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态势已初见端倪。遵循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结合我国的产业状况和优势,科学地选择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跨国经营产业选择的依据

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有着不同的标准,它们是以不同的理论观点为依据的。经济学家们从跨国经营的动机以及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战略等角度,分析了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综合地利用这些观点和依据,科学合理地作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

1、基于动机的选择:从跨国经营的动机出发。日本学者小岛清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概括为三种:自然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生产要素寻求型。英国学者邓宁概括了四种类型: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主要从三种类型进行分析:第一,资源寻求型。它是以寻求国外资源为目标的投资和经营活动,据此应该选择我国资源匮乏、他国资源充裕的产业,如采矿、海洋渔业等:第二,市场寻求型。它是以寻求国外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和经营活动,据此应该选择我国市场饱合、国外市场广阔的产业,如服装、轻工业等:第三,技术寻求型。它是以寻求国外技术为目标的投资和经营活动,据此应该选择我国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电子、化工业等。

2、基于优势的选择:从本国产业的优势出发。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虽然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如果将生产集中在劣势较小、优势较大的产品和产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1)传统产业,是由于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优势产业,如烟花业、刺绣业等。这些传统的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切不可丢掉这些优势产业,去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产业,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它在跨国投资与经营中的基础性作用。

3、基于发展的选择:从本国产业的发展出发。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政府要采取措施培植这样的优势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创汇,而是要更加重视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从而增加国家竞争优势。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也不能只看眼前而忘记发展,应该着眼于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思考,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高新产业,努力为它们的发展创造条件。知识经济时代迎来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政府应该选择和培植这些产业,以此推动本国竞争的提升。

二、跨国经营产业选择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势头是好的。到2002年,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38亿美元,2003年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规模低小、档次偏低等问题。特别是境外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而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流通贸易产业多,生产开发产业少。我国的流通贸易类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早,从实行开放政策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它们基本上熟悉了国际环境和国际规则,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贸实践经验,也培养了一批懂外语、会经营的国际经贸人才,所以有条件投身国际经济的海洋。同时,流通贸易型企业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而且往往可以通过压低国内产品价格去开拓市场,自身的经营风险不大,所以有胆量参与国际竞争。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导致了跨国经营中流通贸易产业多、生产开发产业少的状况。据统计,跨国经营的贸易类企业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企业相加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左右。这种现象虽然符合市场寻求型的产业选择动机,但是有悖于资源寻求型和技术寻求型的产业选择动机,更有悖于培植竞争优势的产业选择依据。

2、传统服务产业多,新兴服务产业少。前几年,我们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发展跨国经营,形成了与国内产业结构相似的对外投资结构。表现在服务业的结构上,也是传统的服务业比较多,新兴的服务业非常少。在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服务业占相当的比重。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如贸易、交通、旅游、餐饮等,其中贸易占60%左右,交通运输占2%左右:而新兴的服务业比重很汪,如铭、保险、电信、媒体等都发展不够。这种投资结构,是与我国的传统产业结构一致的,它虽然符合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但却与新经济的发展方向相背离。按照这种产业结构发展跨国经营,就不可通达到带动国内产业经优化升级的目标。

3、劳动密集产业多,技术密集产业少。长期以来,我们按照“资源要素禀赋说”的原理发展国际贸易,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7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额的20.8%,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这种客观的现实状况,必须影响到跨国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使对外投资呈现出低技术的格局。技术含量不高的贸易、纺织、服装、轻工类企业占50%以上:而在40%左右的机械、电子、医药类企业中,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也不够高。2000—2001年,外经贸部批准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22个,协议投资金额只有5000万美元,中方投资金额仅有2697万美元。这种低技术的结构,不利于带动国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因而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三、跨国经营产业选择的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按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要求,选择和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重点。

1、以高新产业为“先导”,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经营。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是“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我国的对外投资则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跨国投资”,因而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不仅要选择有利润的产业和项目,而且要选择对本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有辐射效应的产业和项目。具体地说,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经营。由于传统产业要靠高新技术来改造,服务产业要靠商新技术来武装,经济增长的新途径要靠高新技术产业来开辟,可以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龙头”。鼓励和支持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武装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和环境,培植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所以,我国政府设想,5—10年内培育1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出口企业和跨国公司,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在海外建立科技园,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跨国经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与经营。

2、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稳定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的跨国经营。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有的还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发展经济和跨国经营,都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产业,而要以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从目前的情况看,传统产业的对外投资还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体”,起着支撑的作用:家电行业的跨国经营来势很好,海尔、格力、春兰、康佳等大型企业都在开展境外投资:纺织服装行业以设备和技术“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2001年底,增外加工装配企业已达327家,中方协议投资8.7亿美元,带动了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散件的出口。这些传统产业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技术,积累了人才和管理经验,形成了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它们在跨国经营中的骨干作用。还可利用比较成熟的资源开发技术,到境外寻求自然资源,从事油气、矿产、森林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以解决国内开发能力有余而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在看到,在现代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在发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不能再按照原来的方式发展,而要加速改造和提升。对轻工、纺织、机械、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要依托现在基础,采用高新技术,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3、以服务产业为“补充”,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产业的跨国经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有步骤地推进发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我国跨国经营的有益“补充”。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的弱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高层次服务业,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当前和未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所以我国企业到境外经营的三产企业的成长壮大,又可以回过头来带动国内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业走出国门,还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可见,很有必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跨国经营。我国的贸易、餐饮业是较早进入跨国经营的,要提高素质、稳定发展。在通信、金融、环保、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都要加大境外投资与经营的力度,从而改善境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提高跨国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