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应呈现必修课中未见的情景--“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_论语论文

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选读论文,选修课论文,必修课论文,呈现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版《〈论语〉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系列“文化论著研读”的一种,内容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又有不同的专题,每个专题设置“正文”(含参考译文)、“课后练习”(包括“课文解读”和“文言练习”)、“相关链接”三个部分。编者在前言中指出,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一目标定位反映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质。

一、教材分析

高中选修教材是高中必修教材的延伸,为了深入了解《〈论语〉选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其作为“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的特质,我们有必要回顾语文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内容,见下表:

该单元选文虽然属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是作为必修篇目,主要是当做文言文来学习的,即学习“言”与“文”。用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又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一句话,不能把必修课当做选修课来上。

教材编者只在必修五编写了一个先秦诸子散文单元,选文数量明显少于语文版初中选文(共11篇),而且选文出自儒道二家,这为选修《〈论语〉选读》《〈庄子〉选读》以及编排“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留下了空间。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都应该体现基础性,但《〈论语〉选读》的内容编排则表现出异质,突显了学习内容的专题性,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论语〉选读》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专题性与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很显然,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于突出“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种“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它与“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看,“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论语》是文化经典。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由于这种对话文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重心应该落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上。其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论语〉选读》的教学不必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应有别于中学阶段必修《论语》的教学。总之,不能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来上。

根据选修课程的特殊性,结合选修教材的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走进儒家文化。

2.精读《论语》,阐释儒家思想。

3.研读《论语》,评价孔子(儒家)思想。

《〈论语〉选读》可采用主题讲座、教师串讲、读书报告、评点交流、课题报告、作业练习等课型。笔者试图建立“一个讲座配一篇课文”的教学机制,下面呈现的是《君子之风》的导读讲座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二、导读讲座:走进“《论语》文化”

(一)内容概要

1.《论语》的诠释功能

(1)《论语》解图

1949年7月,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海内外公开征求国旗方案,在收到的近三千幅国旗图案中,只相中了曾联松的五星红旗图稿。其设计思路为:以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在党的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每一颗小五角星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达广大人民一心向党。五星的排列为椭圆形,象征疆土、领域。五星呈黄色,与中华民族的黄色人种、黄土地一致,表达民族特征。红色旗面象征革命,黄色五角星象征光明。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实际上,五星红旗图案之所以被选中,还因为这个设计富有文化意蕴,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论语》解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当年留学欧洲,曾在名画《蒙娜丽莎》前默默领略了一个小时,口中念着《论语》中的两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八个字出自《诗经》,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高超的写作水平,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亦深谙此道,两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竟达成了默契,他们都认为人的神态之美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微笑,一是目光。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东方文化与西方艺术是相通的,诗的精神启发了画的意态,画的神志又还原了诗的形象,诗画交辉,相得益彰。当然,能将诗画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又是一位贯通古今中外的美学大师。

(3)《论语》解文

《论语》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许多哲理性的话语具有永恒的思想力。借助《论语》,用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来解读其他文本,我们能获得深层的文化底蕴。比如解读《愚公移山》一文,如果运用《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重新审视“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也许能获得新的感悟。“愚公”来自“北山”,“年且九十”(“仁者寿”),执著于移山(“仁者静”),而“智叟”来自“河曲”,“笑而止之”(“知者乐”),总是怀疑移山(“知者动”),在此,“愚公”与“智叟”分别成了“仁者”与“智者”的代表。与所有具有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一样,愚公移山是充满阻力的,内有“其妻献疑”,外有“智叟笑而止之”,“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的对峙格局自然就成了“山”与“水”的对话形态。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孰是孰非?在作者笔下,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揭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事实,也反映了对沉稳品性的肯定。这样,愚公就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坚毅执著的生命符号与精神图腾。

2.《论语》的赏析功能

(1)《论语》谜语赏析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里记载了一条谜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谜底就是拐杖。明朝末年,文学家钱谦益果真演绎了一个拐杖的故事。闯王进京,崇祯自杀,他逃往南京,辅佐福王。清兵南下,攻陷南京,他身穿清衣,变节投降。钱谦益有一支拐杖,他曾刻上出自《论语》的十五个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以自勉。明亡之后,拐杖也遗失了。他降清任礼部侍郎后不久,家仆寻回拐杖。有人又刻上了出自《论语》的十五个字:“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2)《论语》对联赏析

一次唐伯虎独自散步,踏上田埂,碰上了一个挑河泥的农夫,两边都是水田,两人僵持不下。农夫说:“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就让你,对不上你就让我。”农夫出的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唐伯虎一时对不上,只得脱鞋下水,给农夫让路。两年后,唐伯虎外出游玩,看见官船逆流而驶。为了贪看景色,官员忽叫纤夫顺流回船,纤夫笑逐颜开,这时唐伯虎猛地得出下联“两岸纤夫笑颜回”。这副对联是“隐字对”,暗含四个人名,除了子路和颜回,“重泥”隐“仲尼”,“纤夫”隐“庆父”。

(二)推荐观看与阅读

1.观看“百家讲坛”,如于丹(《〈论语〉心得》)、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2.阅读朱熹《论语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译注类著作,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传》、林语堂《孔子的智慧》类著作,司马迁《孔子世家》、杨伯峻《试论孔子》、李零《丧家狗》、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经典篇章。

(三)作业设计

从“《论语》文化”的角度搜集并整理资料,具体内容可自己选择,也可以在下面列出的小题中选择一个,结果发到班级公共邮箱,以便交流。

1.《论语》谜语集锦。

2.《论语》对联荟萃。

3.《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

(四)设计说明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论语》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仰。讲座与作业互相呼应,共同搭建起学生的《论语》文化语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讲座内容,自己开讲,也可以对学生选定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指导学生讲。

标签:;  ;  ;  ;  ;  ;  ;  

选修课应呈现必修课中未见的情景--“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_论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