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语借词看“丝绸之路”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朱国祥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 论文材料基于小田寿典等编《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为底本,并结合耿世民与李经纬编撰之回鹘世俗文书和回鹘文宗教文献《慈悲道场忏法》。以梵语借词为研究路径,分析梵语借词背后之民族、文化联系。回鹘文文献中的梵语借词不仅可推测古代印度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况,也往往能折射出梵语借词进入回鹘语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关键词: 回鹘文世俗文书;梵语借词;影响;回鹘文化
一、丝绸之路与回鹘
(一) “丝绸之路”概况
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 于1877年在其《中国》著作中首次对丝绸之路作过诠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间) 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得到东西方学者的赞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丝绸之路”条目定义为“中国古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经中亚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简称‘丝路’”。
然而,随着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成不变一条道路。不同时期的丝绸之路走向和贸易物品之变化,是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民族、政治、经济、宗教等形势演变而形成的。因此,便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金银之路”“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信仰之路”等称呼。
(二) 回鹘概况
回鹘的族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鬼方,周至春秋时期称之为赤狄,战国至两汉时期称之为丁零。据《史记·匈奴传》 载,回鹘人的先祖丁零(狄历) 人为匈奴所役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 是赤狄人的后代,后成为铁勒众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840年,回鹘宰相联合黠戛斯人击杀回鹘可汗,直接导致了漠北回鹘汗国的灭亡。汗国灭亡,一部分回鹘人留在了蒙古草原,其余大部分人分四支迁移:一支南迁长城附近,“南迁的回鹘达27部之多,加上南下的回鹘溃兵散卒、零散部众,南迁的回鹘人约有30万”[1],后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另分三路西迁:第一支西迁至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控制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11世纪被西夏李元昊吞并;第二支西迁至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又称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存续时间大致9世纪中至13 世纪晚期;第三支西迁至葱岭西楚河、七河流域一带,称葱岭西回鹘(或称黑汗王朝),葱岭西回鹘存续时间约9世纪中叶至13世纪早期。
抗战时期的教育包括战时教育、社会教育、边疆教育、侨民教育、战区教育、抗日根据地教育、特种教育等等。国民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教育对象颁行了不同的教育法令,采取了多种教育措施。本文主要对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教育、战区教育和特种教育中的小学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行梳理。
二、回鹘文献中梵语借词折射的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以佛教的传入为媒介,印度文化(如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学及天文历法等),越过帕米尔高原而落户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对回鹘文化多有影响。
用SPSS 19.0对三组检测值的进行oneway-ANOVA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检定三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再考察两人名 ila 与ilavanti。ila出现于“Qaytso都统典押亲子契”。“Qaytso都统典押亲子契”同时出现Cintsoila与Qaytso 等人名,“Titso过继亲弟契”中也出现Titso、Antso,在这两个不同契约中都有“tso”。ila、ilavanti分别与古印度梵语词īla、īlavat有渊源关系,īla与īlavat皆有“持戒、净戒、受持禁戒、戒行”义。[6]1171-1172“tso”是否隐藏着与藏传佛教相关联的信息,且通过藏传佛教而传播至回鹘地区?回鹘与藏传佛教发生大规模接触应始于840年回鹘西迁之后。回鹘文献中时常会出现一批以信仰与弘传藏传佛教而闻名的高僧大德,如叶仙鼐、阿鲁浑萨理、迦鲁纳答思、舍蓝蓝、必兰纳识理等[10]。再举一个例证,印度佛僧东来,在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0石窟中的反映,这是Sūya-varma法师之尊像。这是īla-rask ita 法师之尊像。这是Ghoa-ɡotra-jñāna-sena法师之尊像。[11]显然,三者都是印度僧人的名号,结合婆罗迷文题字及其画像特征,我们可以断定,他们均来自印度的佛教高僧[12]。由此可见,印度佛僧之宗教、梵语言文化影响着回鹘人之宗教语言文化。
