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维到多维:西方心理学关于情绪障碍研究的理论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心理学论文,障碍论文,情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经验研究证明:人们的情绪对记忆、感知、判断和思维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人们的情绪对认知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表明人们的情绪就好比一个过滤器,它接纳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而过滤掉不一致的信息,也就是说情绪使一致性信息变得更加突出,更有趣味性了,从而导致对一致性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更进一步的学习。其次,研究发现情绪影响人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的类型,也就是说人们对特定情绪状态下所经历的事件能够很容易地回想起来,而回忆其他事件则相对困难。第三,研究还发现情绪影响思维和判断,因为人们的社会觉知和想象力都是主观性的,所以就很容易受到当时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在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进行评价时,这种影响效果则更为明显。
上述经验结果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理论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伯沃(Bower)的网络接点理论——从单维的角度来解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随后的迪斯戴尔(Teasdale)发展了伯沃的单维理论,开创了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从多维的角度对情绪障碍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他们的分析推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同时也为情绪障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伯沃的“网络结点理论”
(一)网络结点理论的基本观点
1980年代初,伯沃提出了联想的网络结点理论。该理论认为语义记忆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语义概念联系起来,每个语义概念在这个网络中都是一个结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结点代表着不同的情绪[1]。按照这种观点,在要求一个人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它便进入有关的语义网络中并激活一个结点,激活的结点又向外激活其他概念结点,首先被激活的是与这个概念关系密切的,彼此直接连接的结点,然后又激活与这个被激活的结点直接连接的另外的结点,如此等等。根据这个学说,情绪是以概念化形式在记忆中存储的结点,它与另外的结点——与该情绪有关的情景、动作、物体、对事物的态度等构成一个网络。当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情绪结点便被激活,由此而引起与之有关的结点的激活,所以他就会倾向于对该事物有某种态度或表现出某种行为。如处于焦虑或抑郁的个体,由于他所处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以及与之有关的结点被激活,他就会对信息具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的反应偏向[2]。
这种“语义网络”的分析方法认为每一种不同的情绪如高兴、抑郁或害怕等都在记忆中有一个特定的结点,这个结点将情绪的相关方面信息收集到一起,并通过关节点加以连接。图1显示了该网络中的一个部分即与一个情绪结点相关的各个组成部分。图中的情绪3表示悲伤[3],与此种情绪结点相连接的有相关性自动反应、典型特征、表达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方式)、对于标准的唤起情况(即当评价导致悲伤的时候)的描述以及针对情绪(如悲伤、抑郁等)的口头表述。在网络中,有些联系是固有的、先天的,而有些联系则是通过文化传入或文化适应而产生的。
附图
图1 围绕特定结点的小部分连接(Bower,1981)
此外,每一种情绪结点也与生活中引起情绪发生的事件位置相连接。当情绪被唤起以后,此种情绪就会与唤起事件联系到一起。如在朋友葬礼上感到悲哀,这种悲哀的情绪就会与葬礼上注意到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这些情绪结点可以被许多种刺激所激活如生理上的刺激,语言符号的意义等。当激活超过一定的域限时,情绪结点就会把兴奋传给产生自动唤起模式的结点,然后表达出相应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会抑制与其相反的情绪的产生,如害怕会抑制高兴的情绪产生,也会抑制人的性冲动。如果两个情绪结点同时被激活且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抑制,则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可能是两种单一行为模式的混合,如悲伤和惊奇就可能混合成为失望[4]。
一个情绪结点的激活,往往会扩散到整个记忆结构中。因此说,一个片面地描述某个事件的微弱线索如“天国的日子”就可能会激活某个情绪结点,进而激活整个相关的记忆。所以说一个悲伤的人可能会有意识的进行思考,并回忆起其他一些令人感到悲伤的事件。此种回忆导致悲伤记忆的激活,并将反馈回来的兴奋性传给了悲伤结点,从而导致此种情绪持续地被激活,进而影响到以后的记忆。
(二)网络结点理论对情绪障碍研究的意义
网络结点理论对情绪和认知关系的解析对于情绪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该理论对情绪状态依赖性的记忆提取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这个记忆提取过程的相关链接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情绪状态依赖性记忆提取示意图
