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是先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
转变教育思想,先要弄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最近一个时期,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综观各家之言,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因此,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而应试教育则不同,它以把一部分学生输送到高层次学校为目标。因此,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升学无望的学生;只重视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
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具有整体性或全体性,要求把入了学的全体学生都教育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试教育的教育对象则有局限性,只着眼把少数优秀学生培养好,放弃、淘汰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可能有的同志会说,培养学生升学也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上了清华、北大等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是都成了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吗?是的,向高层学校输送新生是国家的需要,当然是功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全面正确地看待人才。正确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形”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而初、中级人才总是多数,高级人才总是少数。因此,不能只把大学毕业的人看作人才,而把广大劳动者不看作人才;不能把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对立起来,而应把二者统一起来。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有些人可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文艺家等各种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有些人可能是中、初级人才;有些人可能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有些人可能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有些人的职业可能相对固定,有些人的职业则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变换。但是,只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的整体素质,才构成我们民族的素质,才决定我国人力资源的水平。高等专门人才对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当然是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仅仅他们还不能体现国家人力资源的全部优势。我们应当努力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我们不能不适当着眼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谈到为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时,要求首先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同时也要求造就数以千万计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这体现了正确的“人才观”。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都能满怀信心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这是符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要求的。而应试教育只着眼选拔优秀学生,用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又是考试分数,这就难以形成使每个学生在他们的起点上前进、在他们的优势上发展的机制,难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过分强调升学率、优秀率,过分强化考试成绩的作用,便以分数画线,偏爱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尽心施教,忽视、放弃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习不好的学生,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厌学、弃学、辍学流失,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还有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不尊重学生的人格,骂学生“笨蛋”,说学生“朽木不可雕”、“不可造就”等等挖苦的话,这更是错误的。对十几岁的孩子就下“不可造就”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例子。造成学习后进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不少人在学校是“后进生”,但后来却成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对小孩子不能“盖棺论定”。同时,这也是不道德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打击、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那么他长大了还会有什么追求呢?我们对他还能抱有什么希望呢?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对刚入学的孩子,第一学期不打分,第一次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追求事业的成功,才能勇于奋斗,敢于胜利。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办好所有的学校。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全民的。正确的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就要强化政府行为,做到使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并学满九年;同时还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努力缩小好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从投入、师资、领导干部力量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义务教育阶段不准搞重点学校,办重点班、快慢班等,保证学生就近入学。普通高中是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基础教育,是面向部分国民的教育。但既是基础教育,就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更高层次人才打好基础。因而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当前国家还无力把所有普通高中都办好的情况下,允许先办好一批重点高中。但重点高中也要完成普通高中“打基础”的任务,应当对每个学生负责,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好,不能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升学无望的学生。重点高中要在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作出榜样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还应帮助办好一般高中。有的重点高中实行办学模式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迈出了步伐;有的地方实行一个重点高中联系一所一般高中,实行联合办学或把一般高中办成重点高中的分校,目的是带动帮助办好一般高中。这些改革都是值得提倡的。要继续探索,不断改革,总结出成功经验来。重点高中是国家优先装备起来的,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和校长力量比较强,应当也能够做到上面的要求。重点高中不能翘尾巴,看不起一般高中,而应体谅人家办学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第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应试教育则不同,它着眼于选优,而且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忽视升学不考的学科,学生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全面的。
培养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就是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等方面合理的素质结构。这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要打好学生的全面素质基础,既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规律,又要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984年,国内外一些专家就提出7条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即:“积极进取,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等。要达到以上要求,要真正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人才,如果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听任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畸形发展,是绝对不行的。基础教育要打好国民素质基础,就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总之,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目前,基础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是要把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被忽视和削弱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迅速加强起来。
第三,素质教育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倡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激发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而应试教育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追求高分,则刻板的教学,填鸭式“满堂灌”,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大作业量,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这就压抑了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窒息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以是呆痴的应试秀才。
重视因材施教,是以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依据的。个体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先天素质的不同,而且表现在由于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和学校教育条件不同而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别。教育者应当新生这种差别,从这种差别出发有针对性地施教,既要使有差异的个体达到一定的共性要求,又要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培养造就出不拘一格的人才。所以,面向全体学生,不因材施教,是不能真正做到的。当前,在我们的教学中,要重视把分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特别要充分重视进行个别教学。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根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过程。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决不能让学生困于考试、埋头作业,处于被动状态。这既有悖于儿童的天性,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做到,应试教育难以胜任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毛主席在1964年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中学生负担问题的意见”的批示中,批评当时的“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批评这些现象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实在让人担忧。请各位校长对照你们学校的情况想一想,存在不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存在,应该采取措施,切实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
