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里县第一中学 834500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改变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的现象,促使学生迸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虽然存在于数学知识之中,但它并不是数学教材的自然呈现,而是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合理、巧妙地设计。另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学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美
数学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数学是严谨的科学,也是完美的艺术,可让学生从死气沉沉的数学中走出来,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从数学中体验到无尽的美。
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美,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灵感和数学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进行学习,发现美和感兴趣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对伙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到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若无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件苦差事,难以继续下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疑引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人们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习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新认识与原有认知经验发生矛盾冲突后,激发出来的新想法或对该事物的疑点,是新知的生长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寻求合理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起到了定位、指向、启动、激励、评价作用。
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握不住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不提问题,直接陈述新知。
2.滥提问题,问题过多,不分主次。
3.形式单调,教师提问学生做答。
这三种提问方式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思考,思维零乱,不利于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探究式教学必须立足于问题教学,展示问题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对旧知的深入研究中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明确方向,做好接受新知的准备。
四、精心设计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法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法,若是呆板、单调地呈现教材,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要使学生明白解题有法,但无定法,即使问题解决,也不妨再觅新径,对一道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往往能够发现不同的特征;从同一特征入手,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可获得不同的解法。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无疑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思维优化,这种优化就是解题方法的升华——技巧。
在教学中,如果长期坚持寻找多种解法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都会得到培养,兴趣自然就有了。不同方法途径的证明,可以使学生打开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寻求不同证法的创新能力,在训练中要告诉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中选优,要大胆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学生知识落实与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学生,时刻牢记“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在教学中,提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及时肯定和表扬有进步的学生;批评学生时和风细雨,刚柔相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老师在“治病救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寓兴趣于教学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肖柏荣 周焕山 《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奠宙《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加依娜·托留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