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教育目标谈会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_会计论文

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会计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科研论文,目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近千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4万人;注册会计师行业30多万的从业人员中有9.2万执业注册会计师;副教授职称以上会计教育工作者约1万人(财政部,2010)。可以说,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稳步提高。会计职业也已经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需求(记账、算账、报账),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型会计人才需求。2010年10月,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及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工程,有: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会计名家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等。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契合了会计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具有比较现实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看出社会和国家对于会计人才需求在未来十年依然旺盛;另一方面,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指引着未来十年会计教育的培养导向。

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持续升温,好的会计教育十分重要。就高校而言,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会计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相应的科研经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支撑。在高校会计教育实践过程中,讨论较多的是会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会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及能否将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教师截然分开。笔者通过分析会计教育目标,论证会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在实现会计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从而给出这些论题的答案。

二、会计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多维能力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德与才的关系 会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需求人才。“德才兼备”是千百年来无数组织都遵循的人才观。“德”和“才”的顺序如何排列,是不同组织对人才价值观的不同解读。其实,“德”和“才”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德”不仅由“才”体现,而且为“才”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强化、激活。因此,要想成为社会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德”和“才”的培养应该渗透到会计教育中。就会计本科教育而言,对于“德”的培养,具有较其他学科不同的特别意义,除了一般意义上“德”的含义,会计职业道德还有更核心和更深入的内容;而对于“才”的培养就是对学生需要具备的多维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人才多维能力的培养 不同层次的会计学生,如会计本科生、硕士生(通常会区分实务和学术型)、博士生,虽然学业经历和学历阶段不同,但需要具备的能力内涵是相同的,有些能力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每个阶段都需要的。会计学生即使是本科毕业就踏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职业,不再继续深造,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正如前面所述及,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会计毕业生要适应岗位的需求,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的多维能力的支撑,才能从容应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会计本科学生毕业后,去向渠道很多,可以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如各类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一般企业、银行等;可以报考公务员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可以自主创业;可以继续深造,考取国外或国内研究生等。不同的未来规划需要不同的能力。总体而言,不管是怎样的规划,将来都需要有知识的支撑、学历的提高、各类证书的获得、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这就需要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会计岗位需要以及学生会计人生规划的需求,可以勾勒出会计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多维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了理清其关系,以及为设计相应的授课策略考虑,可将这些能力整合、分类,划分为核心层、环绕层、辅助层、方向层四个层次。如图1。

图1 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层次分析

第一层,核心层:学习能力,指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是多维能力的核心。学习能力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吸收上,还表现在对其他能力的渗透上。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他各层次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来提高的。但学习能力一定不是培养的终极目标,因为实践证明,仅仅具备学习能力、掌握各种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岗位和人生规划。

第二层,环绕层: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其各层能力的一种环境能力。

第三层,辅助层:实践能力,指学生参与会计实务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理论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等;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

第四层,方向层: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顺利完成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思维方式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创新能力是多维能力的灵魂和最终方向。

上述不同层次的能力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处于核心层的学习能力是必要基础;环绕层的各种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能力环境;辅助层的实践能力,是各种能力相互融合渗透的桥梁;创新能力是延伸能力,是各种能力一起努力的方向。

学生多维能力培养这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授课,同时也依赖于教师科研活动对学生的熏陶带动。其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教师的科研精神、研究方法、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实现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需要相辅相成的进行协调,发挥合力。学生核心层、环绕层、辅助层、方向层四层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但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科研心态、科研精神、科研方法和科研经历的有力支撑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理清会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三、会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会计教学过程是“授鱼”和“授渔”的有机结合 会计教学过程涵盖教学准备(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等)、课堂授课、课下回馈等教学的全部业务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授鱼”和“授渔”的有机结合。所谓授鱼,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所谓授渔是教师将知识的获取方法、知识的延伸、新知识的创造方法以经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授渔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鱼和授渔需要有机结合。授鱼是基础,授渔是根本。没有授鱼做基础,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储备,授渔就没有效果。没有授渔的过程就不是成功的教学过程,因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畅通,鱼(也就是知识)的获取渠道很多,学习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就可以收获很多知识,几乎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的开展正式的只“授鱼”不“授渔”的教育活动了。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是为培养该能力做铺垫的,但不是重点。会计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只传授知识将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素质会影响到所授“鱼”和“渔”的质量。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实用、先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比较优势(如毕业即失业,知识上与社会无法接轨,与其他院校毕业生比较知识储备优势不明显等)。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知识层次、科研感召力,是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接受知识、钻研知识、开拓思维、进行创新的不竭动力。

