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新思路_思想政治课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新思路_思想政治课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新思路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框架从80年代初就基本定盘,经过10多年的调整充实,到了92年版,已显得成熟,在内容编排,文字表述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在原框架内仍无多大发展余地。但是,同10多年来社会发展相比,同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相比,同初中其它教材相比较,初中思想政治课仍有一些问题要解决,本文就教材改革谈一些看法:

一、从效果反馈……

初中政治课多年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确是一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大中专入学考试中政治科及格率一直很低,报刊上也不时讨论这个问题。本来,这门课应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际上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又很弱,真正影响学生思想素质的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因素即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风气。作为素质教育,初中政治课未起应有的重要作用;作为应试教育也未受到学生积极重视。然而初中政治课在初中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份量,在课时比例上次于外语高于史地,(参见全日制三年制初中教学大纲,现在历史课因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课时有增)。它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令人难堪的。当然,这门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片面看其效果,总体讲设置该课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而具体操作该课时,其效果却要受学校内外诸多因素影响,这里只探讨教材因素。

二、教材建设缺乏新思路

笔者积累多年的经验,认为一门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内在三要素即教材教师学生。其中师生是动态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教材是相对静态的,上课时教材的知识内容、目的要求均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首先体现设置该课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急剧发展的社会中,教师学生均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教材则相对滞后,矛盾从这里开始也要从这里寻找途径解决。

初中政治课教材大框架十年一贯制,即初一青少年修养,初二社会发展史,初三法律常识(后增加国情常识),该课程编排和教材结构在80年代初尚很不成熟,显得内容单簿,词语生硬,行文八股,经过多年的删增调整,到了93年已变得成熟充实了,可读性方面也有所进步。在原框架内似无再发展余地了,为了适应90年代教育形势,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及时更换思路。

三、务虚求实,更新教材

提高初中政治课的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应首先从教材的更新入手,笔者经多年思考,提出下列方案仅供参考。

⒈初一教材基本不变。它是小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所必须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版本内容较完善充实,可读性增强了,但在语言的生动凝练方面仍要下功夫,如能吸收《新三字经》的经验则更好。

现在必须考虑:能否把心理素质教育这部分加进去。在初中阶段,男女学生先后进入青春期,它是学生身心变化的重要时期。关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已有很好的论述和有力的呼吁,一些报刊、杂志和电视台亦组织相关讨论,在此不再综述。现在需要把它落实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应当指出:过去忽视心理训练,或把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推给生理卫生课,否认心理教育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一大失误。现应及时纠正。目前初一侧重道德品质教育,而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学常识的普及,其实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中学生心理素质是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纳入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能再空谈了,应尽快试点。

⒉初二社会发展史,现行教材比10年前大大充实了,但从90年代起,由于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课加大了份量,而社会发展史同历史课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只是一个侧重“论”,一个侧重“史”。其实史与论应结合一块,才能更科学地阐明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效地普及唯物史观常识。如果我们把社会发展史的内容溶入历史课,史论结合,在介绍历史知识同时介绍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的知识,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效果更好些。两课合一,去掉重复内容,学生的负担可有减轻。

初二应开设民主法制课,这本是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内容。过去处理得不好,80年代的初三《法律常识》课本太单簿太狭窄,编写水平及可读性都差。现行教材把法制教育分散在初一最后两课和初三有两课,这种分散处理,反而削弱了法制教育的份量,许多重要内容未讲到。普法教育重点在青少年,从中学生抓起效果较好。法律知识也是政治课的重点内容,这都是大家共识,应集中到初二来讲。初二学生年龄在13-14岁,正处于青春期的第一个心理混乱阶段,这时上民主法制课很合适。

