙地将文本梳理和言语训练渗透其间。学生的回答多样而丰富,如“无序”“缥缈”“谜一样”“荒诞”“邪恶”……极富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课堂局面生动活泼,高效紧凑。

      二、通过“文本改写”与“变形”,构建“变异型”教学支架

      教者在文本细读并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凸显文本的精妙之处,可以运用“文本改写”或“文本变形”的手法,呈现出与原文有别的“负向文本”。通过构建“变异型”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理解原文“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此法运用得当,可以以简驭繁,有效突破难点,使课堂奇峰迭起,妙趣横生。

      我在执教《雨巷》时,没有采用由意象到情感的常规分析方法,而是通过细读文本,将诗歌的形式尤其是节奏、韵律确定为教学的重点,聚焦于词语的重复和诗句的“截断”之处,尤其注意到标点符号的变化。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之间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文本变形,有意建构了两个“变异型”教学支架:一是特意删减掉重复之处后的《雨巷》“删减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芬芳,/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二是特意将“截断”之处连为整句的《雨巷》“拉伸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删减版”的《雨巷》在删去重要词语和诗句的同时,感情也被稀释得平淡,不复有原作浓烈的抒情意味;而“拉伸版”的《雨巷》在续接起被“截断”的诗句之后,诗歌的节奏变得紧急,不复有原作藕断丝连、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之美。通过呈现这样两个“负向文本”,有效建构了“变异型”教学支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雨巷》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执教李清照《一剪梅》时,我通过课前的文本细读,舍弃了一些不具有教学价值的文本解读点,如“兰舟”的多种说法、为什么“轻解罗裳”等,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用物的珍贵性来寄托珍贵的情感”“典型意象”“独特的文本结构”三点。在讲解第一点时,笔者呈现了改写之后的“负向文本”:“荷花凋谢竹席秋,轻解衣裳,独上小舟。”学生经比较后发现,虽然意思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改写之句消解了原作的精美和典雅,没有含蓄蕴藉之美。进一步思考发现,原作的“红藕”“玉簟”“罗裳”“兰舟”等珍贵的物象,既与李清照的实际生活处境有关,也是寄托珍贵感情的需要。总之,通过建构“变异型”教学支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文本对读和比较,构建“外引型”教学支架

      教者按照“文本对读”和“文本互证”的思路,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补充和追加同类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拓宽眼界和深化理解。如果说,“变异型”教学支架着力于文本内部,意在以“负向文本”衬托出精妙之处,那么,“外引型”教学支架则在文本的外部“发力”,意在通过引入与原文本构成互文式对读的同类文本,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原文的理解。“外引型”教学支架运用得当,可以使课堂厚重饱满,富于思维含量,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品质。如朱昌元老师执教的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共有“课堂导入”“整体感知”“文本研习”“拓展探究”四个环节。“拓展探究”片段如下[4]:

      师: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明朗、悠闲,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也是如此的明朗和悠闲吗?你们看这是本什么书?(出示《郁达夫日记集》)

      生(齐):《郁达夫日记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当时的日记。(PPT依次展示)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十一月初五),星期六,雨。

      今晨一早即醒,因昨晚入睡早也,觉头脑清醒,为续写那篇《文学》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写至午后写毕,成两千余字。

      二十九日(十一月初四),星期五,雨。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

      二十八日(十一月初三),星期四,微雨。

      今天为杭市防空演习之第一天,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

      十一月十九日(旧历十月廿四),星期二,在杭州的官场弄。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而各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

      师:这四则日记都选自《郁达夫日记集》,分别记于《江南的冬景》成稿的当天以及前几天。“家国沦亡,小民乏食”,“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结合这些背景材料,联系文本,大家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因为有了来自《郁达夫日记集》中“外引型”教学支架的支撑,学生谈及感受时言之有物,谈及“想象和现实”“美好和丑恶”“作者的向往、追求”等内容,教师适机点拨,进一步出示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论及自然山水安顿灵魂、净化心灵之作用的文本,教学内容自然拓展提升到“明丽、闲适的自然山水之美”“郁达夫敏感、疲惫、痛苦的心灵和渴望得到安顿的灵魂”“传统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等命题。总之,“外引型”教学支架的建构,使“拓展探究”环节落到了实处,极富深度和广度。

      整体而言,“宏观型”支架重在“统摄全局”,多用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环节,意在为进一步研习文本拧出一条线索;“变异型”支架重在“聚焦局部”,多用于“文本研读”“语句鉴赏”等环节,意在凸显文本的精妙及细微之处,有“定点突破”的意味;“外引型”支架重在“升华提升”,多用于“拓展提升”等课堂收尾环节,意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综上所述,借鉴支架教学理论,教者通过文本概括、提炼、改写、对读等方法,建构“宏观型”“变异型”“外引型”三类支架,不失为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一种新思路。

标签:;  ;  ;  ;  ;  

阅读教学保障建设实例_支架式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