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与统一_国家统一论文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与统一_国家统一论文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华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3-0018-06

       祖国统一,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题中之意,是中国梦得圆的重要象征和标志。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就谈不上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就谈不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就谈不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343、“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1]344。时至今日,我们距中华民族大团圆、大统一的终极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会见连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同胞携手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的问题。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再次会见连战,一年内四谈“两岸共圆中国梦”的问题:“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2]

       一、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国家统一史

       无论是世界文明史还是中华文明史观,亦无论是王朝国家时代还是民族国家时代,自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国家产生以来,任何一个政权无不把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作为其最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之一。不仅农业文明时代如此,工业文明时代如此,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文明时代亦如此。只要民族国家还是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那么“国家统一”就仍然是各个民族国家、各个国家民族必然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之一,就仍然是各个民族国家、各个国家民族追求政治合法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共同愿望、共同意志之一。

       仅仅就中华文明史而论,在有明晰纪年的近4000年古代中国,“国家统一”始终是一个不变的历史主题,虽然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复“合久必分”,统一与分裂不断地交替循环,但是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统”始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主旋律,是祖祖辈辈植根于亚洲东部中华大地这一独立的地理单元的中华各民族、各政权共同追求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理想、政治目标。这也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可以源远流长且延绵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国家统一史。统一是主流、是常态;分裂为支流、为异态。统一合民意、得民心;分裂违民意、失民心。一次次统一又一次次分裂,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统一,千百年的分分合合所积淀的自小至大、自弱至强的向心力、凝聚力,终于将长期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和中华各民族整合成为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共同家园和命运共同体。

       但是,近代以来,曾经雄踞世界文明高地的中华文明开始从巅峰衰落。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不断而至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华各民族并没有屈服、沉沦,而是痛定思痛、奋发图强,自发、自觉地展开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运动——自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前赴后继,不懈抗争。

       在近代中国这个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在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以后,彻底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重新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重新建立、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这一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之一。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大大向前推进的基础上,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接过这一伟大旗帜,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把动员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彻底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一部90余年的中共党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之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之大团圆的奋斗史。

       二、“一国两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即把动员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全面解放中国的全部领土,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统一,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解放了祖国大陆的全部领土和绝大部分沿海岛屿以后,就剩下了一直延续至新时期的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台问题。

       港澳问题的性质是同一的,都是中华民族在近代落伍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强权和武力、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而严重破坏中国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尊严和感情的问题,都是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在没有自主权而任人欺凌的时代蒙受的殖民主义耻辱。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港澳问题的态度和原则立场是非常明确而坚定的:港澳地区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港澳居民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离的骨肉同胞,我们不承认英、葡殖民主义者在近代通过强权和武力对于港澳主权和治权归属问题的改变,不承认港澳的英、葡之“殖民地”的地位,事涉港澳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任何约束力,我们保留在我们认为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时候,对港澳地区恢复行使主权的最高和最后的权利。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台湾问题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是中国近代以来蒙受的最惨痛的政治对立的痛苦之一。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和原则立场是非常明确而坚定的: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离的骨肉同胞;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和平统一。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三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统一战略及其具体政策,采取的是非常特殊的过渡方式:在对待属于外交领域之国家统一问题——港澳问题上,采取的是“暂时维持港澳现状不变”以“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特殊政策;在对待属于内政领域之国家统一问题——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是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当然也绝不排除用武力的方式来“解放”台湾,实现社会主义化的“一国一制”的国家统一。

       进入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具体指导了港澳回归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伟大实践。

       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叶九条”。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讲:“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3]这也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地把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新政策”,形象地归纳和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58,即“一国两制”。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邓六条”。至此,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新政策”即海外所称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已经基本成型。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新政策”的新意、诚意、善意,并没有为海峡对岸的台湾中国国民党当局所体认。按照“一国两制”这个思路,我们顺利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

       三、自“主权回归”至“人心回归”

       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是由1982年秋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幕”的。邓小平在会谈中旗帜鲜明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4]12,“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4]12

       中英谈判,自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持续了整整两年,其中正式会谈就进行了22轮。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由双方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移交大典”举行。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5]

       澳门回归基本上是依循“率先垂范”的香港回归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而进行的。

       自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外交谈判在北京举行,共进行了四轮正式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由双方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19日至12月20日,澳门“移交大典”举行。江泽民在澳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葡两国政府在这里举行庄严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6]484“这标志着澳门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澳门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中华民族的盛事将永远彪炳史册!”[6]486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高度评价“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7]前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也曾经表示非常欣赏中英两国政府的“特殊方式”,“正是我们要大力加以提倡的”[8]。

       香港回归17年、澳门回归15年来,“新”港澳“一国两制”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香港回归17年、澳门回归15年,“瞻前顾后”,可以得出一个历史性的结论:“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是成功的,“一国两制”的“港澳模式”是有生命力的。而且,“一国两制”可以为“港澳明天更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继五年前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问题提升到“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阐释以来,再次就“丰富‘一国两制’实践”问题发表重要意见:“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9]

       四、自“和平发展”至“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是当代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和终极目标。

       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其诚意、善意、新意,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也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的僵局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集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发展两岸关系方面,始终高举的一面旗帜,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江泽民强调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10]胡锦涛强调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11]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将保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2]为了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诚意、善意、和新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集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集体,还“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具体内涵”:自传统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国际社会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旧”“三段论”,至调整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新”“三段论”。

       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为了巩固和扩大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集体又进一步提出了“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新理念。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时明确指出:“只要两岸双方都秉持民族大义,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增进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认知,两岸各领域合作的前景就是宽广和光明的。”[12]2013年6月13日和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分别会见吴伯雄、连战时,又一次就发展两岸关系的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了著名的“习四点”,重申这一基本立场: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进入2008年3月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的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前后,对于发展“正常化”的两岸关系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提出了“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13]的发展两岸关系的新理念。对此,我们给予了正面的回应。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会见连战,就发展两岸关系的问题交换意见。胡锦涛明确指出,当前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12]

       从2008年6月开始,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被迫搁置了十年之久的“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的沟通管道和机制得以恢复,就两岸直接“三通”和全面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等事宜进行磋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突破性成果。自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连续进行了八次定期的“陈江会”,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18项合作协议。2013年6月、2014年2月,新任“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和新任“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又连续进行了两次的“陈林会”,分别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和《海峡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通过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圆满解决了两岸长期悬而未决的“大三通”问题,而且使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逐步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日益全面和深入。

       目前,两岸关系已经出现令人可喜的新局面,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在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冷冻期以后,正迎来了一个冰消雪溶的“新春”。

       自近代中华文明衰落,自近代中华民族之命运共同体、中华大地之共同家园再一次沦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之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一代代仁人志士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将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将建立建设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建立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而前仆后继,始终践行不渝。经过逾一个半世纪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上日益接近这一伟大目标的梦想高地。今天,距离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借用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非常形象的一个比喻,就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4]让我们共同努力,翘首以待!

       收稿日期:2013-12-14

标签:;  ;  ;  ;  ;  ;  ;  ;  ;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与统一_国家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