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现状论文,采访论文,高校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1世纪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逐步推进。这必将带来图书馆组织结构、方式和服务内容、手段、服务功能方面的一系列变革,给高校图情工作带来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新问题。本文着重谈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采访问题。
1 现状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权威解释(注:杨学农《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工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信息管理与利用 1999年8月版。),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应用和消费之上的新型经济,简而言之,也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这个特定的时代中,知识、信息、智力及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的门槛,知识、信息、文献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注:见李鹏同志在62届国际国联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知识经济给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思考 张成锡 张萍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信息管理与利用 1999年8月版。),使得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图书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注:见李鹏同志在62届国际国联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知识经济给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思考 张成锡 张萍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信息管理与利用 1999年8月版。),另一方面,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又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得不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面发展,这就导致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建设的碰撞,使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1.1 图书馆建设及图书采访理念的碰撞。
传统图书馆以知识的拥有及文本信息的“藏”为目的,承载知识的文献储量越多,越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级别、品位和档次,因此,无论国际国内,都是以馆藏量、馆舍面积为基本的判定、检测和排序标准的。要不然,美国国会图书馆何以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国家图书馆何以排名世界第五呢?即令是对于镇馆之宝的孤、善本,也有个数量检测的标准问题,这也就决定了传统图书馆的实体物理特征。而现代图书馆则大不一样,确立的是一种“拥有”+“存取”(即“藏”+“用”)的全新理念,强调突出的不光“有”,更在于“用”,所存的信息一定要有用,能适应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的裂变、更新与创新,能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因此,不管印刷本文献还是光盘,无论是文本信息,本馆资源还是它馆信息,凡是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有用的,都将其摄取过来,储存起来,以便为“我”所用。有用即信息,有用就存储,越多越好。不仅要有用,而且还要好用,用起来方便。这就有存储的方式、条件与目标的矛盾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引进全新理念,运用高科技手段,运用数字处理、网络传递、多媒体技术,于是便产生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等全新的称谓和管理理念;出现了电子文献、电子信息、因特网、光盘数据库、网络技术、联机检索、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电子阅览室、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新名词和新观念,使适应了传统管理的图情工作人员不得不解放思想,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变传统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的现代化管理,使之更好地发挥特定的功能作用。
1.2 采访目的、依据和角色意识转换。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采访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基本目的,围绕着专业设置、系科建设来进行,其采访依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科研需求。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之外,由采访人员凭自身的素质、经验和能力、水平来判断,很少有依据社会、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采访内容的;二是经费问题。由于计划经济、定额拨付,不得不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多少钱采购多少文献,最多也就是依主观因素而向某些类别作有限倾斜而已。由此导致了两种必然结果:一是馆藏文献资料量少质低,很难趋向科学合理,完全是一种被动适应、应对式的采访方式。二是馆藏有什么你就借什么,没有想借也不行,有了还得限量、限时借阅。较大地制约、阻碍着教学科研也包括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使图书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现代图书馆虽然也以满足教学科研之需求为基本目的,但其内涵增加了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教兴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需求。不仅采访的依据也由此变成了适应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特定需求,而且还有了角色意识的大转变,变成了你需要什么,我采访什么,我主动地适应“你”的需求,包括满足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国际、国内馆际间的需求,其间有量的转换,更是一种质的转变。
1.3 采访对象、内容、途径、方式上变革。
过去传统的图书采访是在新华书店、书市或报刊资料、图书目录上直接或间接进行的,采访途径一是新华书店,二是书市,三是报刊目录。采访的内容为图书、报刊和少量音像资料。采访的手段、方式是人工经验判定,现场选取。受时间、空间、交通运输、文献资料来源渠道等各种客观因素制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得极为有限,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滞后性。现在,依托电子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运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实施数字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搞数字、网络、虚拟图书馆,实施文本信息与数字信息、光盘信息的交汇融合,使采访的途径对象和内容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诸如国际国内高校馆际间的信息,社会公共图书馆中的信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还有来自于国际国内互联网、局域网的其它正式、非正式信息,乃至于自身馆内传统的可用于共享的文本信息等等,都在采访之列。采访的手段也变成了传统的人工检索+现代的电子阅览、联网检索、数字处理存储、电子邮件、网上采购、网上下载、网络传输、网上结付、网上虚拟构建等等,不仅大大地缩小了时空,打破了时空界线,节省了人财物力,而且把采访的对象、内容和范围以及存储的库容扩大到了全世界,使之进入了一个无时空、地域、馆际、类别限制的既广阔无限又多姿多彩,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宝库,真正实现了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使小小图书馆变成了无与伦比的大世界。
