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176-0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下面结合我校教师多年来在研究课的具体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生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鲸》一文时,为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幅画面,画面上鲸庞大的身躯与大象、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没见过鲸的学生们好奇而兴奋地睁大眼,发出一片惊叹,这时教师适时介绍:“这是海洋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最大的鲸有16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4万多千克重,它是一种很特别、很可爱的哺乳动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呢?”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齐答“想!”整堂课,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讨论、探究有关鲸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教学《锄禾》一文。教学伊始,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在耕地,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在学生脑海中已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带点字锄、汗、粒等字意,并领会了诗意。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感知,把握重点,突出难点
小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规律,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提供形象化的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能活化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教师利用声像俱全的视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狼怎样耍种种手段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凶恶面目;一是老山羊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伪装,认清狼的真面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两条线索一前一后,教师将五次对话设计成多媒体课件,将内容进行浓缩,让学生在一次次读的过程中体会、领悟,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掌握了课文重点,攻破了难点,取得了预期效果。又如《鲸》一文中鲸是怎样由远古四条腿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如今鱼的样子,内容非常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无法把文字形成表象,更无法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副生动真切的画面,从而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鲸鱼逐步演变的几个阶段,然后播放有关教学视频,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视频画面上明白生动地显示出鲸随着环境变化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解说员亲切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课堂所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鲸》、《松鼠》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又如《观潮》一课,课文描述的是海宁盐官镇所见的“一线潮”,作者描述的是潮来之时像“一条白线”,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其实,钱塘江大潮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丰厚的底蕴,教学时才能厚积薄发。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在欣赏美、赞叹美,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论文作者:王守菊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知识论文; 课文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