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班级规模背景下的高效优质教学分析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大班额背景下高效优质教学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探析论文,大班论文,小学英语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目前我区所有小学都已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英语课是一种技能课,学习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因此班级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大班额英语教学有很多明显的弊端:班级过大,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制约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使教学活动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操练、实践的机会少,个别学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操练机会更少,不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水平不一,教师个别指导机会少,容易造成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等。以我校为例,全校3~6年级所有的班级人数都超过45人,有的班级将近60人。我校上学期举行的3~6年级学生英语能力检测显示:在大班额背景下,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班级60%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影响了学生心智的发展,给未来的英语学习设置了障碍。但是根据我区目前的教学条件,各小学班级的学生数量普遍很多,大班的现状暂时难以改变。因此,不管从我校还是我区、我市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学额过多且学力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展有效的英语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两极分化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寻求突破,探析新的教学策略

2007年3月,新学期一开始,我便启动了新的教学策略,采用“精讲多听教学法”及“循环叠加学习法”。具体做法是取消单元分化,不再按照一单元一课时来教,而是整体感知教材,遵循“先输入后输出”“语流为主,整句训练”的国际新理念,以听的方式给学生足够量的输入,直至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个自然输入、自主感悟、自如应用的过程。新的教学策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某些缺陷,并且进一步验证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1.模式名称:“听音——应用——听写”三段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精讲多听习得法/循环叠加巩固法/自然听写法。

2.模式理论依据

语言习得理论证明,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理解的多于表达的,输入的多于输出的,听懂的多于会说的,二者始终无法同步。由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有一段潜伏期或沉默期,他们对“可理解性的输入”不是马上进行模仿或表达,而是不断地将其内化,然后“创造性”地输出。例如,在婴儿学话的时候,有些词当时怎么引导都说不来,而过几天婴儿竟然能够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了。

3.模式透析

“精讲多听习得法”——顾名思义,就是精讲重点知识,放手让学生多听。增加输入量。陈琳教授曾指出:“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多的‘输入’。没有足够量的输入,就要求儿童能够‘输出’(说和写)是不符合实践论的法则的。”有的教师往往用30分钟去讲,但只给孩子3分钟去听,剥夺了学生听的时间。

“精讲多听习得法”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使英语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但符合课改新理念的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客观条件的不足,能实际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优势。学生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就可以轻松地学好英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相对降低。在课堂上一盒磁带便可学习PEP英语,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流程简洁流畅,方法一目了然,实用性强,几乎人人都可以用。

(3)解决最现实的课堂教学问题,短时间能做到高效率,使快速英语学习成为可能。突破大班额教学的瓶颈,有效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4)教师与学生双重“减负”,在“减负”问题上达到双赢。

笔者认为,在研究或探讨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只有符合规律的事物,才会有长足发展的生命力。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听音流程示意图”加以分析,可以很好地说明全新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如图所示)。

[说明]实线:学生心理发展(OA—陌生期/AB—接收期/BC—体验期/CD—兴奋期/DE—回落期/EF—厌倦期)

虚线:学生知识技能发展(OE—输入/EP—输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为“心理发展”与“知识技能发展”两条曲线。(实线代表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过程,虚线代表学生知识技能发展过程)。在心理发展方面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OA——陌生期,AB——接收期BC——体验期,CD——兴奋期DE——回落期,EF——厌倦期。学生在接触新的事物、新的知识信息的时候,首先有一个“陌生期”,往往比较好奇,但同时也有一些茫然,或是心不在焉。不过很快学生就会进入“接收期”,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点滴的信息。随着“输入”时间的持续,“输入量”的不断增加,学生逐渐体验到知识信息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进入“体验期”。对知识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便会进入学习心理的“兴奋期”。我们知道,人们要学习一种技能,往往是在似会非会的状态下感到最有趣,学得也最投入,并且最渴望应用。学生一旦到了“兴奋期”,学习的自觉性相对比较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当学生学会了的时候,情绪会有一个回落,进入学习心理的“回落期”。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重复,时间久了,会产生厌倦感,进入“厌倦期”。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抛物线式的学习心理发展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是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曲线。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那就是当学生处于学习心理的“兴奋期”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没有达到最高值,恰恰是在“回落期”,学生的知识技能才会达到最高值。所以我们把OE定为知识信息的“输入”阶段,把EF定为知识信息的“输出”阶段。只有在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教学模式才会有针对性,才经得起论证和考验。