(一) 回鹘文世俗文书中的梵语借词与分析
1. 回鹘文世俗文书中梵语借词
这里选择的材料是以小田寿典等编《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为底本[5],并结合耿世民与李经纬的著作[6],列举梵语借词加以分析:
(1) maxara<skt(梵语) mahārāja.大王,大天王(Wp02-17)
综上所述,“从政经验型”的官箴书是宋元以来的主流模式,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官箴内容,或称“狭义的官箴”,即官德阐述与行政经验,它代表了晚明官箴对宋元及明中前期的继承。“公犊辑录”“知识融合”“丛书汇编”三种类型,则是晚明官箴书的创新与变革,极大地丰富了官箴的题材形式与内容领域,也对清代官箴书的结构与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par<skt.pātra.鉢(Lo27-5)
(3) sanɡisdwri <skt.sa ɡhasthavira.长 老(Ex03-6)
(4) Somairi<skt.Somarī.人名(Lo27-2)
(6)ila<sktīla.佛僧,人名(Sa27-32)
一是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全面加快。截至2013年11月,国家下达兵团的各类中央水利建设项目投资333 308万元,较2012年同期增加77 335万元,增幅为30.2%。其中中央投资257 648万元,增幅为17.2%。水利建设投资的增长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的全面加快。中哈霍尔果斯河友谊联合引水枢纽工程全面完工,乌勒昆乌拉斯图河水资源配置及186团节水改造工程、多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工,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全部任务的80%。2013年国家下达兵团的水利建设项目95%已开工,通过采取综合举措,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进度较2012年大幅度跃升。
祠堂对徽州居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祠堂是祭祖祭碑的地方,是宗族的宗教信仰和洗涤灵魂的地方,地位崇高,无与伦比。因此,祠堂的建设不仅要显得庄严肃穆,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在祭拜祖先时营造出一种庄重和敬畏的感觉。汉朝的中原家族南迁徽州之后,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宗族制度,而且还有氏族栖息地,宗族有序,井井有条[4]。
(5) Surïyasiri/Suryairi<skt.sūryarī.人 名(Lo26-4,Lo13-10)
(7)ilavanti<skt.īlava(n)t.人名(Ad02-5)
我爱骨骼,眷恋她支撑着躯干和肢体的硬朗倔强,痴迷于她连接着韧带和肌腱的委屈妥协,骨骼拥抱体内的重要脏器,免受外界损伤,像不永不休止运转的冶炼厂储备矿物质和铁元素。
(8) Vrxar<skt.vihāra.寺院(Ex03-6)
下面是出现具体世俗文书之语境:
梵语词pātra与Somairi出现在“Somairi借芝麻契”中:[6]39-40。
biin yïl törtünay. 猴年四月
biyanɡïqa manɡa Somaiririqa.
初五,我Somas iri
tükä küni d.
需要带利息的芝麻
山田信夫认为païr来源梵语借词pātra(钵);耿世民先生认为païr来源梵语借词pātra,但他译为“碗”;[6]287李经纬在原文转写中patïr译为“容器”,但他在译文与词汇附录中皆译为“钵”[6]39-40;林光明与林怡馨主编的《梵汉大词典》 梵语词pātra则译为“容器、钵、杯、碟子、大碗”[7];荻原云来编纂辞典中梵语词pātra译“饮用的容器,钵、杯、器皿”[8];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辞书中梵语词pātra译“饮用器皿,高脚杯,碗,杯,盘子,锅,板,器具或容器”等[9]。综上分析,梵语词pātra进入回鹘人日常生活一种度量单位。根据回鹘文书上下文应译为:量谷物芝麻等的一种容器,即钵。这种量器如何从遥远的古印度进入处于丝绸之路要津之回鹘人日常生活中来,让后人充满遐想。
酵母菌能够分别利用葡萄糖和甘油合成赤藓糖醇,其中葡萄糖主要来源于淀粉质原料的酶解,获取成本较高。甘油可作为副产物从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获取,成本低廉,而且所具备的高渗透压特性能增强酵母菌生产赤藓糖醇的能力[24],酵母菌以甘油为基质生产赤藓糖醇的代谢途径复杂,其中涉及的酶和中间产物较多,此代谢途径有更大的研究潜力。以下分别介绍酵母菌以葡萄糖和甘油为基质生产赤藓糖醇的代谢途径。
öz païr bilä on iki.
用自己的钵借取了十二
(二)独具特色的土家民俗文化。一是土家风俗。土家人习惯住杆栏式建筑吊脚楼,喜欢吃面面饭、包海椒、渣菜,穿戴方面头系白帕或戴披披帽,身穿青布超襟、对襟衣,红白喜事搞得热热闹闹。二是土家节庆。包括春节过赶年,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十九拜观音、扯神药、取神水,七月半过鬼节等。
païr küni aldïm küz.
钵芝麻。秋
yanɡïda yɡrmi iki païr.
初时我将偿还二十二
küniköni birümän.
birürmän bi(r)ɡinä bar yoq
bimädin käürsärmän il.
