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苓[1]2001年在《国际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及对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曾发生过多次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都令世界经济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并购重组盘活了资产,激发了生产力,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企业发展策略。面对世纪之交,以全球银行业并购独领风骚的第五次并购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全球各个角落的局面,我国银行业该何去何从?作者带着众多的思考试图提出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本文的分析围绕着提高国内银行业竞争力这根主线分叁部分展开。文章首先从理论及实践角度探讨了金融业并购行为的共同规律及国际经验。从并购理论看,并购活动最根本的动机就在于利润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国际金融业并购重组的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是促动银行并购的外部因素,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银行并购的内在因素。在内、外因素仍将存在甚至加剧的情况下,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步伐仍将继续,并呈现出大型化、全能化、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作者认为这种趋势将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而文章对国际金融业并购影响的分析,旨在说明尽管就本质而言,此次并购浪潮是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加剧金融动荡,增加监管难度等负面影响,为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提供经验,教训。接着,文章对我国银行进业行并购重组进行了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入世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理性选择。面对入世后,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开放,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巨大差距,作者得出结论:正是来自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力及改善国内银行经营现状、谋求自身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国内银行业进行并购重组的必要性,而目前结合我国的实际,这种并购重组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并购策略不失为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但为了确保国内银行并购重组的有效性,国内银行并购,应树立明确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股份制中小银行之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中小银行之间、国有大银行之间、国内银行同国外银行之间的先后顺序推动,并需从宏观、微观及中观层面为有效并购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
童文俊[2]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业并购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观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叁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崔茂中[3]2007年在《金融企业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金融企业的并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一个关键要考量的因素就是对被并购目标金融企业的选择。这既是金融企业并购的开始,又由此而自始至终地指导着整个并购过程的进行。金融企业作出并购决策的选择,是有其内外部原因的。本文构建了关于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模型,并在模型中首次引入一个新的变量,即金融发展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交互乘积项。通过对中国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论证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对金融企业并购所起的外部推动作用。在金融企业并购的内部动因分析中,我们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复合成本函数的各自优点来更准确地度量金融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本文对金融企业发展中的新设投资与外部并购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确定在何种状况下何种选择为优。当确定通过并购来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后,就要对被并购金融企业进行总体的选择分析。本文首先进行了并购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其次就并购中目标金融企业的信息搜集,提出了信息搜集的原则和方法,并分析了信息的获取来源。对获取的信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鉴别、筛选和审核。本文给出了目标金融企业信息的搜寻步骤,而对获取和分析处理后的信息还要及时进行反馈。随后文章给出了目标金融企业信息搜寻和筛选的模型分析。对目标金融企业进行选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传统的企业价值估价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准确地评价金融企业并购的溢价效应,为此本文引入实务期权评价方法。针对金融企业负债经营的实际状况,我们突出强调了商誉等在金融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金融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应该是一种广义的价值评估,既包括被并购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又包括主并购金融企业本身实体部分因为并购壮大而形成的新价值体的评估,还应该包括并购所形成的统一体的综合价值评估。基于这种视野开阔的广义价值评估理念,本文给出了一个多指标的金融企业并购综合评价体系。价值评估中的1+1>2,在现实中并非能够轻易就得以实现。我们追求的是合并后双方金融企业的融合与壮大,而这不仅仅取决于财务价值,更多的则是取决于双方整体资源的匹配、彼此能力的转移效率,以及各种协同效应的实现。金融企业并购双方的战略匹配决定着并购价值创造的潜力,组织匹配决定着潜在价值实现的难度。金融企业的并购,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为此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动态地看待并购双方的各种资源整合。本文深入探讨了金融企业并购双方潜在协同的实现,以及不同战略资源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个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战略分析框架。能找到一个符合要求值得并购的目标金融企业固然幸运,但能否成功并购目标金融企业,关键要看并购各方的利益能否得到协调和满足,以及相关风险因素能否被适当控制。本文分析了金融企业并购所蕴含的对主并购金融企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提前求偿,从而威胁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营,甚至带来潜在的破产可能。本文突破了基于普通价值分析基础的企业并购博弈理论,在基于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金融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各方的利益冲突、竞争与协调,分析了金融企业的同业并购和混业并购及其替代博弈,分析了目标金融企业反收购的博弈分析,以及存在潜在竞争对手时的并购博弈,还进行了政府在金融企业并购中的行为博弈分析。本文通过关注目标金融企业的选择,来深入系统地研究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选择这个理论和实践中的棘手问题,以使主并金融企业能够有效避免并购陷阱,增加并购的成功率。与此同时,通过对目标金融企业的合理和有效的选择,力求降低并购对金融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希望以此对我国金融业并购理论和并购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作用。
