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办公建筑设计应该综合现代化的思想与技术,打造一个建筑外部形象个性,内部办公环境舒适的现代化办公建筑,在设计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建筑空间进行完善的布局,对于现代绿色办公建筑而言,高效、舒适、健康的内部办公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采取各种优化措施及设计来塑造一个以人为本、生态化的办公环境是提高办公人员工作效率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代办公;建筑设计;要点
1现代办公建筑的基本特点
现代办公建筑主要是指办理行政事务、从事各类业务活动、团体、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物,而现代办公建筑的基本特点就是:第一,现代办公建筑重视办公文化的追求,也就是能够体现现代企业的办公精神。现代办公建筑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舒适、高效的办公场所,还要鼓舞并引导着员工的精神层面,提高其对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归属感。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办公建筑的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空间来表达出整体建筑的内涵;第二,复合化的功能。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现代办公建筑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转变到了现代的复合多功能方向。例如为了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办公空间会结合娱乐、购物、餐饮等功能。另外现代建筑中还扩张了技术美学,随着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我国较多办公建筑开始在材料、空间、造型以及结构等方面不断采用高科技方法与材料,表现出了现代办公的技术美学特点。而现代办公建筑逐渐朝着综合体办公功能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的主要趋势特点为:第一,现代办公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逐渐具备完善化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二,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模式多为开敞式大空间办公结构;第三,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逐渐呈现单元化模式,而不同的单元结构之间可以采用具有观赏特点的空间廊道来区分与连接;第四,现代办公功能设计模式主要由休闲、餐饮、娱乐等各功能空间围绕着中庭来进行布局。
2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
2.1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统一性设计要素
现代化的办公建筑设计的时候应当考虑好建造的动力,要遵守统一的的原则,,第一,在建筑设计之前要综合考虑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在维护办公大楼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应综合考虑也是现代办公建筑和设计,整体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主要完成与业主的合作和合作。
2.2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可变性设计要素
现代化办公企业的商业模式将面临着管理人员与技术上的创新等的变化,在现代化的办公大楼的建设更加适应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在装修时要满足简洁与经济的装修原则,为了解决这些需求的变化,在建筑基础的设施及现代化的办公建筑系统与家具配备一代升级。科技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以及照明通讯系统,如果要做好现代化的办公建筑时,应当使用应用的新技术与新设备。
2.3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舒适、健康以及安全性原则
目前时间的改变,现代办公大楼高度有效需求,为办公室提供个性化的气候控制系统,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自己的当地温度、空气流量、空气体积大小、等现代办公环境,办公室支付最大的成本是员工的工资,远远超过能源消耗成本和设备租赁费用。因此建设高效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应该考虑员工的舒适、安全和健康问题。当新一代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是应关注一下几个事项,例如:少污染、无毒的施工材料,加以保障办公室里的空气流通与质量,现在在实际的办公建筑设计中难以精准的平衡人们对办公环境的满意程度,但是比较和谐温馨的办公环境能更好的提升员工们的积极性与对办公环境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能。
3现代办公建筑外部形象的设计分析
现代化的办公建筑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外观,根据办公室使用适当的设计。使用主题之间的差异需要不同的办公大楼的主要形象,如行政部门通常更为严重和严格,所以办公大楼的设计往往更大,都表现出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应当依照企业所做的业务的不同,在外观上也要有所不同的大楼。如现代化类型的办公大楼,办公大楼严格的类型,简单的办公建筑及高楼大厦,不管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都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现代化的办公建筑设计,一开始应从外部的形象及环境都在现代化的办公建筑设计方案上都有以下几点方式。
3.1外部形象设计的主与从设计构图方式
在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从设计组件和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首先是使用轴效应表达不同的组合关系,现代办公建筑,和其他形式的轴平面和空间的组织设计。第二个是耶和华和维度的组合方式,主从关系的设计组件可用于不对称或对称布局,如尺寸不对称组合布局,使用颜色尺寸,即实际情况和高、低,尺寸,厚度,不同结构材料的应用和处理,可以有效地突出办公大楼的多样性在设计维度结合形式。
3.2外部形象设计的对比方法
在现代办公大楼外部形象设计方法是常用的比较方法,可以有效地展示特点和强烈的形象。使用对比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对比,颜色对比,对比,大小作文对比,线性形式的对比等。
3.3外部形象设计要重视韵律与节奏的配合
