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宁中镇文二小学 514500
摘 要:美育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美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小学英语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英语教学要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课堂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小学英语进行美育渗透的策略,以期对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美育 渗透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这是素质教育对小学各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美育教育这一主线,以课堂为契机,以教室为舞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这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现行的教育制度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美育教育,必然会以失败告终。因为高考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高考这根指挥棒仍然在舞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小学教育也是以分数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
1.小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对美育教育熟视无睹
由于小学生天天与老师在一起,老师的人格魅力、情感价值取向、审美能力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较差,审美能力有限,如果老师的美育态度出现偏离,就会对孩子的审美能力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抓住美育教育的真正内涵
在英语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不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只注重满堂灌,传授新知识,记录知识点,做配套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基本上,每节课都是以知识作为课堂的中心,美育教育被教师所忽略。背诵课文,记忆单词,背诵语法知识,学习词语的用法,处处以应考为目标,生怕美育教育占据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视域下的小学英语美育渗透模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所有人的本性,也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进程中,美育不可或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内在的美
打开小学英语教材,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课本中有朗朗上口的歌曲、接地气的绘画、一边拍手一边唱的绕口令、令孩子们百做不厌的游戏、贴近儿童生活的小诗、故事、谚语、谜语,更令人应接不暇。外国习俗让我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课本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将语言训练放在首位,融英语书面语与口语于一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教育材料——音乐美、语言美、绘画美,令人拍手称赞、拍案惊奇。
2.用优美的情感感染、熏陶学生
一是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是职业道德美的体现,是教师内心表现出的一种最真、最纯的情感,崇高,伟大,悄无声息。它以道德力量、道德情感撼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信任、诚恳构建师生情感的桥梁,密切师生关系。在这种境地里,学生会接受老师、容纳老师,形成亲密的关系,相互包容、接纳,产生愉悦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存有任何偏见,善于运用夸奖这个有力武器,催动学生前行。教师只有从心底里爱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爱戴与尊重,才能与学生之间擦出爱的火花,产生爱的共鸣,产生心灵的呼唤,从而唤起心中最美的感情。
二是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进行美的渗透。小学英语与其他学科一样,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的包含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书写着振奋人心的奋斗史,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教学中,教师要自然地根据教材特点,选准切入点,渗透美育,使之渗入到学生的心坎里。
小学英语一上来接触的是:Good morning.Thank you.That`s all right.Good bye.等礼貌用语,教师应抓住训练对话的有利时机,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培礼仪情感,用教材中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智慧,感化心态,使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总之,新课程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注重采取多种渠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教材本身的美感悟英语教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丕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华夏教师,2018,(07)。
[2]施春菊 挖掘美育元素 培养英语情感[J].江西教育,2018,(06)。
[3]万琴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甘肃教育,2017,(12)。
论文作者:陈秋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美育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英语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