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规划策略研究论文_叶翠韵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发展受到空间限制,城市规划逐渐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人们生活环境品质需求也随之提升,因此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针对绿色基础设施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规划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策略

前言

以空间为主要载体的城乡规化设计,通过对整体规划体系的不断细化和逐层量化实施,最终成为空间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并且,根据建设要求以增加分区规划层次的方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过渡依据:“市区—辖区—街区”三个空间层次,对应的规划内容所采取的控制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运用绿色低碳规划理念技术,达到其发展要求,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1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出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重大公共投资,合理布局可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的需求,节省国家公共资源投资,减少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且相互连接的网络状绿色基础设施有益于人类健康、野生动植物繁育及社会稳定发展。“绿色基础设施”的观念源远流长,但这一概念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核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lifesupport)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其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主要受F.L.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有关公园和其他开敞空间连接以利于居民使用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有关建立生态保护与经营网络以减少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影响。

2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的基本要求

2.1注重绿地空间的生态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一脉相承,是城市用地内部和周边所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绿地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所不同的是,城市绿地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种空间存在状态,而绿色基础设施则将绿地系统视为和道路、排水系统等灰色基础设施性质相似的东西,“强调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s)功能。绿色基础设施是由绿地系统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组成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网络。绿色基础设施明确地表征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体现了对绿地系统质的追求,是自然生态系统与公众生态福利的结合。在此理念指导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要力求规避既往时代中以开发为主的城市建设模式和以保留为主的自然保护模式,争取寻求二者的有机融合,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系统规划制度应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这种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目标的平衡,从而达到像水电管网和道路交通设施改变了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一样,使城市绿地系统也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和生活质量。

2.2注重绿地的网络化连接

景观生态学认为,生境的空间结构决定着物种的分布和迁移,连接的绿地斑块可以促进基因流动,方便物种迁移和利于种群发育。建立和维持绿地斑块之间的连接,发展综合的绿地生态网络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借助于该思想内核,通过寻找“交换中心”(hubs)和“链接”(1inks)的方式来构建绿地生态网络,使绿地斑块发挥“网”的结构效益,以有效改变大多数人的“孤岛状绿地模式”。现在的城市居民依赖于偶尔的郊区远足或者破费去趟城市公园,还算不上享受到了方便的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将城市绿地和其他自然区域形成的绿色空间作为一切可持续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基础设施来考虑,是针对“灰色基础设施”(如公路、水电管网等市政支持系统)而提出的。在比较具体的文境中,它可以指代具体的相关工程设施或绿地斑块、廊道、绿色屋顶,甚至一棵树。在没有具体指代的情况下,它强调绿地生态网络的整体性连接。考虑一下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结构特征,就很容易理解绿色基础设施对绿地系统网络化结构的要求。基于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应保障实现城市绿地的网络化连接。

2.3注重规划尺度的分类和协调

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代表着研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量度。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从结构、类别和等级上有所差异。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和建设中经常涉及到跨区域协调等问题,也常与地方的短期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需要整体综合考虑和保持长期稳定的功能结构。就城区论城区,就绿地论绿地的思想方法和短期逐利行为都不足以应对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无法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资金投人来规划建设最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服务功能保持的城市绿地系统。

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应当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不同阶段加以控制和管理。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用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阶段中分层控制更好地对城乡建设加以引导。如图1所示。

3.1区域规划阶段规划设计策略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在区域规划阶段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内空间发展与生态格局的关系。明确区域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经济技术等方面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因素。确定生态水系统结构、生态环境系统网络,指导总体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作为土地利用的框架,优先于其他规划建设,并且为保证区域生态网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不应受限于行政管辖,也不可以随意更改。

3.2总体规划阶段规划设计策略

在总体规划阶段以落实区域规划发展为目标,首先对现状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如城乡基础设施资源、生态资源、水文地质资源、气象资料、生态敏感地区资料等,确定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适宜程度。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划定生态分区,确定绿色网络中心与生态廊道,确定保护区范围、蓝线范围、绿化体系、开敞空间体系。并建立相关模型,利用模拟软件和科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生态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等。

3.3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设计策略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生态指标等在控规单元地块中进行落实。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涉及的土地使用用地性质、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市政工程设施、环境保护情况等做明确规定,在不同控规单元地块中定性、定量、指标化体现。并以城市生态规划、市政工程规划、道路规划等专项规划作为依托从而更好地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做指导。

3.4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设计策略

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各项生态指标,同时将绿色基础设施在场地尺度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绿地等相结合。协调地块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将不同地块内相关要素联系起来,进行有机衔接。对绿色基础设计的类型、布局、规模以及不同地块内部的建设时序进行总体统筹,确保按照控规要求,在修详规中有序实施。

图1:绿色基础设施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4结语

总之,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应时代需求发展而来的新理念和新策略,广大城乡规划师将其作为“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政府也将其作为“改善民生、造福大众的重要举措之一”,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丰富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城市也将朝着更加符合公众需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奎.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87.

[2]吴娜.绿色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应用[J].居舍,2018(01):14.

论文作者:叶翠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规划策略研究论文_叶翠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