如我推迟不还,就按民间
y(a) nɡïna tüI bilä köni birür-.
采埃孚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汽车传动和底盘技术供应商,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客运和货运交通工具中。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采埃孚股份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在中国的投资业务,除代表德国总部行使管理职能外,也向采埃孚在中国的工厂提供市场、业务开发、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服务。
惯例连同利息一起偿还
män bi(r) ɡinä bar yoq bolsar-
ol män marlan ösüm 我Marlan自己
män ini…就由我弟弟……
再看Suryairi出现于“Marlan-借棉布契”[6]15-16:
taqïɣu yïl üünay. 鸡年三月
biyiɡrmikä manɡa marlan-
十五日我Marlan
qa asïɣ qa böz kärɡäk bolup
企业的法务部门在提供合同法律服务、合同审核把关的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合同专用章使用和保管的制度。合同应该经过编号、审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法务部门应该根据合同签定单位、业务类别、合同期限等要素进行编号,统一归口保存、归档。法务部门应该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或者国家秘密。为合同订立、履行、监控等“上锁”。
需要带利息的棉布
qayïmtutïn üy(a) rïm
Only three cosmetics brand can live in CS channel 4 56
从Qayïmtutïn处借取三个半
tas böz aldïm yanɡïta
粗棉布。(秋) 初
yiti tas böz birürmän
我将还七个粗棉布
birürmän käürsärmän il
如未如期归还,按民间
yanɡïna asïɣï bilä köni
惯例,连同利息一起
芝麻如数偿还
如数归还。归还前,如我发生什么意外,
bolsarmän inim suryairi将由我弟弟Suryairi
äwtäkilär bilä köni birsün-
及家人一起如数归还
lär t(a)nuq tämür t(a)nuq证人Tämür证人
sänɡä bu nia män marlannïnɡSänɡä 这个画押是Marlan
如果我在偿还之前不在了
biidim. 写
2. 世俗文书中的梵语借词分析
细菌性条斑病发病时期较长,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到病菌侵害,并且病情较严重时形成窝状病斑。此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多从气孔侵入,叶脉间的病斑特点是小斑点形成条状斑,颜色由半透明深绿色变成橙褐色,通过光照可以看到大量较小的黄褐色球状胶,起初是菌脓。此病不仅为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上。
kärɡäk bolup qayïmtutin. 从qayïmtutin 处
下面接着考察人名Somairi与Suryairi。Somairi、Suryairi分别出现于“Somairi借芝麻契”与“Marlan-借棉布契”中,查询梵语工具书:Somaūra阳性词,人名[7]1188;Somaūra[男]人民,[8]1044由此佐证为梵语词人名无疑。
古印度梵语言文化对回鹘语言文化有着重要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吐鲁番胜金口、高昌故城、木头沟、交河故城等地先后发现不少与婆罗迷文有关的回鹘语文献。据甄别,可大致确定的这类文献有79件左右。其中,57件是梵—回鹘双语文献,14件文献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7 件是以婆罗迷文作注的回鹘文献,另有1件回鹘语文献中夹杂着梵语词汇[2]。印度语文在回鹘中主要用于佛教寺庙,相应地,使用者也主要是僧侣,但也不尽如此,因为我们在俗人题写的朝山铭文中也可看到对婆罗迷文的使用,说明不少民间俗人也通晓来自印度的这种语文[3]。大凡用回鹘语和梵语双语书写的文献,其时代一般都早于仅用婆罗迷文书写回鹘语的单语文献,说明回鹘人对婆罗迷文的熟悉程度在逐步加强[4]。从上述与梵语相关的出土文献数量和种类来看,回鹘人可能很熟悉梵文佛教文献。除了上述文献实证材料之外,借词被认为是民族文化交流之“活化石”,下面我们主要从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来看古印度语言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二) 回鹘文宗教文献中的梵语借词
1.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梵语借词列举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一部佛教文献。《慈悲道场忏法》是一部佛教忏悔的仪书,它流传至今一直为佛家用来灭罪消灾、济度亡灵的一部经书。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13]中梵语借词共有91个:直接借入的梵语借词共46个(限于篇幅,此略);间接从Toch.A/B(吐火罗语A或B) 为媒介转借而来的梵语借词共45个。
(1) anantar<Toch.B.anantār<Skr.ānantarya(无间断的) 2811
(2) asanke<Toch.A.asake<Skr.asakhyeya(无数) 0034
(3) bodipakik<Toch.B.bodhapakik<Skr.bod hipakika(道场) [366]8
(4)ambudivip<Toch.B.jambudvip/Toch.A.jambudvIp<Skr.jambudvIpa(閻浮提) 1175
(5)ankramit<Toch.B.cankramit<Skr.cakra mita(经行) 0599
