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卫萍[1]2002年在《龙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分类研究》文中认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起源于我国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龙眼种质资源丰富,龙眼的分类涉及了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龙眼物种本身长期的自然杂交,种间类型多,部分品种来源不清,品种亲缘关系不明,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龙眼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作者于2000年7月~2001年12月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省重点实验室首次采用AFLP技术对龙眼种质材料进行种质鉴定、品种分类、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改良常规的CTAB和SDS法提取龙眼叶片DNA,在提取液和裂解液中都加入抗氧化剂,并依材料不同新鲜度提出不同抗氧化剂浓度组合。所得DNA进行AFLP分析,指纹图谱清晰。 2.选用两对引物组合EcoRⅠACT+MseⅠCTT和EcoRⅠACT+MseⅠCTC对46份龙眼材料进行AFLP分析,共得到扩增位点111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03个,多态性比例达92.69%,区分率达100%。说明两对引物用于龙眼种质资源AFLP分析是可行的。 3.对46份龙眼材料DNA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依据相似系数0.76的水平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1个品种群。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龙眼分类的依据和基础。 4.供试各品种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2~0.93。多态性比例介于0.2703和0.4955间。大部分品种多态性比例介于0.3000~0.4000之间。表明在分子水平上,龙眼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不如香蕉、荔枝丰富。 5.福建东壁与广东东壁应为同一品种的不同晶系;双孖木与青皮应为不同的品种;迟龙眼为水眼的变异系;早熟一号为一个新的品系。
白瑞霞[2]2008年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叁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钟凤林[3]2006年在《龙眼遗传资源的RAPD与POD同工酶分析》文中指出龙眼是福建重要的亚热带特色水果。然而,人们对龙眼的遗传背景了解甚少,生产上存在的品种老化、良莠不一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龙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的发展。前人应用同工酶、RAPD分析等标记对小样本的龙眼遗传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在整个有代表性的遗传资源的分析却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结合POD同工酶分析技术对龙眼的遗传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遗传资源分析。本研究优化了龙眼POD同工酶提取和电泳体系;摸索出适合龙眼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龙眼RAPD反应体系;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辅以POD同工酶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对以福建龙眼遗传资源为主的95份国内外龙眼遗传资源,进行了遗传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龙眼POD同工酶提取和电泳体系的优化。针对POD同工酶酶的活性和酶带数受到材料新鲜度、提取液的成分、电泳和染色方法的影响,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确立了龙眼POD同工酶提取和电泳的优化体系,首次确定供试材料以叶龄为3~6月龄的龙眼叶片为佳,以低浓度的磷酸缓冲液(0.05 mol/L pH7.5的PBS加0.1%的Triton)为宜。同工酶电泳采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染色方法采用醋酸-联苯胺染色法。改进优化的龙眼POD同工酶提取和电泳的体系,使以往只能获得的POD同工酶酶谱从8条增加到17条。 二、龙眼遗传资源亲缘关系的POD同工酶分析。整个酶谱共产生17条酶带划分为4大酶区。其中第Ⅰ酶区和第Ⅲ酶区是龙眼POD的活性区,在这两个区域的酶带比较固定,且活性大。第Ⅱ酶区和第Ⅳ酶区是龙眼POD的弱性区,所产生的酶带活性较弱。第二条、第叁条酶带(迁移率分别为0.220、0.253)是龙眼样品的特征谱带。POD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把95份龙眼遗传资源分为2个品种类群并细分为7组。 叁、龙眼叶片DNA提取方法的建立。针对龙眼叶片富含单宁和多糖的特性,采用两种提取DNA的方法:一种把Tris替代Tris-HCl的改良CTAB法;另一种为加溶解液先除掉可溶性多糖再加入裂解液的改良CTAB法。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克服多糖等物质的干扰,更加简便地从龙眼叶片提取较高质量和产量的DNA。 四、龙眼RAPD-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在参考一般RAPD分析的反应程序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确立适宜的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1min,38℃40s,72℃2min,共45个循环,最后置4℃保温。优化的龙眼RAPD-PCR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总体积
陈虎[4]2012年在《龙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低温对石硖龙眼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龙眼主要起源地之一,存在许多性状优良的野生和实生资源,虽然目前对龙眼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主要集中于国内栽培品种之间,对国外品种及国内龙眼非栽培资源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收集了大量野生和实生的龙眼资源,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探明其亲缘关系,为龙眼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近年来,低温寒冻害造成龙眼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龙眼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石硖龙眼是我国的主栽品种之一,但低温对石硖龙眼影响的研究深度不够。