(二)会计科研过程是产鱼和生渔的过程 会计科研过程是具有科研心态的科研人员运用储备的知识、采取一定的科研方法对科研目标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过程,研究期间体现出一定的科研精神。整个科研过程会生长出各式科研成果(鱼),也同时产生了可以类推到其他研究中的方法提升、思维改进,凝练的科研精神等相关副产品(渔)。所以,可以说整个科研过程就是产鱼和生渔的过程。会计科研过程产的“鱼”和“渔”,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持和依托。会计教师科研做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鱼”的品质和“渔”的程度。

四、基于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会计教学与科研合力

(一)科研对教学的作用 首先,科研心态和科研经历支撑了课堂教学。科研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基础,科研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将有利于会计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科研经历和经验的介绍,这些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教师即使没有实际的研究经历或者研究成果,也要有研究心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益的。甚至可以说,世界不存在纯粹教学而不科研的高校,因为这是不现实的,即便教师不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他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研究的过程的,因为他不可能在课堂中不加研究只是照本宣科的宣讲前人科研成果。如果教师没有探究式的研究明白相关教学内容,就很难很好的阐明和讲述。而如果教师只是宣讲过去的既有知识,不探究新的知识,就很难向学生阐释整个学科的脉络和发展前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自我研究,吸取其中的精髓,才能很好地诠释给学生。

其次,传承的科研精神将使学生严谨求学。教师的科研精神会被学生所传承,这对于培养学生求学过程中的严谨、认真、求是、务实的学习态度大有裨益。笔者在2010年春季学期的一门会计必修课程中曾经布置过一个课程论文的作业,共收回作业89份,抄袭比例之高令笔者感慨。事后反思,笔者以为这与国内学术研究依然容忍学术不端行为有关,也与这些学生平时缺乏科研精神的熏陶、缺少真正的科研经历有关。如果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一些科研经历,受科研精神熏陶,就会更加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更加恪守自己谨慎求学的态度。

最后,科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即方向层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作用。创新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多维能力的方向层能力,是多维能力的灵魂和最终方向。不仅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需要创新能力,本科生也需要。在会计教育界普遍的观点是本科、硕士、博士要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本科阶段以传授知识为主、硕士阶段分别有实务和学术型两种,各有所侧重;博士阶段则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笔者认为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不妥。无论哪个阶段,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只不过对于本科阶段会计教育的教师而言,由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尚浅,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导,难度更大,具有极强的挑战性,但不是不需要这样做。学生毕业后即便不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在实务工作中也需要具备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而且这是比较重要的能力需求。因此,本科阶段不应该忽视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科研经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即方向层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作用,它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教学对科研的反作用 一方面,教学过程能为专业科研提供灵感。准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过程,在教学准备时吃透教学内容、有所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科研的火花。根据笔者的了解,我国很多知名会计研究者的研究就起步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如王竹泉、李心合、罗福凯、冯巧根等。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这些研究成果来自于我准备教学的过程,来自于工商管理硕士学生们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能为科研成果提供检验。教学过程能为科研成果提供检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为历届学生反复提供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相关内容的自我深化,有利于对科研成果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便于产生新的研究火花。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及其教学后学生的参与可以成为检验科研成果的“试金石”。在教学课程中学生参与的发散性讨论能为科研成果提供多种思路的检验机会,学生毕业后在会计职业的实践工作中也能为科研成果检验提供机会。

(三)基于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会计教学与科研合力 科研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互动,一方面促成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方法选择和策略设置提供了基础。科研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合力,将对学生的核心层、环绕层、辅助层、方向层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教学和科研互动产生的合力推进学生能力培养,在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会计教学和科研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对于会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应该是必备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兼具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在会计教育实践中,很难将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截然分开。

五、结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会计教育也蒸蒸日上,会计教学和科研是会计教育的两大支撑,教学过程是授鱼和授渔的有机结合,而科研则是产鱼和生渔的过程。会计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兼具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标签:;  ;  ;  ;  ;  

从会计教育目标谈会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