在情绪1状态下,主体在背景1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名词短语如“死狗”“丢钱”“快乐的日子”等[5],在学习过程中,这些词语与代表背景1的结点以及在当时被激活的情绪结点相连接。然后,让被试回忆在背景1下发生的事件,在这个时候,被试激活记忆中的背景1结点,在寻找相关事件时,这种激活状态向外扩展,如同扔在水中的石子,它荡起的波纹从中心处迅速向外扩展。但是背景1是一个微弱的,负载过重的线索,因为它与许多事件相连接,所以每一个连接环节都可能受到严重的干扰。不过,我们可以假定,在回忆期间,被试回到了与学习时所处状态一致的情绪状态即回到了情绪1的状态,然后从情绪1结点出发的激活状态将会沿着它的网络联接路径传到目标项,在目标项处,与从背景1处传出的激活状态汇合,在交叉点处的激活共同作用于目标项,从而使目标事件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考试时的情绪状态与学习时情绪状态相一致,这种作用效果会更明显。相反,如果回忆时的情绪状态与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不一致,也就是处在情绪状态2的情况下,则回忆就会受到阻碍,其原因在于无法发挥交叉点处激活的合力作用,而且源于不同情绪结点的记忆搜寻将会唤起干扰性的链接,从而阻碍了回忆起正确目标项的过程。
第二,网络结点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解释了状态依赖效果产生的重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提供有关目标项的微弱线索时,状态依赖性的效果在自由回忆时最为明显,但是,当提供充分的线索条件时,如认知性测验,则这种状态依赖性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为了说明上述的结果,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如果在回忆的时候,给予一个暗示性的提示,如在要求回忆“死亡的狗”时,就提示“死亡”,则回忆就会比自由回忆时快的多,状态依赖性的效果也就大大降低。这个结果在吉姆与其同事用药物所做的研究中也有发现[6]。上图也表明,一个明显的线索,如暗示性的词语——“死亡”就会使被试的记忆提取过程相对容易一些,因为线索与目标性词语“狗”非常接近,这个提取路径不会受到其他链接的干扰,而且也没有必要根据背景1提供的线索来开展记忆搜寻,所以情绪状态依赖的效果就不明显。相反,在自由回忆时,就一定要根据背景1的线索来开展记忆搜寻,从而使记忆依赖性效果变的非常明显。
但是该理论只能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解释上述的经验结果,而并不能说明情绪反应是如何被事件唤起的。此外,它所解释的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即从情绪到事件,只解释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而没有解释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效果,所以说伯沃的网络结点理论只是从单一维度来分析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应的,它对情绪障碍的研究也是单一维度的。
二、多维的理论分析——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
为了弥补上述单一维度理论的不足,迪斯戴尔在九十年代提出了“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以下简称ICS理论)。经验研究证明,人们的情绪反应源于对经验的解释和赋予的意义,也就是说取决于认知的过程,所以在认知和情绪反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7]。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所以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多维度的,所以不能仅从单维的角度来加以理解,而应采取多维度的视野。ICS理论正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来探讨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的[8]。
(一)“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每类信息都有其特定的编码规则,而且不同的编码规则代表着不同方面的经验。有些编码规则代表着最原始的,没有任何加工的经验,例如对外界事物的外形、颜色的感知;而有些编码规则代表着事物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得出来的本质含义。
第二,个体将存储的信息从一种编码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编码形式时,需要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个信息加工过程的基础就是各类编码规则中所具有的共性。
第三,经过信息加工之后的信息都将按照各自的,独立的记忆存储系统存储在记忆当中。例如有关事物表面特征的信息将存储在低层次的记忆系统中,而有关事物深层次含义的信息将存储在高层次的记忆系统中[9]。
第四,对情绪产生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存储在高层次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也可以说高层次的信息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与情绪有关的高层次的意义在情绪产生过程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也可以说是主导地位。例如“对自己的全面的、消极性的认识”或“绝望”将会被提取为抑郁状态的原形,而与此有关的高层次信息被综合后就导致了抑郁情绪的产生[10]。
总之,在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的认知结构中,信息加工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来进行的,而且在编码形式的转换过程当中,不仅包括信息本身的流动和转换,而且包括信息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的整合,而这种深层含义的整合对情绪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ICS理论对情绪持续状态的原因分析
ICS理论认为,与某种情绪直接相关的特定信息加工模式的存在是此种情绪产生的前提,如果该种信息加工模式持续地存在,那么个体就会持续地处于此种情绪状态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特定信息加工模式的持续存在呢?ICS理论以抑郁情绪为例对此进行了解释。