民主常识的教育过去被忽视,或作简单化处理,初中政治课较少涉及这一重要内容,即使有也主要是一些有关国体政体和民主集中制的阐释性词条,没有把民主作为生活常识来进行教育,更没有恰当分析不民主现象的根源和危害,这是过去教材的一大缺陷,本来民主与法制紧密相联,而且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和建国以来几次大的挫折,都告诉我们科学地讲解民主知识是何等重要。民主与法制观念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应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不得贻误。

民主与法制教材在编写时应特别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插图较多,主要知识应具实用价值。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民主和法制观念将会逐渐成为民族素质的组成部份,成为21世纪新人的思想特征。

⒊初三现重点讲国情教育,目前教材尚不成熟,可读性较初一初二差,可能是它产生较晚,尚待修订。“国情”内涵广、内容多、教材应讲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都有考究。笔者认为国情课应首先讲基本的,现实的,学生走向社会将立即面临的具体内容。切忌泛泛而谈,大而空的东西。例如人口问题要讲得具体实在,生动直观,现行教材的讲法缺乏危机感,有点空泛。国情教育对正面的负面的都要介绍,并注意联系学生面临的实际的社会状况,目前这部分内容显得太单簿了。

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这是初三学生的一个任务,现在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不如他们的父母,应重视这个问题。报刊杂志电台都曾讨论过这一问题,专家也有共识,但空谈无用,事情最终应落实。初三现行教材最后三课讲这个内容,可惜只谈了一些大而空的道理。其实社会适应性教育是对初一心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又同国情密切联系,但切忌空洞说教,以免适得其反,这在过去的政治教育中是有教训的。

⒋初中政治课考试应与操行分(德育评分)结合,因为政治课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不完全表示为卷面成绩,还表现为学生品质的提高。它是一门知与行相结合的课程,即寓知于行。由于它是一门知与行相结合的课程,光考知不试行是不妥的。所以,操行分应占一定比例,建议初一占40%,初二占30%,初三占10%。其实德育评分已经用于评三好,评先进班级和个人等项活动现在进一步量化进入初中思想政治课成绩。当然,毕业会考时还是分开计算为妥。

四、几点理论思考

⒈中学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佳是个复杂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是原因之一。教材改革相对滞后,不过是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的一个小的方面。

⒉中学政治课教学效果(效率、效益)如何评估,应建立一套定时抽样调查、监测、统计办法和机制,每年公布一次评估结果,以便进行量化分析。现在研究者多数根据个案经验进行研究,本文便是如此,这虽然也是一个方面,但不很全面,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自己搞的调查分析,总是有局限性。中学各科教学状况都应有一个科学的量化分析系统,就象现在某些经济部门搞的那一套一样,还是很有效的,能够减少主观性。

⒊初中政治课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把人类共同的(或基本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精华转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内涵。它强调通过知行合一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但不大可能直接功利化(这是以往的教训),也不能对政治运动、政策演绎、时事宣传、社会思潮一步一趋。它得按自身规律发展。

但是,开放的社会最终将使政治课变成开放的课堂。及时认识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相对封闭的教材体系作主动的变革。

⒋政治课考试应注意体现“知行合一”:加上操行分比例。作为应试课程,升学只能考一些基本常识,这些知识应是科学的恒常的实用的,不应搞成政策解说和术语诠释,升学考试中政治及格率低的问题不能理解为学生不关心政治、疏远政治课,实际情形可能恰好相反。如果我们把心理素质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加入进去后,情形可能会好一些。

⒌民主和法制教育必须适当强化,长期坚持,不可中断,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永久性内容,这一点不能再动摇了。

过去忽视对中学生灌输民主常识是个很大的教训,究其根源,乃是几千年专制传统给民族素质带来的遗传性缺陷,也是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中学民主法制课程的内容应科学化系统化常识化,并大体能跟上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决不可过于滞后),具体教材设计要注意实用性、联系社会实际。

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化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⒍要象广东抓《新三字经》一样,抓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宰小鸡用牛刀,动用全国范围的教师和学者,搞出一个规划,编出一套好的教材。

标签:;  ;  ;  ;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新思路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