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疼痛、焦虑、抑郁、并发症情况,提高患者行为状态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原发性肝癌;外科根治性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200-02
肝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外科根治性手术仍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案,但由于此法属于有创操作,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将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1]。所以本研究总结了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情况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7例,女性患者为31例,患者年龄为28~78岁,平均年龄为54.43±4.51岁。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患者,对照组36例患者,研究组对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而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单发例数、肿瘤最大直径等基本情况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
1.2.1风险评估 针对预见性护理组的患者,开展评估。
1.2.2设立应急预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及并发症,预防各种危险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认为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疼痛、焦虑及抑郁评价情况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护理后疼痛、焦虑及抑郁评价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前疼痛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00),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常规围术期护理模式具有统一性、被动性,在肝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忽略个体差异[2],根据既往护理经验为其提供统一的护理服务,而在其发生相应并发症等异常情况后才予以相应处理,因此护理过程缺乏特异性并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
预见性护理也称之为超前护理,本文主要针对患者预见性护理进行相关研究,首先是评估患者的风险程度,根据每例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采取相关措施和有效的应急预案。根据患者治疗后具体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护理的整体过程,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便于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本研究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对肝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合理、有效护理,提高患者的行为状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疼痛、焦虑、抑郁、并发症、死亡及短期内复发情况,可以提高肝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作为肝癌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后的有效护理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鑫刚,史小波,郭新荣.α-L-岩藻糖苷酶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79-780.
[2]陈娟,力利,宋绪梅.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围介入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1):61-62.
论文作者:罗金林,罗艳红,蒋雪婷,经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患者论文; 肝癌论文; 预见性论文; 原发性论文; 评分论文; 外科论文; 焦虑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