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低温对石硖龙眼的影响,本研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低温胁迫对石硖龙眼的影响,为龙眼栽培和抗寒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龙眼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SCoT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国内3个省区及越南、泰国的龙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非栽培资源与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中国龙眼基因资源丰富,泰国和越南的基因型龙眼分别聚类于2个不同的遗传类且遗传多样性较低。龙荔和龙眼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2、低温胁迫对龙眼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龙眼幼苗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龙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低温胁迫期间,各保护酶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渗透物质可溶性糖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相对含水量下降,电导率在达到最大值后急剧下降,MDA含量在处理前期处于较高水平;低温胁迫8小时前,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气孔限制为主,之后以非气孔限制为主,上述所测定的指标与龙眼低温胁迫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包括的抗寒评价指标(保护酶类、膜透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进行抗寒性分析,可作为龙眼抗寒性评价的依据。另外,通过综合分析表明,4℃低温处理12小时内,可作为龙眼幼苗抗寒锻炼的适宜条件。3、龙眼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建立了龙眼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从蛋白质水平研究龙眼幼苗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从2-DE图谱获得了700多个有效蛋白质点,表达量差异在2倍以上有4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36.7%的蛋白上调表达,63.3%的蛋白被下调表达。质谱鉴定出31个蛋白,它们主要是参与光合作用、自由基清除、细胞生长和分裂、信号传导、蛋白加工和基础代谢的蛋白。4、抗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应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光合放氧33kD蛋白、锌指蛋白、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景天庚酮-1,7-二磷酸酶、Rubisco活化酶、泛素蛋白、磷酸核酮糖激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热激蛋白、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14-3-3蛋白、叶绿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咖啡酰辅酶A甲基转移酶、碳酸酐酶、水通道蛋白、钙依赖型蛋白激酶蛋白基因cDNA全长,并同源克隆了叶绿素a/b结合蛋白1、叶绿素a/b结合蛋白2、叶绿素a/b结合蛋白4和CBF基因cDNA全长。其中10个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相应外源蛋白,并对热激蛋白经Western-blot验证确认。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获得的基因进行了低温胁迫下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基因在低温下均发生变化,但各基因的变化规律不同,如磷酸核酮糖激酶、泛素蛋白、Rubisco活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14-3-3蛋白、光合放氧33kD蛋白、水通道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碳酸酐酶等基因在低温胁迫前期的变化较大,可能与各基因参与低温胁迫时的功能有关。已获得的cDNA全长中有43.8%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相一致,56.2%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并没有直接伴随在蛋白水平的表达。5、抗寒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初步研究根据已获得的龙眼CBF、热激蛋白和泛素蛋白的ORF序列设计真核表达引物,构建叁个基因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野生型烟草植株,获得部分转基因烟草,为进一步研究龙眼抗寒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李江舟[5]2007年在《广西龙眼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龙眼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特产果树,其资源丰富,种类品种繁多。广西是龙眼原产地之一,也是龙眼主要产区。为了更好地对广西龙眼种质资源评价及创新利用,需要在遗传上进行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探讨。应用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果树种质鉴定尤其是优良类型和品种的鉴定己成为育种的基础和发展生产的前提。本研究应用AFLP标准化反应体系,对原产于广西的龙眼品种(单株),以及广东、福建、泰国的龙眼品种和龙眼近缘种质进行了AFLP分析,构建了它们的指纹图谱及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3×CTAB法适合龙眼基因组DNA的提取,用该法得到的DNA浓度大、质量高,去除蛋白质、多糖和RNA彻底,满足AFLP银染技术对DNA的要求。2.用E-ACA/M-CGA、E-AGG/M-CAT等10对引物对48个龙眼品种(单株)及2个近缘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56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75条,多态性比例为83.5%。这些结果从DNA水平上反映了广西龙眼种质资源基因型间存在着相对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构建了48个龙眼品种(单株)及2个近缘种质的指纹图谱。4.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建立了龙眼的AFLP亲缘关系聚类图,将48个龙眼品种(单株)及2个近缘种质聚类分成10个类群。