郭敏[4]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研究》文中提出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令全球金融市场心有余悸。在这场“海啸”中,全球金融霸主们风光不再,金融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全球金融业新一轮的较量正在重新上演。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紧跟世界经济脉搏的跳动。随着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国内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批批优秀的企业逐步将跨国经营和境外业务纳入了发展进程。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蓬勃发展,也迫切需要国内金融业提供全方位的包括境外融资、财务管理、规避投资风险、投资中转以及境外招标投标等多项境外金融服务。国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金融业的“跟随”服务。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进行以跨国并购为主的境外扩张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并购事件便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也由国内经营逐渐走向国外发展,而跨国并购便成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方式之一。通过跨国并购,我国商业银行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地理上的大步跨越,构建了全球经营网络,而且促使了我国银行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并购与竞争中实现协同经营与优势互补。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自身改革并在雄厚的外汇储备支撑下,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利润率不断提高,国际地位蒸蒸日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并购了国外银行。而这次的金融海啸也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把握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走出自己的跨国并购道路以便迎来全球金融业新一轮的竞争,这些无疑仍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已发生的跨国并购案例加以分析,对跨国并购的模式和方式进行了总结,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将2006年——2009年我国5家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比。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进行的多是简单的外延式扩张,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外部的不可预测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仍是当务之急。文章最后对未来的跨国并购给予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海外并购做出微薄之力。
张志刚[5]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企业掀起了第五次并购高潮,这是发达国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浪潮。这次并购高潮规模巨大、强强联手,且涉及面广,有计算机、电讯、金融、制造、媒体、交通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银行业在本次并购中的突出表现。在这次并购活动中,银行业真正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角,其并购规模屡创新高。这表明世界银行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也预示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即将到来。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各国银行业和政府面向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和竞争所做出的相应的战略性调整,反映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发展基本态势,充分体现了以银行业为基础的金融业发展的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等基本趋势。中国已成为WTO正式成员,关于国内金融业的开放的承诺正在逐步兑现。面对国外强劲的对手,我国银行业确实感受到了压力。如何抓住机遇,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银行并购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席卷当今世界的金融业并购浪潮对于我国的启示是:其一,并购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银行业持续成长的主要力量;其二,中国的银行业并购迟早要融入到国际金融业并购大潮中去。研究国际银行业的并购现状,借鉴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认清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从而提出我国银行切实可行的并购策略,这对我国银行业摆脱当前困境、增强竞争实力,进而打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分析国际银行业的并购现状、特点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实行战略并购是我国银行业摆脱困境、迎接入世挑战的重要途径,进而分析了银行并购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实施战略并购的主要因素,随后就我国银行业实施战略并购的总体原则、设想以及相关的制度环境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是有关国外和国内典型的银行并购案例分析。全文共分四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章里,首先对银行并购的概念做了界定,接着分析了国际银行业的并购现状、特点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和自身问题,我国银行业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以便在未来能够跟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银行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银行并购能够优化金融产业结构,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可以提高<WP=7>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引导我国银行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理、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而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实力;银行并购可以加速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电子化及经营多元化;银行并购还可以为大集团、大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并购也是维护我国银行业以至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有效手段。虽然并购对我国银行业摆脱困境有种种好处,但是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面临这许多的挑战和问题。我在第二章就将就此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有:第一,在我国占银行业主体的国有银行普遍产权不明确,实际上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而很难产生并购的动力;产权不清导致政府干预银行并购过多,从而降低了并购的效率;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功能缺陷、效率低下、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使得银行并购在我国缺乏必要的顺畅通道;第叁,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严格地说,应该从 1983 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之后算起,至今仍然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很不成熟,银行资本经营仍是初级阶段,并没有达到银行资本高度发达的程度,离完全意义上并购尚有一段距离。另外,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很难在管理方面上应对并购后规模扩大带来的挑战;第四,我国银行并购所需的外部环境急需建立和完善。银行并购的必要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我国银行并购所需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第叁章是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原则包括:第一,效率与安全兼顾;第二,保持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重;第叁,注重银行业的制度创新;第四,单个银行规模适度;第五,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与现行政策相互协调。关于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设想,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考虑实现某种形式上的强强联合,组成超级银行。这样可以改善资产结构,扩充资本实力,应对世界超级银行的挑战;第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这样可以壮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第四,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的并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我国银行业可以借助外资银行的并购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弥补我国银行资本金;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要积极进行跨国并购,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这样既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迅速进入经营稳定与正常期,又可以满足所在国法律与金融机构监管的要求;第五,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以实现