“循环叠加巩固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循环叠加学习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遗忘。学生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巩固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使新旧知识形成一条完整的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让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重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与今天的学习任务紧密结合,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网状联想,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如此逐渐叠加,循环往复,这种积淀式的“输入”最终使学生达到厚积薄发、脱口而出的程度。许多同学感到学习非常简单,非常神奇,在不知不觉中便学会了英语。

自然听写法——在学生听音听得非常熟练的时候,尝试“听写”,对学生不做强行的要求,从语篇入手,整句训练。学生中间尽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对词汇方面的掌握,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5)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在这种“放开式”的教学模式中,评价的手段不容忽视,“随堂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确保能够实施全新教学模式的关键。笔者遵循专家提出的“激励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通过真实生动、简洁有力的评价方案,有效地实施课堂监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一张我平时经常用到的评价表:

*主要指学生在家主动听课文录音带,收看电视英语歌曲、动画等节目。

A——Excellent!各方面长期表现非常好,让人感到非常满意。

B——Good!表现较好,基本按要求做到。

C——OK!表现一般,有时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做不到,情况不稳定。

D——Try harder!有待努力,很多时候没能按要求做到。

三、教学效果显著

实验进行到一个半月以后,笔者对实验班进行了一次调查。(实验班简介:三年级(1)班,50人,属较大额班级,学生年龄10~11岁。班级特点:班风正,学习习惯好,学习氛围浓,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问卷调查2007/4(见上表)

四、点滴感悟

1.静心输入,热闹输出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忽视了一个“输入量”的问题,总是希望在一节课当中把所有的知识都教会。有时太强调“一下子”学会,是不符合语言自身的生成规律的,所以往往“欲速则不达”。现在的许多公开课上得非常热闹,但学生活动或者游戏过后,却记不住多少东西。于是抱怨教材难,这是没有道理的。学生在“输入期”完全可以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思维过程”,静静地输入一段时间,当知识积淀起来,情绪回落的时候,加进游戏或大幅度的活动课,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技能发展的规律。

2.简单实用,教学高效

教学模式过于复杂,很难为大众所接受。在课堂上凭借一盒教学磁带可以教会学生当堂所学英语,是可行的。那么随堂评价措施是不是很繁琐呢?通过“听音流程图”可以看出,教师只要在OA、AB(“陌生期”与“接收期”)两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就可以了(最好采用书面的方式)。进入“体验期”与“兴奋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放手,大多数学生完全能够自主地学习。当进入“回落期”与“厌倦期”时,教师应该启动游戏以及听、说、玩、演、唱等活动形式。此时的学生处于“输出”状态,是在对语言进行应用,课堂评价主要以口头为主。所以教师在有效的实施随堂评价方面,没有多少负担。

3.分层关注,防止分化

这种“循环叠加”的学习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所学知识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把学生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学习习惯好,自主性强的“优生”。这样的学生教师不必操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学。第二层是“中等生”,有学习的自觉性,但偶尔也容易“偷懒”。这种教学模式尊重人性的弱点,允许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只要保证充足的时间,对中等生也完全可以放手。第三层是“待优生”。这部分学生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学习习惯不好但聪明仍有上进心的,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非智力元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时只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足够了,许多学生会迎头赶上。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他们几乎各科都比较差,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指导,但这样的孩子每个班只占10%~15%左右,教师所应承担的辅导压力已经很少了,可以有余力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

标签:;  ;  ;  

小学英语班级规模背景下的高效优质教学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