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还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解除思想障碍。
首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会不会否定基础教育。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从前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这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也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而应试教育则是以选拔优秀学生升学为目标,面向部分学生的淘汰教育。它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能全面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都是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是对基础教育性质和任务的扭曲,是教育本质的异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质是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影响下解放出来。我们要否定的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决不是要否定过去和现在的整个基础教育。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建国以来的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等同起来而加以否定。其理由有五:一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主张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1953年毛主席就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又比较完整地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一个教育方针,以后,虽然在对教育方针的表述词句上有所调整,但本质意思没有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重申了毛主席提出的方针,同时进一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教育方针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的教育方针不是倡导应试教育的,而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二是,建国后我国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都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比如,建国初期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都强调向工农兵群众开门;以后又提出普及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建国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由只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劳转向重视德育,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比如,多次调整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逐渐扩展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从单项分科改革逐步到整体性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在普及了初中教育地方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实行高中会考,改革中考、高考办法,把升学率竞争变成办学水平的竞争。还有建立教育检查督导制度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开始针对“文革”否定文化知识的弊端,提出“加强双基”,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布鲁纳、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改实践的发展,在“加强双基”基础上又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后,在教改实践中又认识到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引起广泛重视。从“加强双基”,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到“开发非智力因素”,这说明,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正在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五是,当然人们也必须正视,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实是很深广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可以说是一个“顽症”。但是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学校,所受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教育思想比较端正,基本上摆脱了它的影响;有的进行了一些抵制,但是不够有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则陷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泥潭比较深,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很不得力,而“片追”却很起劲,应试教育的弊端很突出。不论什么情况,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危害决不可忽视,应该坚决纠正,坚定不移地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第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回答也是否定的。湖南汨罗等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转向素质教育不会降低而只能提高教育质量。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即质量观的问题。我们的看法:一是要重视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学校都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信誉、求生存、求发展。教育质量关系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民族素质的未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二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质量是指一代人的质量,全体学生的质量。丢掉一部分人,甚至丢掉多数人,只考虑少数人、只讲升学率,不能认为是高质量。三是我们所讲的教育质量是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是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以及劳动、生活技能等诸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质量,单看某些学科分数多少,不能代表全面的教育质量。四是,我们所讲的质量,最终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即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表现、态度、能力和贡献,而不是把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
第三,素质教育也要考试,也要选拔优秀学生升学,为什么还要转轨?基础教育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还要培养造就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还有选拔学生升学的任务。在初中教育没普及的地方,要选拔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同时还要选拔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选拔少数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目前,选择学生升学还是要采取考试的办法,而且学期结束、学生毕业也还要考试。问题是怎样看待考试。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根据小平同志对考试进行的辩证分析,考试是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手段。应试教育可以采用,素质教育也可以运用。但是,对考试的功能要客观正确地估价,不能迷信考试。应试教育过分强化、夸大了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把它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并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甚至是学生可造就还是“不可造就”的唯一标准,这就走上了邪路。而素质教育不排除选拔和考试,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而不是唯一方法,并且还要继续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实施素质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尽快建立一种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教育质量的检查、评估办法和制度。我省今年要召开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准备出台素质教育的检查评价标准、办法,逐步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第四,向素质教育转轨主要是社会问题,教育部门无能为力。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转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要强化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环境。教育部门要为政府当好参谋,多出思路和办法,主动争取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教育内部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考试方法、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督导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等等,要做的工作很多,可做的工作很多。“转轨”确实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是教育工作。我们自己“无能为力”,人家谁能代替我们做呢?“转轨”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转轨”任务很艰巨,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转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挑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思想,努力工作,定能搞好。
我们如果在“九五”期间,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我国基础教育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将为下个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