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中的反思想道德教育现象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课中的反思想道德教育现象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课上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探析论文,课上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却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称之为“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一、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描述

关于反思想品德教育的表现及其危害,我们可以从一些教学案例中感受到。

案例1:感受友情与感受失落

在教学“同学之间需要团结友爱”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张友情卡,送给自己要好的朋友。学生做好友情卡并送给同学后,教师统计:大家收到友情卡了吗?请收到3张以上的同学举手;请收到两张和一张友情卡的同学举手。最后教师说:“还有好多同学一张也没收到,没收到的同学一定很失落吧?”

【点评】教师设计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收到友情卡的学生一定很开心,而没收到友情卡的学生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失落感。教师的点评不仅没有减轻这种失落感,反而是加以强化了。事实上,没收到友情卡的同学就缺乏友情吗?也不尽然。

案例2:心理健康教育与摧残心理健康

在教学“健康心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做一份心理健康测量表。学生做完后,教师公布心理是否健康的得分标准,让学生与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得分情况。提问:“你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呢?请你帮助他解决一下。”七年级的学生还真是天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

【点评】且不说这份心理健康测量表是否真的能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仅仅看这位教师在后续部分的处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属于个人的隐私,心理医生在给患者治疗时,要拉上窗帘与患者进行交谈,而且要为患者保密。而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大声告诉全班同学:我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这样做合适吗?再说,让小小年纪的学生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吗?结果很可能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会变得有心理问题了。

案例3:自我保护与莽撞行事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内容如下:因为经常有同学受到校外不良青年的欺负,于是某校部分学生成立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小虎队”。一天放学后,两位小同学在校外不远处遭到三名青年勒索。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们没带钱,我找同学借钱给你们吧,我的同学留下。这位同学跑到学校找来“小虎队”成员,与三位勒索者展开斗争,因为人多,最终把勒索者赶跑了,成功地保护了这两个小同学。在评析这一现象时,多数学生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肯定,教师也对这两位同学的机智和“小虎队”的团结精神大加赞扬,认为他们善于利用自身力量保护自己。

【点评】成立“小虎队”的做法能给予肯定吗?在上述小品中,勒索者不够凶残,所以几位学生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换一种情形,碰到亡命之徒,学生仍然这样做,结果将会不堪设想。在这里,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理合法地进行自我保护,而是强化了学生莽撞行事的意识。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现象都是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经意间发生的,正因为这样,它的危害性就特别大。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对教师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很关注,而且认可度高,这样对他们的影响也就比较深远。所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想品德教育出现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残次品”,还可能是“危险品”。

二、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课上出现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看似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因素,这种必然性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适应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缺乏研究与思考,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而在思想品德课上会出现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有时甚至出现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如在案例3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保护作为知识去教的,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如何正确进行自我保护。

2.在课堂活动中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实际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体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如何组织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中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活动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案例2中,教师让学生做问卷、讨论、回答问题,教学形式是多样化了,活动是丰富了,但却没有看到,这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展开。在教学中,活动形式要做到多样性、新颖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师也要看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服务性是它的职能,教育性是它的生命。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是错误的。

3.在评价方式上关注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和反馈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强调了反馈功能而忽视了激励功能。受传统排位次的影响,一些教师喜欢给学生排名次,只要是集体活动,就一定要分出三六九等来,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案例1所述现象实际上也是排名次的一种表现,这种评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因没收到友情卡而产生失落情绪时,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由于课堂上时间较紧,不可能每人都收到友情卡,这不要紧,同学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来自朋友的友情。”这样,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失落感反而会增添一份自信——相信自己也拥有友情,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三、消除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的基本策略

1.准确定位课程价值,围绕思想品德教育这个中心展开教学

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的规定,已经明确了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虽然各门课程都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但相比较而言,在思想品德课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思想品德课上,一切教学行为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而不能舍本逐末。在一节研究课上,课堂小结时教师问学生:“大家对这节课满意吗?”学生纷纷说“满意”或“很满意”。老师说:“我对大家的学习状态更满意,大家表现得非常棒,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好不好?”这一小小的细节让学生学会了欣赏自己,也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我们应该看到,课堂教学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2.走进学生,让思想品德教育也能量身定制

请注意,此处用的是“走进”而非“走近”,因为当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在空间距离上需要“走近”,更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2004年,常州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常州市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9009份,在被问及“最想和谁说心事”时,15.94%的学生选择向父母倾诉,只有4.13%的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27.96%的学生选择不向任何人说,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向同学、朋友表达心声。愿意与教师说心里话的学生比重如此之低令人深思,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下,愿意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交流的学生有多少呢?在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思想品德教育根据什么,只能根据教师的想法和相关的理论,有时只能是跟着感觉走。作为教育者,在反思得票率之低的同时,要真正重视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本着“你的心事有我愿意听”的倾听态度,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善于引导,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一位教师在教学“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时,让学生讨论:“如果一个人曾经伤害过你,当他遇到困难时,你还愿意帮助他吗?”多数学生说愿意。而有几个学生说不愿意,其中一个学生认为“有仇不报非君子”,人应该恩怨分明;另一个学生以《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为例,说明不能帮助。对于这些观点,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进一步加以分析,而是一带而过,告诉学生应该帮助并阐述教材中的理由。课后笔者与这位教师进行交流时,问她为什么不对这几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该教师说没想到学生会这样说,所以当时不知该怎么评析为好。在这里,教师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只顾预设而忽视了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有的教师总觉得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不可捉摸,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只好听天由命了。研究一下开汽车的过程,我们对如何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开车过程中,各种情况随时会出现,司机能否机动灵活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以避免危险,取决于车况、司机的驾驶技术、司机对路况熟悉的程度、司机的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变”的条件,条件具备后,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动态生成的教育契机,也必须具备一些“不变”的因素: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学中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由此可见,要抓住动态生成的教育契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性

如前所述,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研究的方法上,教师不必像理论工作者那样从理论高度上进行研究,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段、一种教学现象甚至是某个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教师便可以对本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种较为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切合本校实际,容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标签:;  ;  

思想品德课中的反思想道德教育现象探析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