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1X(2004)01-0017-04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凝聚党心、民心,承继辉煌,开创伟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自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于《诗·大雅·民劳》篇首次出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咏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小康社会进行了诱人的描绘。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经济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必而不幸,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理想。这里所描绘的“小康”,不过是以维系“礼义”关系为主的、自然的、崇尚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而已,并没有对劳动人民应当过怎样的“小康”生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回答。
到了近代,康有为用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古代小康社会思想进行了有积极意义的改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并必然按照拨乱、小康、大同三个阶段的顺序而进化。他幻想通过维新变法,先建设一个小康社会,渐次达到大同社会。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局限,他也没能对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作出符合社会现实的解释。他所描绘的小康依然不过是一种乌托邦似的想像而已。
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秉承中国“小康”之想,开始设计中国现代“小康”社会,他在活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小康”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一历史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79年3月,邓小平出访美国和日本,两国经济技术的发达状况给他以深刻印象,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P237,P259,P416-P417.)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金,算个小康水平。这个回答当然不准确,但也不是随意说的。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新加坡、香港都是三千多。我们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容易,因为地广人多,条件很不一样。但是应该说,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要好过得多,比他们两千美元的还要好过。”(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P237,P259,P416-P417.)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P237,P259,P416-P417.)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之说,他说:“中国现在的情况总的是好的。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P53-P54,P161-P162,P383,P312.)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在接见荣氏亲属的谈话中,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的思想。邓小平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有了本世纪末的基础,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更加强大”。(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P53-P54,P161-P162,P383,P312.)
由此可见,“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对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则是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它实质上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建立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三、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从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来说,小康社会的起点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人均八百美元;小康社会的上限是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六万亿美元,人均四千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标确定以后,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短短20年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非凡。1987年,我国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到1995年底,我国又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已在1997年底提前三年实现。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人均854美元。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加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提供的资料,目前,人民生活总体平均实现了小康初始水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等16项小康测试指标中,有12项已经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可以说,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既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起点。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新的情况,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就是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是对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具体化。
四、新“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化
邓小平在提出“三步走”战略的同时,就大致设想了第三步,即21世纪前50年的发展问题。他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强调:“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P53-P54,P161-P162,P383,P312.)为了落实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则”。(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P53-P54,P161-P162,P383,P312.)
根据这样的精神,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庄严宣告:“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2020、2050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已经确定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第二步的具体目标却没有说明。
党的十六大则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2020年到2050年,用3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这一段时间距离现在比较远,不便于作太具体的预测,这只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的奋斗目标。
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我国在20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水平与2020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低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而后者是高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前者是不全面的,它主要局限于解决人民的丰衣足食问题,而后者追求的是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不平衡的,2000年我国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尚有3000多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而后者将是惠及十几亿人的、中等收入者比例较高的、共同富裕的小康。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中期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既肩负着巩固和发展已取得成就的重任,同时也要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打下牢固的基础,因而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发展阶段。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中央综观全局,看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作出的历史抉择,也是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本着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原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事业的发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将为中国的加速发展发挥强大的体制驱动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加强,乃至未来祖国的完全统一,会进一步加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新一轮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重新配置。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
当然,我们在未来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大量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还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支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亟待扭转;21世纪中国将出现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加,同时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使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应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制约小康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寻找正确有效的对策,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实施科学的战略、政策和措施。
第一、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面向世界前沿,立足中国实际,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课题。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注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只有农民富起来,才能说中国真正富了起来。只有农民的小康水准提高了,才能说中国的小康水准提高了。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进入小康社会的时间和速度是不一样的,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我国首先成功地使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在新世纪,我们应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通过东、中、西部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努力使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逐步趋于平衡。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不是单纯经济发展的社会,而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它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关系的完善上。因而,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抓好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牢牢把握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课题并予以认真解决,我们就能够推动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向前发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莱曼教授说:“中国现在是一部全速运转的经济发动机”,“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格局中三足鼎立的一足”。在新世纪,我们将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各种挑战和考验。但是,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