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建筑业已经是一个对国计民生都有很大影响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工程质量检测已经成为建筑产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对当前的工程检测问题和机构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检测机构;质量检测;管理
引言
建筑工程的检测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当前形势下进行更好的发挥,怎样将检测机构的作用与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相结合,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行业都逐渐的规范化、正规化是摆在建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特点历程
1.检测领域逐渐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和建筑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建筑行业的质量监督工作需要有单一的工程材料的检测,逐渐的转变为工程各个环节的综合型检测,在更多的领域对建筑的质量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检测和监督,全面把控建筑工程的质量。
2.在检测中,手段要更加的科学化、全面化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结构的复杂程度,功能的人性化更加的发达,这就需要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3.相关机构检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
要方便质检部门随时掌控工程质量的情况,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监管,目前质量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实现信息化。近年来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已经实现了与工程监督系统的联网,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混凝土、钢筋、焊接件等不符合要求的时候,要通过网络迅速反馈到质量监察部门,然后迅速将问题解决。
二、检测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检测市场混乱
目前,开展建筑工程检测业务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附属的检测机构(简称质检站);二是科研院校下设的检测机构;三是专业检测机构。但在市场行为上,三类主体没有形成自由,公平竞争。其中以质检站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中小城市或各县市地区,其几乎形成了垄断。以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检测机构,带有政府权力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虽然国家要求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与附属试验室分离改制,试验室作为企业独立运作,但相当一部分的脱离实质上是名义上的脱离,从行政管理和经济来往上仍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作为第二类的科研院校检测机构虽然普遍资质比较高,主要占据了检测市场的仲裁检验业务,但在市场运作方面,其大都不是自负盈亏的实体,而且普遍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其收入中有国家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这就难以激发其全面服务市场的决心。作为第三类的专业检测机构为了在其它两类检测机构夹缝中生存,就必须在狭小的市场份额中搏杀,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方面,专业检测公司为了生存互相杀价,微薄的利润迫使有些检测公司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出现了简化程序、修改数据、拼凑报告的现象;另一方面,相当的专业检测公司经营维艰,无法承揽到业务,许多机构年营业额甚至不到100万元,导致检测仪器设备投入低,检测人员流失严重,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专业检测公司之间的水平良莠不齐。各级专业检测公司之间又存在分包,转包,挂名等现象,少数水平不高的检测公司甚至超资质范围违规开展检测业务,导致检测市场的严重混乱。
2.检测收费偏低,经济关系不明
目前,检测业务的收费还没有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因为检测业务项目繁多,加之竞争和检测资质等因素,收费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现检测机构有以检测项目计价的,也有以工程建筑面积计总价方式的,但总体来说,检测业务收费普遍不高,相比于设计、监理等同为技术服务业务的收费明显偏低,这无疑也是制约检测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根据规定,检测委托方应为建设单位,但检测费用付款方却普遍还是施工单位,因此建设单位只是名义上的委托方。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的认识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而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施工单位作为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当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时常矛盾的时候,许多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很难把好公正监督的关。
3.检测水平有待提高
检测水平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检测程序规范,仪器设备配置及数据采集系统更新等方面。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是建筑行业的普遍问题,现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待遇普遍不高,技术人员流失性大,从而造成无证上岗的问题比较突出。个别质监站检测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客户抱怨度高,迫于其政府垄断地位,又敢怒不敢言。另外,检测机构人员培训教育力度不够,过多的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造成人员素质低下,从而影响到取样、成型试件、养护、检测、数据处理等环节的检测程序规范执行不到位。仪器设备配置、维护和检测软件系统更新问题也关系到大量资金的投入,有些检测机构顾及眼前利益,仪器设备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导致仪器设备配置数量与所出具报告数量严重不符,如混凝土试块抗压及抗渗设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养护环节往往也容易忽视,如混凝土的标准养护要求前期对设备的投入和场地要求都较高,相当多的试验室往往都达不到标准养护的要求。有些机构检测软件更新跟不上规范变更,或者不能与数据采集系统匹配,不能严格达到规范要求,原始数据还依赖个人因素,就容易导致检测原始数据的人为因素偏差。
4.缺少必要监管,机构违规成本不高
建筑工程的检测是建立在诚实守信、方法科学、行为公正、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检测机构要始终保持其第三方独立性,才能确保数据准确和行为公正。然而现实中,检测机构不断受到了不良行政干预、商业贿赂、自身经济利益和其他方面压力的影响。不少检测机构开始弄虚作假,并且手段不断翻新,表现在试件假、过程假、数据假、结论假,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而被发现查处后,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又不高,违规成本低造成了个别检测机构为了经济利益,甘愿冒风险。
三、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措施
1.将监管工作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相关建设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检测机构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进行查处,同时加强检测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相关的合同工和收费的标准都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检察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现象要严格查处,极大惩罚力度,不断的拓宽监管渠道,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不断的提高工程检测人员的素质
随着发展的需要,工程检测机构的市场竞争最终会落脚到人才的竞争中,所以高素质的检测人员的培养是检测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检测机构,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检测从业人员的门槛,同时建立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通过这样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检测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最终不断的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1)统一检测业务数据标准和报告格式,利用安全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加强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业务的实时、有效监管,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记录公布,或者责令整改,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资质。通过建立监测信用档案盒制度,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规定和道德的互动,对信誉度差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通报及注销资格的处罚。
(2)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加工信息,延伸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及时了解、掌握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信息,对工地现场取样进行视频监控,实时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3)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自动采集、痕迹保留、权限控制等领先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有效遏制工程检
测造假行为和虚假检测报告的出现,,也可以通过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二维码以及用防伪标识进行防伪处理,同时建立防伪查询网站,对试验室出具的报告编号输入到查询窗口进行查询,以确保试验数据的正确以及防止假报告的产生。规范检测机构的行为,确保检测市场有序竞争。
(4)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实现包括对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以及企业、个人诚信记录等人、物、事的动态监管。规范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内控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各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水平。
4.检测机构应该不断的改进检测协会的公正、公开性,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检测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纽带,应该充分的调动地方检测协会的资源和作用,不断的引导检测机构正视社会市场竞争作用,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为建筑检测行业创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积极拓展技术创新及技术交流的渠道。对于违规的行为,协会应该采取警告,批评或者开除会员资格等措施进行约束,从而不断的规范检测机构的各种行为,规范市场。
结束语:
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检测是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执行,不是检测需求方的自觉行为,其在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起到的是前置把关作用、基础作用、手段作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执法的属性。因此希望有关各方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并切实监督实行,引导建筑工程检测机构步入正常快速发展轨道,早日与国际接轨,使我国工程质量水平不断得到更加科学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佳君.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注意的问题及责任制度的建立. 今日科苑. 2010.7
[2]王博.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概况及发展对策. 山西建筑. 2011.3
[3]张晓英. 建筑业的诱致性增长点和强制性增长点研究. 建筑经济. 2007.11
[4]陈丽莎.建材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及其持续改进.广东建材,2004.8
论文作者:林世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检测机构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市场论文; 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