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对赵千祥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对赵千祥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关于赵谦翔语文教改经验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语文教育论文,语文论文,经验论文,赵谦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赵谦翔有《解悟“人”字》一诗表明了他对“人”的理解:“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370页)

关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赵谦翔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书本),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社会与人生);既要教学生学会作文,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人民教育》1998年第1期35页)

一言以蔽之:对赵谦翔的语文教改来说,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一、关注社会和人生

从哲学意义上说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交际工具(语言),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起着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章),它使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使现代文化得以传播。明确了这一点,关注社会和人生就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干预社会,并实现自我完善。

赵谦翔开设《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的目的正在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如果仅仅是看电视、开班会无论如何也算不得语文课,关键在于“观察”和“体悟”。这“观察”和“体悟”是要诉诸文字的,学生每周要写一篇“《东方时空》感悟”(每周有四天早晨在校观看);每次班会后,确有感触者自愿写一篇“班会感悟”。“观察”和“体悟”一诉诸文字,便成了“语文课”。

1978年5月吉林市举办中学生外语竞赛, 实验班的同学获高中组特等奖1名(全市共1名),一等奖8名(全市共9名)。实验班在竞赛中为什么能获此殊荣?在其他竞赛选手背诵现成的世界名人演讲辞时,实验班学生则自撰演讲辞:《市表厂楼房倒塌,市长亲临现场指挥》《假如我当校长》《环境污染亟待解决》《回报母爱》《我的18岁》等等,全体评委顿觉耳目一新,竞赛成绩遥遥领先。外语竞赛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母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实效。

若论语文教育对社会和人生的影响,也许上述罗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但学生能以这样的心态去直面社会和人生,当他们真的有一天走向社会时,语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却是可以预见的。

二、关注人文精神

题海大潮一日不退,应试教育一日不除,人文精神一日之不复,则素质教育一日不得实施!此种论调绝非耸人听闻,持此论者绝非杞人忧天!

赵谦翔的教改实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艰难地破土而出,那些看似寻常的做法,也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一曰“文学专题讲座”,一曰“古典诗文课”,一曰“当代文学精品课”。

文学专题讲座:按文学发展史线索讲授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以及港台文学作品,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该讲座每两周一讲,共20余讲,主要聘请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省教育学院的专家授课。在该讲座的指导下,学生课外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

古典诗文课:在删减现行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熟读历代古文50篇(段)、记诵古典诗词100首。此外,选修古典诗歌创作, 重在掌握汉字、汉语的规律和特点,习得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已发表古典诗歌数十首。

当代文学精品课:在删减现行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学生通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并搞了专题讲座),并择其数篇在课内讲授。此外,还讲授了钱钟书、余光中等当代名家的名篇。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面对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的眼光对汉语文教育传统进行重新理解,从而确认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是汉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富有活力的传统基因。那种以割断文化根源、消除民族个性为代价而实现的现代化,必然是一种失去遗传功能的“骡子文化”。回归传统并非意味着“复古”,而是哲学意义上返璞归真;回归传统也并非意味着“排外”,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人文精神。

三、关注情感培养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前者强调“情”是写作的本源,后者说明“情”是阅读所要进入的境界。一个“情”字关乎写和读两个方面。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写作教学陷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阅读教学不是披文入情,而是空洞分析,味同嚼蜡。一篇好课文,学生自读要流泪,教师一讲就想睡;所谓“文”者支离破碎,所谓“情”者荡然无存。此种语文教育谈何审美!

赵谦翔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关注着两个字——“情”与“悟”,这两个字是贯穿赵谦翔语文教改的两条主线。无论是《东方时空》课、班会感悟课还是古典诗文课、当代文学精品课,赵谦翔都注重激发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而发,诉诸文字,这便形成一个“定式”,每观有感,每读有感,每会有感。一篇篇观后感、读后感、班会感悟便由此而来。这一篇篇习作奏出了学生心灵的颤音,抒发了学生的喜怒哀乐,道出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同情心、爱心得以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以确立,从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该怎样去理解“文”,也学会了该怎样去理解“人”。赵谦翔把这叫做“心灵的健美操”,他自称是这心灵健美操的教练,这自有他的审美意识在。

以上所述,文学精品课之类自不必说,单是从班会感悟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下面是赵谦翔在名为“寸草春晖”班会上演讲的主题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语道出了父母之恩的“当报”与“必报”。但我以为,如今的当务之急却在于唤醒儿女的良心,要“知恩”,要“报恩”。

不幸的是,或许“大气污染”之故罢,如今子女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春晖普照,寸草无情,冷漠流行,可为一叹!