在设计现代办公大楼也高度重视韵律和节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和所谓的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的节奏,是建筑设计中构图,使用正则变化和组织重复类型显示建筑的韵律和节奏,带来审美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现代办公楼,形式存在差异和多样性不同的节奏,和为了更好地显示了现代办公建筑的外部形象美丽的个性,但也高度重视建筑形式设计的节奏问题,常规的变化和重复,处理建筑外部形态。使用现代办公大楼和富有表现力的和间接的几何形状,这可以有效地突出当代,现代办公建筑的商标和艺术。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提高现代办公大楼的外部表现。
4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分析
4.1设计好办公区空间
办公的空间是非常单调的,与传统模式的办公空间来讲的话现代化的包公空间具有多变性、灵活性,等特点,现代化的办公空间的设计有利于员工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加员工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有利于员工的思考能力,在办公空间的设计时,应当有个合理的走廊设计方便员工的走动,一些其他的空间设计与室内照明的设计上,应当设计优质的照明系统,不仅可以改变室内的光线不足,也可以改变办公空间里的办公氛围,做好办公空间内的湿度及温度工作,温度,室内空间的管道。另一个办公空间设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采用绿色设计元素,现代办公大楼变成明亮,绿色,灵活,集成的办公空间。
4.2设计好办公辅助空间
办公室的辅助空间部分的设计是不能没有走廊,在设计走廊时应当保持走道的通畅性,并再设计中应当加入照明的位置,并且可以加入一些线条等元素在里面,这样提升了设计的美感,在卫生间的设计时应当注重安全性与合理性,在位置的设计上映设置在办公室的一侧,这样以便员工所使用。
4.3设计好门厅空间
现代办公建筑的门厅空间,整体形象的参观者可以直接体验企业的强烈感受,所以设计办公建筑的大堂空间,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建筑特点,对展厅的整体形象进行定位。对于那些具有开放性的企业办公建筑,其内部空间要灵活多样,布局灵活,从而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内涵,也能体现办公建筑便捷高效的特点。在建筑空间设计的更严重的公共检验部门、行政机关、对称和间接直广场建设布局的最佳使用,注意封闭在大厅的空间,材料的简单和稳定的石在最佳的选择。综合商务型写字楼大堂,是为了满足简洁性和紧凑性的要求而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堂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并重视对流线的指导和组织。
5现代办公建筑生态设计
针对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设计,要特别注意施工当地的环境气候、地质地貌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特点,再结合自身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检测经济适用的原则之下,实现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设计。具体施工要点分析如下:
5.1在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设计过程中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
正确的分析当地的气候环境,协调设计好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保证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施工材料的地域条件相符合,最终保证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统一,积极使用当地资源,实现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化设计。
5.2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化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应用自然因素
坚持设计中要尊重、融入自然并实现对自然的再现原则,最终实现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化设计,让人们可以回归大自然。
5.3技术应用
对于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生态化设计要积极应用有关的技术,以此实现对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设计从之前对自然环境的被动保护到现阶段的主动维护生态环境。切实将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环境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作为设计的主要要素进行考虑,实现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中对生态技术以及地方特色的有效结合。
5.4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生态化设计工作中要特别的注重对舒适理念的应用
在人们的办公过程中,舒适的环境往往会给人们一个很好的环境,愉悦身心,缓解工作带来的烦恼,所以所提高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的舒适度设计如今已经是一种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得到重视。比如:积极引入植物,增大窗户的设计比例,多用一些生态环保性的施工材料及方法,以最终改善现代化办公建筑工程环境。
6结论
总而言之,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各大城市的标志已经变成了办公建筑,而现代化的办公建筑要结合城市最先进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从而做好现代办公建筑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田世河.现代办公建筑设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216~217.
[2]任磊.现代办公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07,04:94~98.
[3]李巍.塑造宜人的内部空间———现代绿色办公建筑空间设计实现途径思考[J].中外建筑,2011,06:122~124.
[4]郝丽.试论现代办公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6,07:13~14.
论文作者:李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空间论文; 办公大楼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员工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