黄乐[6]2014年在《刺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ex)是我国野生葡萄的一种,属东亚种群,具有多种抗逆性状和优良农艺性状。本文通过对25份资源进行形态学、孢粉学和ISSR标记分析,旨在从形态学、孢粉学、ISSR分子标记叁个方面评价刺葡萄种质资源,为刺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还对形态学、孢粉学、ISSR分子标记叁种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6个分类性状,变异范围4.98%~28.57%,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3.168%,可作为解释大部分变异来源及种质鉴定的依据。(2)孢粉学结果表明:基于花粉粒由大到小的演化顺序,将刺葡萄各类型分为叁类。基于花粉的演化趋势,刺葡萄花粉粒极面纹饰的演化趋势为,穴状-网状-疣状。(3)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改良了刺葡萄总DNA的提取方法;优化了刺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13条引物,共检测到139个位点,多性位点116个;对照组的8份外缘葡萄均在刺葡萄种类外,刺葡萄分为四大类群,江西刺葡萄、雌能花、雄能花单独分为一类群,其余刺葡萄为一个群体。(4)叁种分类方法探讨:表型性状与ISSR分子标记结果大体一致。植物学形态研究,可直观判断差异,其需要量化的性状统计与分析有差异,导致其分类结果不稳定;孢粉学研究能揭示葡萄组群的演化关系,能区分形态差异较大葡萄种属,不能鉴定种内形态;ISSR分子标记能准确区分种内及种间群体,但不能直观体现。叁者均能体现刺葡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胡文舜[7]2009年在《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枇杷属(Eriobotrya)植物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资源极为丰富。本研究结合枇杷属内7份野生近缘种、17份栽培品种,应用形态学与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143份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分类。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调查了143份云南野生种质、7份野生近缘种和12份栽培品种的29个枝稍、叶片性状。数量分类结果与《中国果树志·枇杷卷》基本一致,都突出了叶背茸毛、叶片长度、叶柄长度等性状的分类价值。162份试材被划分为102号类、栎叶枇杷18号类、栎叶枇杷类、野生近缘种类、栽培及野生混合类、(半)栽培类等6个组群。2.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资源花与果实分类性状筛选。主要依据变异程度,从28个性状中初步筛选出花柱数、花瓣颜色、种子形状、果肉颜色等15个鉴定与分类上的核心性状。3.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与分类。在形态学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3份云南野生种质进行分析(以6份野生近缘种和12份栽培品种为对照)。综合比较SSR、SRAP和SSR+SRAP叁种标记的分析结果,确定以SSR+SRAP标记为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1份试材(相似系数为0.4545~0.9339)在相似系数0.751处划分为栽培类型和非栽培类型两大类,其中非栽培类型包括以麻栗坡枇杷、栎叶枇杷、53号、小叶枇杷为代表的4个亚类。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批云南野生种质以栎叶枇杷种内类型居多。4.云南野生种质、野生近缘种、栽培品种3个群体遗传结构的SSR+SRAP分析。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野生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为0.0657。5.形态学标记与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虽二者的匹配性较差(r=0.6518),但供试材料在类群间可较一致划分为4个大类;初步建立了以SSR+SRAP分子标记为主、形态学标记验证的特异种质快速鉴定分类方法,并依此鉴定出4份较特异种质,其中1份种质已通过形态学验证。
王玉红[8]2016年在《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栽培蔬菜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人们却对芥菜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有关芥菜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为芥菜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对收集到的全国9个省份的86份芥菜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学、SRAP分子标记、DNA指纹图谱叁方面的研究,用于探索芥菜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86份芥菜材料的形态学性状进行记录并分析,当欧式距离为5.0时,可将86份芥菜划分为4大类。通过结果分析,发现这86份芥菜品种关于形态学性状的分类比较混乱。2.对86份芥菜材料的产量进行鉴定与评价,发现共有6份材料的单株重量达到2.5kg以上,其中叶用芥菜中青田红为3.3kg、大头菜-1为2.97kg、严选水冻鸡心芥菜2.88kg,这3份材料叶片肥大,生育期一致且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根用芥菜中大头菜-2为2.8kg、温岭大头菜为3.45kg和大头菜-5为4.0kg,这3份材料的形态学性状完全一致,也具有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其叶片短小,果实实心,其光合利用率高。这六上述6份材料大多来源于浙江省。本实验86份芥菜遗传多样性材料中,有82份芥菜材料基本符合不同特性丰产育种的要求。3.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86份芥菜材料进行分子水平聚类分析,其遗传的相似性系数在0.56-0.98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在0.77时,可将所有的芥菜品种分为5大类。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亚类都是由来源地相同并且主要形态学性状相近的芥菜材料聚在一起。只有个别来源地不相同的材料因遗传基础相近聚在一起,其形态学性状相同,可能与外地引种利用有关,则非原产地。由此可以得出芥菜的SRAP分类与芥菜种质基因型的来源和形态学性状有关。4.利用SRAP分子标记和DNA指纹图谱分析软件,绘制出86份芥菜遗传资源基因组DNA指纹图谱。自主研发的高效、便捷的DNA指纹图谱软件,对“O,1" 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构建本实验中86份芥菜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结果获得了所有芥菜品种的分子“身份证”。
白瑞霞[9]2005年在《AFLP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鉴别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枣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果树,品种繁多,分布范围广,遗传背景复杂。枣的分类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部分品种来源不清,品种亲缘关系不明,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枣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本研究应用银染AFLP技术体系构建了82个枣供试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对枣的种质鉴定、品种分类、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确定了适于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其提取液成份为:100 mmol/L Tris-HCl(pH 8.0),20 mmol/L EDTA,1.4 mol/L NaCl,2% CTAB,2%PVP_(40),50 mmol/L β-巯基乙醇,粗提后的DNA经RNase除去RNA;苯酚/氯仿抽提一次,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蛋白质和RNA去除彻底,纯度高、质量好的枣基因组DNA。 