“知恩”是“报恩”的前提,不仅如此,也当视为“报恩”的开始,尽管只不过是报“涌泉之恩”以“滴水”。

班会以后,女学生刘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母亲节的礼物》。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母亲节那天,我想给母亲送一支康乃馨。走到花店门口时,才想起听人说母亲节这天每支康乃馨已涨价到20元,可我兜里只有3元钱。 最后只好给母亲买了一支名叫“冰凉茶”的雪糕。当我跑回家把这支雪糕送给母亲时,母亲用颤微微的声音对我说:“谢谢!”

文章的结尾议论道:

我很庆幸自己放弃鲜花,选择了雪糕,因为我知道,浪漫无须苛求,尤其是在母爱面前。母爱不等于一大束康乃馨,或其它贵重礼品;一块雪糕也并不表示我对母爱的轻视和低估。那支雪糕,就是我最好的礼物,因为里面有我的真诚。

文贵情真。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真实的情感不仅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可以使文章形成清新、朴素、自然的文风。

四、关注悟性的启迪

“悟性”源于禅,指心性的修炼。宋代严羽以禅喻诗,提出“妙悟”一说(《沧浪诗话》)。“悟”在今天当指一种理性的思考,所谓“悟性”当指洞察和甄别事物的能力,即神而明之,心而得之。启迪学生的悟性对于培养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实验伊始,赵谦翔借字形剖析字义,对“悟”字做了形象的阐释,表明了他对课文教改的独到见解。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构成。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

“感悟”一词由此成了实验班口头、笔头的流行语,铭刻在学生心中,贯穿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这反映了赵谦翔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教改观。

试以学生的《东方时空》感悟为例:

鄢争博的《放“心”去飞》是有感于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一句话“我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不愿为愿望所束缚”而作。作者曾幻想要走文学之路。在最初的追求中,为使文章能够发表,被愿望所束缚,后来经老师点拨才得以解脱。作者写道:

这以后的岁月里,我仍追求文学,可我不再为发表作文而作文。我对生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的文章中少了几许堆砌,多了一份随意,这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信手拈来的潇洒才是为文的正途。

“不为愿望束缚”,这是人生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人就像蚕,吐出愿望的丝,他们吐呀吐呀,最终就被自己吐出的丝束缚住了,不再自由。这是人生的悲剧。

赵谦翔的教改实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不仅要引导学生悟读书之道,更要引导学生悟人生之理。悟不仅是学力的修炼,更是人性的修炼。

五、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赵谦翔教改实验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确立了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着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谦翔把学生称为语文教改的“过河卒”。

1.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学生入实验班之前,已习惯于“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应试教育,懒于思考,畏惧发言,形成了严重的思维惰性和心理障碍。教改伊始,赵谦翔便在班会上发表了题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申明课堂发言的十大益处:“一利激发兴趣,二利开动脑筋,三利锻炼勇气,四利检验见解,五利训练口才,六利培养自信,七利促进参与,八利激励教师,九利增进友谊,十利提高效率。”并约法三章:“一曰有问必答,二曰有思必答,三曰有答必勇。”以此敬请立志守法者报名入伍,正告有信君子驷马难追!此宣言一发表,全班“入伍”,巩固至今者尚有半数。

2.培训语文教改“过河卒”。所谓“过河卒”者,只进不退也。培训“过河卒”意在确认学生在教改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确立教改的主体意识。赵谦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的误区——乖孩子》《东西方教育思想比较》等文章。在《自救须当过河卒》的主题班会后,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感悟”诗文者多达84人。1998年5月22 日省教委领导及有关专家临时到实验班听课,学生争相登台发言,其独到的见解、真挚的感情、流利的口才令听课者为之动容,惊叹不已。

3.师生共同商定教材的取舍。学生通读现行统编教材后,师生共同商定删除文质不美的篇目,再由师生从课外阅读中各自推荐文质兼美的篇章,如钱钟书的《窗》、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周国平的《性爱五题》、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目前实验班的补充教材已达数十篇。

4.实行无人监考。无人监考是对人格的考验。张赢心同学说得好:“老师监考是别人战胜自己,无人监考是自己战胜自己。”朴丹英则感到无人监考使自己从学习的奴隶一下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赵谦翔的教改实践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常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的涵义难道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吗?也许还有深层的涵义,即把学生做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对待。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淡化,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每个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语文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对赵千祥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