谢翔宇[6]2009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策略》文中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逐步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全球掀起了金融业的合并浪潮。各国的金融机构纷纷通过并购重组获得跳跃式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更是通过这一契机收购国内商业银行股份,以此作为跳板进军中国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金融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如股份制改造等,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实力和管理经验,也欲通过并购快速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理论上来讲,商业银行并购可以对并购双方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可以为并购银行带来规模经济、市场经济、范围经济等方面的收益,但许多商业银行并购案例的结果却差强人意。一些经济学者曾对银行并购大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银行的并购并未给其带来良好的收益。我国的商业银行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由此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并购的思路和策略提出建议为商业银行的并购提供参考已经成为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商业银行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尝试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并购的思路和策略提出建议。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与思路。第二章为描述商业银行并购概念和对并购形式进行综合阐述。第叁章对国际银行业并购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描述,并以汇丰银行和UBS(瑞银集团)案例为依据,讨论国际银行并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第四章对国内商业银行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政策、法律等问题进行了列举和解读。第五章和第六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五章对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从并购环境、并购实力、并购目标定位、并购效益分析(财务比率分析、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互补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评估本次并购为招商银行带来的效益。第六章通过案例的实证分析,对中国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并购的思路和策略提出建议。第七章对全文做出总结,希望为国内商业银行并购和策略提供参考。
罗岚[7]2011年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银行业在全球跨国活动和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据份额的快速增长,金融服务市场已变得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在当今全球银行业结构发生战略调整之际,中国商业银行也纷纷顺应形势,将“国际化经营”作为未来五到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快自身跨国经营的步伐,提高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从而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由此可见,目前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问题显得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密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实践,既分析了其跨国经营特有的驱动因素,又指出了当前以及今后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何种市场进入模式、何种组织形式来具体实施跨国经营。本文的研究注重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个体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企业的行业特质,决定了其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特有的影响因素,也使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不能和制造业公司一样采取线性的方式逐步推进,而是倾向于直接选择具有高控制度的进入模式,即新建和跨国并购。本文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作为解释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理论框架,对影响其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国际化经验、中国对东道国(地区)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及东道国(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收入水平和银行业监管环境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产生显着影响,并由此得出“追随客户”、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多元化经营以及分散金融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新建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如何正确选择其海外机构的组织形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作为跨国银行海外机构最主要的海外分行和子银行形式,由于两者在设立成本、业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决定了两者不同的适用范围。本文运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和东道国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组织形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海外分行形式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初级阶段的需要,但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各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子行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主要形式必然会由分行向子银行转变。从全球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是跨国银行早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面对不断加速的金融全球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掀起了一次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跨国并购避免了以新建模式进入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为银行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现代银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指出,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市场进入模式应该从以新建为主逐步向新建和跨国并购并举转变。本文运用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并购规模、并购方式、区域跨度等方面将汇丰集团和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做了对比研究,并从中获得了诸多实施跨国并购战略的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指出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有效的并购及其整合,加速推进其国际化的进程。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银行所制定的战略和行为特征各不相同。由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故本文认为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总结前文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在稳定中求增长,选择温和型国际化路径,通过有效的跨国并购,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而对于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应在国内银行业市场稳扎稳打,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做大做强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模式向海外拓展。