在其他食品如米饭、面条、汤类和熟蔬菜中,聚赖氨酸被广泛应用,如张春红等[22]研究表明,添加ε-PL湿面条保鲜时间比化学防腐剂延长了20%,并且使用价格低于化学防腐剂;在冷鲜肉保藏上,李迎秋将牛肉经过ε-PL处理后,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能保持牛肉的色泽,减少蛋白质的损失,其最佳处理浓度为1.25%。因此,ε-PL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其在调味品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价值。
(6)arit <Toch.B.carit <Skr.carita(行,所修) 0155
(7)ar<Toch.A.jar<Skr.jaā(所生) 0155(8) deit/eit<Toch.B.deit/teit<Skr.deita(说,演说) 0012
(9) karm(a)p(a)t <Toch.A/B.karmapath <Skr.karmapatha(善) [36]51
(10) kaip<Toch.A/B.kāyap<Skr.kāyapa(迦叶) 2072
(11) krakaun d e <Toch.A.krakasundi <Skr.krakucchanda(拘留孙) 2072
(12) kanti<Toch.A/B.kānti<Skr.kānti(忏悔) 0010
(13) kan<Toch.A/B.ka<Soɡ.kn<Skr.kaa(刹那) 0819
(14) lakan<Toch.A.lokaToch.B.lokā<Skr.lakaa(色相) 0[872]
(15) madar<Toch.A.mātār/Toch.B.mātar<Skr.makara(水兽) 2916
(16) m (a)habut <Toch.B.mahābhūt <Skr.mahābhūta(四大) 0643
(17) maliki <Toch.A.Mālīkā/Toch.B.Māli ka<Skr.Mālikā(摩利迦花) 1338
(18) mo ɡalayane/modɡalayane <Toch.B.Maudɡalyāyane <Skr. Maudɡalyāyana(目連)1409
(19) namo<Toch.A.namo<Skr.nama(南无)0165
(20) namo but <Toch.A.namo budha <Skr.namobuddhāya(南无佛) 0165
(21) narayan <Toch.A.Nārāya <Skr.Nār āyaa(那罗延) 1540
(22) pr(a)mit<Toch.A/B.pāramit<Skr.pāram itā(度) 0718
(23) rahu<Toch.A/B.rāhū/rāhu<Skr.rāhu(羅睺) 2432
(24) rakaz<Toch.A.rākäs<Skr.rāk asa(罗刹) 2935
(25) rasayan<Toch.A.rasāya<Skr.rasāyana(甘露) 2935
(26) sadu<Toch.A.sādhu/Sogd.sδ’w<Skr.sādhu(善) 2057
(27) strayastri <Toch.A.strāyastriñ<Skr.trāyastria(忉利) 0210
(28) sumer<Toch.A/B.sumer<Skr.sumeru(须弥山) 2902
(29)akimuni<Toch.A/B.ākyamuni<Skr.ākyamuni(释迦摩尼) 1265
(30)ala<Toch.B.āl<Skr.āla(舍) 0427
(31)almali<Toch.B.āl<Skr.almalī(刺林地狱) [23]3[3]
(32)astar <Toch.A/B.s astär <Skr.s āstra(论,因论) 3331
(33)azIn <Toch.A/B.āsam <Skr. āsana(教化,圣教) 1531
(34)äkär<Toch.B.aklār/qr<Skr.arkara(石蜜) 14[17]
(35)iki<Toch.A.ikhin<Skr.ikhin(持髻)2065
(36)lok<Toch.A/B.lok/Soɡ.l’wk<Skr.loka(偈,颂) 0825
(37)uavaz<Toch.A/Buddhāvāsa<Skr.uddhāvāsa(净宫) 1091
(38) tirte <Toch.B.tirthe <Skr.tīrthika(外道,外学) 0369
(39) v(a)ir/v(a)ir<Toch.B.waīr/Toch.A.waīir<Skr.vajra(金刚) 1886
(40) vairaɡ <Toch.B.vairāk <Skr.vairāɡa(怨恨) 0624
(41) vipai <Toch.Vipa yin <Skr.Vipa yin(见,妙观察) 2064
(42) Vi vabu <Toch.A.Vi vabhu <Skr.Vivabhu(毗舍浮) 2067
(43) vyakrit<Toch.A/B.vyākarit<Skr.vyākti(受记) 1508
(44) yantirlIɡ<Toch.A.yantär<Skr.yantra(机关) 2336
(45) yoɡaari<Toch.A/B.yoɡācāre<Skr.yoɡācārin(行人) 0736
2.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梵语借词分析
梵文对回鹘文佛教语言的影响不能低估。吐火罗人居住的地方大致是今天的新疆焉耆、库车一带。回鹘人西迁之前,佛教在这一带取得了几百年的繁荣。庄垣内正弘认为,古维语里(即回鹘语,下同) 的印度借词基本上是通过吐火罗语进入古维语的这一事实。吐火罗语使用印度西北部的婆罗迷字母,它和天城体字母是同一系统,这是在中亚地区记录的所谓的佛教徒混合梵语的字母,本来就是和天城体字母同属一个体系。特别是自从发现《弥勒会见记》 (Maitreyasamiti)这一从吐火罗语译过来的文献以后,才知道了曾经认为是从古梵语直接借来的一些词,都是通过吐火罗语的媒介而来的。庄垣内正弘曾系统地论述,梵语词干-a/-ā、梵语的-i/-ī,-u/-ū词干、梵语的-C(梵语-in/-jit/-C) 词干与古维语的词末的形式,二者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的。此外,他还就吐火罗语、梵语及古维语音的对应关系作了比较研究,梵语音与吐火罗音这一对应关系,完全可以换写成吐火罗语言与古维语音的对应关系。[14]庄氏发现古维语中的梵语词词末形式是有规律变化的,而这一变化后的形式比梵语原形式更接近于吐火罗语中的梵语词。其他一些回鹘语中的梵语词与吐火罗语中的梵语词相似或相近。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无论是直接或通过其他媒介而来的,这91个梵语借词语音与回鹘语词语音几乎相同或非常近似。可见,回鹘语深受梵语的影响。