2.建立了适合枣基因组的AFLP银染技术体系:在20μL酶切体系中,包括基因组DNA 450ng,NEB buffer22μL,BSA(10mg/mL)0.2μL,EcoR Ⅰ(大连宝生物公司)3U,Mse Ⅰ(NEB公司)3U,加ddH_2O至20μL;37℃酶切3h;加上接头,37℃连接10h(或过夜);连接产物稀释10倍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加入10μL Loading Buffer,95℃变性10min,立即冰浴;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进行电泳分析;银染法检测PCR产物。 3.采用7对引物组合对82个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46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约67条谱带,其中94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20.13%,373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79.87%,从DNA分子水平显示出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4.用7对引物组合构建了82份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采用二歧分类法可以将供试材料一一区分开,并且部分材料拥有自己的特征带,可以作为该材料鉴定的依据。 5.应用离差平方和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82个供试材料分为6类,可作为枣分类的依据和基础。 6.建立了82份供试材料的AFLP树状图,结合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欧式距离)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供试材料间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及复杂性。 以上研究为枣基因库的建立、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能。
刘卫国[10]2005年在《菠萝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与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菠萝原产于南美,是热带地区的特产果树和经济作物。相对于其他果树,菠萝的育种研究还比较落后,育种工作效率较低,难以适应菠萝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如种质资源的鉴别与合理分类、杂交育种的早期选择、突变的鉴定与评价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5年4月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果树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次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39个菠萝种资源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菠萝种质资源的评价、分类、利用和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菠萝叶片革质化程度较高,且纤维、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多,严重干扰DNA的抽提或影响其后的AFLP双酶切及其扩增反应,本研究对菠萝叶片DNA提取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找到一种获得高质量DNA的CTAB改良法,并建立了适于菠萝AFLP分析的体系。 2 本研究从FISH-AFLP试剂盒(PSTI/MseⅠ型)6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AFLP选择性引物P-GAA/M—CTA、P-GAC/M-CTG、P-GAC/M-CTT、P-GAG/M-CAT、P-GAG/M-CTA、P-GAT/M-CAT、P-GAT/M-CTA、P-GAT/M-CTC对39份菠萝种质资源进行了AFLP分析,都得到了清晰的指纹图谱,并且所有品种表现出多态性,说明AFLP技术在菠萝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总共8对引物共获得454个遗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32个,多态性比例平均为73.1%,其区分率达到100%。 3 根据39份菠萝种质材料在检测的DNA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获得聚类树状图,其相似系数为0.73-0.98之间。结果表明39份菠萝种质之间遗传关系相对来说比较近,依相似系数0.80的水平,可以将供试的39份菠萝种质分为4种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菠萝分类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4 鉴别出广东徐闻果树所菠萝种质基地栽培的夏威夷与无刺卡因;黄金与多汁均为同物异名。广东省果树所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04-1、04-3、04-10菠萝种质为杂交品种57-236组培苗的变异新种质。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出菠萝有性杂交中亲本性状在杂种第一代57-140、57-236、67-1、67-4等品种的遗传倾向。
参考文献:
[1]. 龙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分类研究[D]. 谭卫萍.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2]. 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龙眼遗传资源的RAPD与POD同工酶分析[D]. 钟凤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4]. 龙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低温对石硖龙眼影响研究[D]. 陈虎. 广西大学. 2012
[5]. 广西龙眼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D]. 李江舟. 广西大学. 2007
[6]. 刺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初探[D]. 黄乐.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7]. 云南野生枇杷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鉴定与分类研究[D]. 胡文舜.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 王玉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9]. AFLP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鉴别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10]. 菠萝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与分类研究[D]. 刘卫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