在某些情况下,持续的重大损失或困难将会导致个体陷入到抑郁性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一些消极的小问题导致抑郁性的反应。此种抑郁性信息加工模式如图3所示。
附图
图3 “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对抑郁情绪的加工模式图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此种信息加工模式的主要特征:第一,控制意义的子系统有两个,一个子系统控制具体的低层次的意义,另一个控制高层次的意义,即解释模式,不同的模式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渠道。第二,导致抑郁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高层次的意义解释模式对抑郁性的信息主题进行加工的结果,而低层次的意义只是对高层次的信息加工系统提供素材和基础性的影响。第三,图中所示的信息加工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这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则抑郁情绪状态就会持续,如果在循环过程之中,某一个环节受到了阻碍,则抑郁性的心境就会得到缓解,进而解除[11]。
在上图所示的加工模式下,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个体停滞在特定的抑郁性情绪状态下。首先,与抑郁有关的高层次意义解释模式通过循环系统创造出低层次意义解释模式,然后低层次意义解释模式又再生产出消极的自动思维模式,而这种消极的自动思维模式反过来又输出消极性的低层次意义(即对未来的消极性预测)[12]。这些消极的低层次的意义经过高层次意义系统再加工之后,就导致了抑郁的不断产生。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抑郁情绪状态得以持续。
其次,抑郁性的身体感受通过本体感觉上的输入导致抑郁性高层次解释模式的产生,而该解释模式又导致抑郁性的情绪反应,包括身体反应成分如流泪、悲伤等。这些反应又导致本体感官上的抑郁性信息输入,这些抑郁性的信息与抑郁性的解释模式以及过去产生的抑郁密切相关,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抑郁性解释模式在当前情况下被唤起,进而导致抑郁性情绪状态的持续。
第三,抑郁性信息加工模式中存在的“认知帝国主义”(cognitive imperialism),即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倾向于优先对定性的、有限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说那些与抑郁性情绪状态相关的信息就被优先加工处理,而此种加工模式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抑郁心境的持续。许多旨在说明认知偏向的实验都支持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等)中存在认知帝国主义的观点[13]。
(三)ICS理论对情绪障碍研究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ICS理论对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它指出,抑郁性心理状态的持续通常取决于个体的抑郁性信息加工模式的建立,或者说取决于个体的当前心理状态。事实上,上图加工模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促使与抑郁相关的高层次意义的综合,而这些高层次意义的综合是引发抑郁性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知是情绪反应的前提。然而,抑郁性解释模式(认知)的持续产生,其本身取决于信息加工模式中的其他部分,或者说受到其他部分的强烈影响,而这些特定的其他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或心境状态,即信息加工模式的产生要受到情绪状态的重要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认知是情绪状态的产物。
此外,ICS理论强调信息加工过程是按照各自的系统来进行的,但是系统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而且在作用方向上也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所以说ICS理论的子系统概念对情绪障碍产生和持续原因的解释更为全面和具体,补充了伯沃单维度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但是,也可能是由于该理论对情绪障碍的解释太多,所以很难做出定性的判断,容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
三、简评
无论是伯沃的网络接点理论还是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他们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理论建树,强调了人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性和意识性,推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并为心理治疗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尝试了各种可行的心理治疗方案如创造可选择的信息加工模式,改变情绪障碍式的加工模式,意义疗法等。但是由于他们的根基都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模式,所以很难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中去把握人的个性特征,也不能很好地区分纷繁复杂的个体特征,因此可能难免陷入到无个性主义中。
事实上,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社会的、时代的、文化的和人类心灵的原因,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心理障碍的研究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生物因素,更要关注人文社会因素的强大作用。
标签: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情绪理论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信息加工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