三、梵语借词见证着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一) 印度梵语的概况
梵语有广义与狭义之称。广义的梵语主要是指吠陀语(上古印度四吠陀语言)、史诗梵语(两大史诗的语言)、古典梵语(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宗教、哲学、科学著作的语言)。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梵语曾是古印度文化史上的主要通用语文,佛教大乘使用梵语一统天下,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有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古代印度四大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梵语。这种语文号称天语或神语,既是古印度一切语言中最完善之语言,又是用来记录佛业的语言,著有大量的经典著作,遗留后代”。[15]。中国唐朝两位高僧曾对梵语有记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卷二:“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与天同音,气韵清亮……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16]义净法师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一则创学《悉昙章》,斯乃小学表章之称……本有四十九字……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17]由此可见,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都记述了《悉昙章》是印度6-7岁儿童学习梵语的启蒙读物,包括先学梵文字母(玄奘记载47个,义净记载49个)。梵文是记录古印度梵语最主要的、存在时间最久的一种书面语言。
(二) 梵语借词见证了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影响
语言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语言的发展同民族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民族语言的借词,是当它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时才借入。不管哪种语言都或多或少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词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借词反映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文化交流,对于研究民族关系很有价值”[18]。苏联语言学家阿巴耶夫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他指出“语言史和民族史的联系,自然有两个方面。可以从语言史到民族史,引用语言材料来阐明某个民族的历史,这是一种方法。相反,也可以从民族史到语言史,运用民族史的材料来阐明语言中的某些现象、过程和变化,这是第二种方法”[19]。语言之背后往往隐藏着民族学资料,亦能为民族史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旁证材料。语言在民族诸特征中,它是变化最慢、最稳定的一个特征。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之背后是鲜活的人。因此,我们可通过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来研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梵语借词的分布、扩散及借贷过程不仅能推论出古代印度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况,也往往能折射出梵语进入回鹘语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四、结语
与其他回鹘文文献材料相比,回鹘文世俗文书借词材料价值显得更重要。其一,回鹘文世俗文书不同于宗教,是官府或个人为了各种目的写下一种文书。官府文书是官方的敕令、收税的记录。私人文书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为了各种需要而书写的文书。这些回鹘文世俗文书大致可分为:行政文书(敕令、赋税令、户口登记、摊派、请求豁免租税等)、买卖奴隶文书、买卖交换土地文书、租借文书、借贷文书以及其他文书(如遗嘱、书信、家庭费用支出、请佛像等)。质言之,回鹘文世俗文书直接地反映出当时回鹘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历史、经济情况,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其二,上述回鹘语世俗文书中8个梵语借词,无一例外皆为音译借词。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 91个梵语借词几乎都是音译,这种音译梵语借词不是偶然的。“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是。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无此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而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20]1057玄奘法师提出“五种不翻”原则,其实是:有五种词语只能音译。玄奘的“五种不翻”理论同样适用于梵语—回鹘语翻译。当回鹘语无法恰当保留源语言梵语时,梵语借词的音译形式却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之内涵。“音译即不翻之翻”[21]却也道出了翻译的实质。回鹘语中梵语借词,多为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佛教术语等。残留于回鹘文献之梵语借词,是古印度梵语言文化对回鹘文化影响的一种“活化石”。
参考文献:
[1]艾尚莲.回鹘南迁初探[J],《民族研究》,1982,(04).