2 问题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前景自然十分广阔,令人万分欣喜和振奋,但是,客观冷静地讲,这对于图书采访工作也带来了不少重大问题。
2.1 认识差距不容忽视。
在我国,尽管数字图书馆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启动,到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经专家论证、评审,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正转入第二阶段的具体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已经开通,“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也已宣告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科教兴国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进展却是缓慢的,一般都处于光盘数据库使用阶段。不仅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与全国公共图书馆相比,其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总体工作尚且如此,作为其间的重要基础性采访工作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应是最根本的。尽管李鹏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同志早在1999年就曾明确指示过要重视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但事实上,对数字图书馆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先进性、优越性、必要性、可行性认识不足,仍局限于传统认识理念的现实并未得到真正改变。
2.2 资金投入亟待解决。
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需要的是馆舍和文献,尽管它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特别是其间的馆舍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量仍然很大,但是,相对于以计算机、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传送技术为基本条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来讲,从机房到相应设备的配置,从局域网、国际国内互联网、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到其它辅助设施和人员的培训,所需的资金无疑要大,而且需要集中投入。这对于历史欠帐本来就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各项负担相对过重的中国高校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而艰难的命题。总体投入尚且解决不了,在传统采访中应占学校教育事业经费5%,实际达标者只占3%(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自然无从谈起,也就只能依据传统做法按部就班了。
2.3 采访工作矛盾重重。
建设数字图书馆,高校的图书采访将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传统的文献采访,必须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图书市场自办发行、规定订购、回扣打折、消极腐败现象与书价惊人上涨所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二是网上采访、选购、下载、结付、虚拟书目,综述、评论、专题报告与联系沟通、信息反馈与馆际协作并不轻松;三是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含筛选)与共享服务问题十分繁杂。诸多矛盾交汇融合,不仅增大了工作量,而且增大了工作的难度,既有内外部的供需矛盾,更有时间、资金、工作上的诸多困难,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给高校的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容回避的新问题。
2.4 人员素质必须提高。
在高校,因种种原因,图书采访的人员本来就量少质弱,而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特别是虚拟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资源电子化,信息处理数字化,综合组织规范化,信息媒体多样化,管理运作科学化,工作手段电脑化,服务环境网络化,信息交流国际化,信息采用专业化和“用户到不到馆一个样,本馆有没有资料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注:丁炜《21世纪大学图书馆结构转型》 人大复印资料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2001.5)的突出特征,实行的全新的管理运作机制,工作内容全新,项目数量增大,矛盾困难增多,这就给图书采访工作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与要求,使得图书馆现有的采编人员离时代社会的要求差距更大,非认真解决不可。
3 对策
3.1 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应当看到,尽管数字图书馆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建设速度较为缓慢,但毕竟是新世纪知识经济、数字地球时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建成电子、数字、虚拟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情报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对于科教兴国,对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作为中国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教兴国的基地,作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等学校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抢占信息技术的前沿阵地和制高点,高度重视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院校建设的重点项目,把图书采访列入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前沿性基础工作来抓,而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彷徨,更不能有错误的认识,以免贻误时机。认识问题解决了,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才有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3.2 重点落实好资金保障。
在图情工作的数字化、现代化进程中,认识问题固然重要,但资金问题是关键、是保障。目前,我国虽仍处在穷国办大教育阶段,资金缺口大,问题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挤出大笔经费来搞数字图书馆,搞网络建设实非易事,但这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办学的硬件条件,是制约高校发展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又一个瓶颈因素,理应有战略眼光,应当高起点,低消耗,统筹规划,重点实施,分步到位,全面推进。
3.3 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
实施情报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虚拟图书馆,除去客观条件之外,对采访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一是思想素质好。有超前意识、忧患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力。有乐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二要业务素质过硬。熟悉、精通传统采访业务。熟悉电脑操作、网络采访、下载、传递业务。会数字信息处理。具有传统文献信息的采撷、集萃能力;三要懂得至少一门外语。集三方面能力素养于一身,这不是低要求。目前高校图书采访人员,数量不足,质量差距更大,必须从现在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