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叠彩区桂岭小学 541001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就能唤醒学生的需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唤醒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个人的一点做法与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托尔斯泰也曾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当中。
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判断出这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也参与比赛。一听我也参与其中,学生们都很兴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每次都是我准确而且最快判断出来,学生们惊讶了:“老师这么快就能判断出来,一定有什么窍门!”这就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需求完全被激发了出来。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数学情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二、创设矛盾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孔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新知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矛盾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唤醒需要,学生就会通过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进而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学校运动会上,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00÷75,但在计算时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怎么回事?”“题目又没有要求得数保留几位小数,如何写出商呢?”新问题的出现打破了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了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需要,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想方设法创设矛盾情境,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开启思维之门,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掌握新知识,自己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加减法的速算应用广泛,但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简便的算法。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设计了一系列的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书香校园读书节到了,我们年级上个星期从图书室借了168本故事书,这个星期从图书室借了99本科技书。谁能很快地算出我们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书?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一种或多种算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最优算法进行全班交流。最后经过层层分析对比得出了最简便的算法,使得这一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得以突破。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扎实立足课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学生在有趣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蒋俊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认知论文; 矛盾论文; 《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