[2]A.von Gabain,Türkische Turfan-Texte. VIII:Texte in Brāhmīschrift, Berlin 1954; D.Maue-R.Röhrbor,Ein zweisprachiɡes Fraɡment aus Turfan,Central Asiatic Journal 20, 1976;D.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Documente in Brāhmī und Tibetischer Schrift,Stuttgart 1996.
[3]Tibor Porcio,On the Brāhmī Glosses of the Uyɡur sitātapatrāText, Central Asiatic Journal,47/1,2003:92.
[4]A.Róna-Tas,A n Introduction to Turkology,Szeged 1991:69.
[5]山田信夫.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M].小田寿典,P.茨美,梅村坦,森安孝夫编:大阪:大阪大学出版,1993。
[6]耿世民.回鹘文经济文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经纬.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辑解[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
[7]林光明,林怡馨.梵汉大词典[Z].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880.
[8]荻原云来编纂,过直四郎监修.梵和大辞典[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773.
[9] 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M.A, K.C.I.E,Sanskrit-English Dictioary,New Edition,Enlarged and Improved,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P612.
[10]杨富学.吐蕃与回鹘文化之关系[A].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1]村上真完.西域の佛教—べゼケリケ誓愿画考[M].东京:第三文明社,1984:59.
[12]A.von Le Coq, Chotscho,Berlin 1913,Taf.16 a-b;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
[13]J.Wilkens,DAS BUCH VON DERSüNDENTILGUNG,Edition des alttürkisch-buddhistischen kanti kilɡuluk Nom Bitiɡ, 2007, Brepols Publishers n.v.,Turnhout,Belgium.
[14]庄垣内正弘著.古维语借用印度语词的各种渠道[J].郑芝卿,金湾培,译.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主编,1987,(9):1-24.
[15]贡确降措.简述古印度梵语语言学[J].西藏研究,1995,(2).
[16](唐)玄奘述,辩机撰.大唐西域记[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22.
[17](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M].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189-191.
[18]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J].民族学研究,民族出版社,1981,(1).
[19]阿巴耶夫.语言史和民族史[M].李毅夫等译,民族问题译丛.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57,(12).
[20]郭虹宇.重读玄奘译论“五种不翻”—论宗教类、文化类外来词语的翻译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2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4.
Indian Culture of the“Silk Roads”Influencing on Uighur Culture From the Sanskrit Loanwords
ZHU Guo-xiang
(Cou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a Compilation(i.e.,Uighur Texts Concerning of Contract Documents Integration edited by Japanese scholars Xiaotian Shoudian, etc.,and Uighur Secular Economic Documents compiled by Geng Shimin and Li Jingwei) and Uighur script“Cibeidaochangchanfa”(The name is kanti qïlɣuluq nom bitiɡ) , The Sanskrit loanwords a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path to analyze the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hind the loanwords. Using linguistic material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a nation or cultural exchange is a research method. The Sanskrit loanwords in the Uighur Documents can be not only speculated on the migration, contac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e ancient Indian nation, but also often can be reflected the hidden stories behind the Uighur people from the Sanskrit Loanwords into Uighur language.
Key words: Uighur selular documents; Sanskrit loanwords; Influence; Uighur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H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 08-0165-06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8.027
收稿日期: 2019-06-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回鹘文献中的借词类型统计、对音及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YY195)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朱国祥(1972-),安徽芜湖人,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献与语言文化等。
(责任编辑:周真刚)
(责任校对:李玉军)
标签:回鹘文世俗文书论文; 梵语借词论文; 影响论文; 回鹘文化论文;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