江莉[8]2003年在《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选择》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的跨国银行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掀起新一轮并购狂潮,并且除同业、国内并购之外,混业和跨国间的并购更是其新的特点,且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银行再造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也在逐渐频繁。 随着国外大跨国银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加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跨国银行进入我国更是毫无障碍。这样,入世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国外大银行的长驱直入,在市场、业务、客户上展开了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全方位竞争,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偏低,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如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性变革,能真正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与跨国银行竞争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我的论文里,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及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和跨国经营方案。在论文的最后,我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与跨国银行的共同标准接轨,并为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设计了一系列战略选择。
王丽[9]2014年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战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经济触底、陷入低迷期,在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行分奔离析,不少国际大型金融集团也受到投行业务的拖累。然而,当金融危机逐步退去,人们冷静下来再来反思投资银行这一业务时,会发现投行业务本身并没有错,而是追求高收益的盈利模式带来的高风险突破了各大投行的风控底线,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行业务时的模式和经营策略选择,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银行业监管体制的调整,使得国际金融业经历了从混业、分业到再混业的发展历程,这种螺旋式的归回,也意味着投行业务已较好地融入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中去了,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投行业务发展模式,尤其以美国的金融控股模式、德国的狭义全能银行模式和英国的综合经营模式最具代表性。这叁种模式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的投行业务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金融脱媒,管理层束缚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政策的逐步松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进入综合化经营模式。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现状看,既存在着以国开行和五大行为代表的银行控股模式,也存在着以中信、光大和平安为代表的金融控股模式。这两种模式如何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继续走下去,如何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其在今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本文认真研究了国外代表性国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合西方各国银行业投行业务的模式转变,运用战略分析手段,比较两种投行业务发展模式之间的异同和经营情况,进一步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有效的战略模式。通过SWOT模型、安索夫矩阵模型和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总结和归纳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的金融环境和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完成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姚迪腾[10]2016年在《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2008年6月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表现。首先,本文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背景和特点。其次,在案例研究中,本文还原招行收购永隆银行的过程和整合进程,并对案例进行定性分析,随后运用定量分析包括事件研究法和财务分析法深层次地剖析招行收购永隆银行的绩效变化。研究发现,招行此次对永隆的并购在收购期间并不被市场看好,而在随后的一两年内招行的财务表现也验证了市场的看法,但在两年后,招行的财务指标逐渐转好。而永隆银行作为被并购方,在收购完成的一年后就开始扭亏为盈,实现了财务指标和运营结构的改善。最后,本文总结招行成功的海外并购经验,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提出建议,认为中资银行海外收购应着眼中长期利益,可以以香港为海外并购突破口、注重优势互补和及时把握并购时机。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及对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战略分析[D]. 李红苓. 西北大学. 2001
[2].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 童文俊. 复旦大学. 2005
[3]. 金融企业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D]. 崔茂中. 复旦大学. 2007
[4].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研究[D]. 郭敏. 海南大学. 2011
[5]. 我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D]. 张志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6].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策略[D]. 谢翔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7].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D]. 罗岚. 武汉大学. 2011
[8]. 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选择[D]. 江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03
[9].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 王丽. 宁波大学. 2014
[10].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研究[D]. 姚迪腾. 暨南大学. 2016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金融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 并购动因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并购重组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中行论文; 商业战略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