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对比及趋势研究论文_宋妍

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对比及趋势研究论文_宋妍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为减轻环境负担、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全面推进绿色健康建筑的发展,健康建筑作为绿色建筑深层次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社会感知度和民众参与度。本文以绿色建筑为基础,从政策、标准及产业应用三个方面阐述健康建筑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指标,通过对比我国与WELL、DGNB、BREEAM 3大国外健康建筑健康性能异同,从而得出市场灵活度不高、评估建筑类型较少、缺少精细化划分和评价指标对人类精神研究较少等问题,进而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应从政策、发展对象、人类心智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向健康建筑转型建议,为日后健康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标准

1、引言

“十二五”计划以来,为减轻环境负担、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1]。随着 “绿色”、“生态”“低碳”等理念已逐渐向建筑中人的存在方式和健康体验转变,关注建筑本身所带来的健康性、体验感以及幸福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健康建筑理念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被国外学者提出[2]。2016年,中国建科院等有关机构开始启动《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健康建筑才在我国受到较高关注[3]。目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大多关注建筑本身的能耗性能,而对于健康建筑研究较少。国内王清勤[4]基于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提出需向健康化发展,在室内外环境、健身、人文等方面基于更多精细化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国外三大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分析其差异,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健康建筑及其评价指标的改良建议和发展趋势。

2、评价标准对比分析

2.1国外标准中的健康性能

国外标准对健康的关注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健康和舒适。对健康的通用评价指标主要分为室内环境部分(声、光、热、空气)、水质安全、材料安全以及用户控制四个大类别。针对欧洲14个国家的14000个家庭的调查(2015年是12个国家,12000个家庭),得出了5项提高健康的关键领域:良好的睡眠条件、舒适的室内温度、新鲜的室内空气、充足的日光和适宜的室内湿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有关健康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和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5],英国BREEAM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是世界上首个绿色建筑评估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在BREEAM2014版本中,健康与舒适性是权重最大的指标之一。德国DGNB 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6]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科学、专业的计算建筑碳排放量的方法。以DGNB为代表的世界上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在关注生态等技术因素的基础上,强调可持续性,着眼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及可能出现的功能变化。美国WELL(Well Building Standard)建筑标准[7]是一部考虑建筑与其使用者健康之间关系的标准,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了空气、水、光、舒适,又增加了营养、运动和心智,把建筑和人的健康评价指标整合在一个标准中。

2.2国内评价标准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含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健康需求,并建立了以“空气、水、舒适(声、光、热湿)、健身、人文、服务”六大类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2.3差异性分析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尤其是健康建筑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标准的制定主要针对目前能耗量较大的几类建筑:住宅建筑和公共类建筑(公共类建筑包含商场、旅馆和办公建筑),相比较来说,评估的建筑类型较少,且划分得不够清晰,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英国BREEAM、德国DGNB涉及健康性能的指标类别相似,但均是建筑或场地本身性能的指标,对于人的健康行为和精神等方面并不涉及。美国well和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均对影响人体健康的物理环境提出相应要求,但WELL标准把人体心理健康因素列为第二大关注重点。据《2017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并且慢病人群心理问题伴发率极高,心理健康的仅为5.1%。针对我国心理疾病增多的严重现象,精神指标应考虑纳入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3、发展趋势及建议

3.1因地制宜开发

无论是绿色建筑,抑或是健康建筑,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始终是建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方针。以南北方建筑中的供暖为例,在健康建筑中,冷暖舒适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南方,虽然我国目前对供暖系统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但室外温度与北方还是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对冷暖处理上要注重地理位置的差别。其次特定类项目更易开展健康建筑的工作。总体来说,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或既有项目改造上,应多角度、宽维度调查考虑建筑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社会人文等各种要素,使建筑内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舒适感,从点滴中提升建筑的健康度和幸福感。

3.2标准体系精细发展

随着健康建筑的快速发展,当前对健康建筑需求的标准依然要快于群众感受到的建筑行业的夯实基础的节奏。在发展健康建筑时,对于供水、空气、采光、色温、食品流动、是否设置健身设施等因素的考量逐渐成为日常大众对于建筑的考察重点。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标准及评价标准体系,配合国际编制,结合项目实践,进行双向指标创新。横向上,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健康标准体系;纵向上,从单一的评价指标逐步拓宽到涉及前期设计到后期运营的全过程实施细则,实时进行动态优化,为健康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全面且有保障的法律平台。

4 结论

健康建筑不仅是绿色建筑的升华和发展,也是建筑功能的完善与创新。绿色建筑向健康建筑的转型,不仅需要国家标准化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健康行业的合作、从业工作者强烈的的责任感和民众参与感。作为较早发布的健康建筑性能标准,BREEAM、DGNB、WELL的健康性能标准具有一定先进性,对我国健康建筑标准制定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致力绿色科技建筑,提升建筑品质,从杜绝病态,到人性化导向,最终促进群众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健康建筑在我国的历程才刚开始,如何使健康评价体系、类型、方法、流程和评价具体化,关键性问题和技术先进化,建筑、健康与各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 2016[M].北京:中国[2]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Department,Tarbiat,Modares. Contribution of city prosperity to decisions on healthy building design:A case study of Tehran[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6,5(3):319-331

[3]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 王清勤,孟冲,李国柱.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与展望[J].暖通空调,2017,47(7):32-35

[5] 甘云,顾睿.英国BREEAM评价标准、美国LEED评价标准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L)比较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6(05):120-122.

论文作者:宋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对比及趋势研究论文_宋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