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风”中的明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稼轩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07)04-0032-08
“稼轩风”概念是南宋诗人戴复古提出来的。自南宋中后期以来,“稼轩风”大面积刮过词坛,影响持久而深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史现象。但词论家每提及“稼轩风”在历代吹过的时候,往往有意或无意忽略明代。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论曰:“东坡一派,无人能继。稼轩同时则有张(孝祥)、陆(游)、刘(过)、蒋(捷)辈,后起则有遗山(元好问)、迦陵(陈维崧)、板桥(郑燮)、心余(蒋士铨)辈。”他把由宋至清受稼轩影响的主要词家陈列出来,但却少了明代。严迪昌先生著名论文《“稼轩风”与清初词》和著作《清词史》,对“稼轩风”在清初形成鼓荡之势以及所激起的巨大回响,有相当精彩而充满激情的论述。①倘若由清代上溯到明代,全面考察“稼轩风”在明代各阶段的影响,其情形又如何呢?此前,笔者曾对《全明词》中“稼轩风”被接受情况做过较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在明代不但有着以稼轩为崇尚的一批词人存在,且贯穿于明词发展始终。②众所周知,历来论及明词,常以纤艳无骨、词格卑下概言之,且多以《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行作为参照。但我们通过对明词全面细读与系统检讨发现,这远非事实的全部。一方面《草堂诗余》流行痕迹固然明显,另一方面“稼轩风”来势亦猛,并深刻影响着明词史程的各个阶段,使明词创作呈现出另一种路向与风貌。
一、“稼轩风”与明初词的生态特征
通观明初词坛,《草堂诗余》的影响还未形成。众所周知,稼轩词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词风振起、词坛活跃以及词人与时代保持最密切关系的象征,这一点依然体现在明初的词坛。种种迹象表明,明初词坛仍为元代词风的延续,而元词的风尚中,“稼轩风”是主流。因此,明初词坛普遍存在着“稼轩风”的生态特征。
邵亨贞作为明初词坛唯一对稼轩词有拟作的词人,在明初虽为殊例,但因他本为元代遗老,故有着普遍性意义。明初词风总的趋向还是豪放的,邵氏《鹊桥仙·拟稼轩,中原怀古》一词,“稼轩风”尤其明显。词云:
残阳陇树,寒烟塞草。戏马台前秋老。黄河日日水东流,断送却、英雄多少。 西秦笳鼓,东山寄傲。万事付之一笑。闲来系马读残碑,又目断,江南飞鸟。
这首词是邵氏《拟古十首》之一。他在词序中说:“乐府十拟,弁阳老人为古人所未为。”弁阳,为周密号。周密曾有《效颦十解》,所拟对象有:《花间》、稼轩、蒲江、梅溪、东泽、花翁、参晦、梦窗、二隐、梅州。而邵氏《拟古十首》的名单为:《花间》、雪堂、无住、顺庵、白石、梅溪、稼轩、遗山、龙洲。两份拟古的名单中都有稼轩,而后者还多出龙洲和遗山,这二位皆稼轩同调。由此可见,对于稼轩而言,从南宋历元至明,其接受链条是延续的,而且在明初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接受群体。
明初瞿佑《摸鱼儿》写西湖十景,暗效辛稼轩“君莫问”、“君不见”体,比之周密的《木兰花慢》咏西湖十景之词,瞿佑西湖十景词更多了一层深沉委曲的兴亡感慨,这也是典型的“稼轩风”。明初词人亲历易代之际,感受风云激荡,故大多慷慨任气。刘基、高启、张肯虽然在词中没有明显拟、和稼轩之作,但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稼轩”范式还是显而易见的。以刘基为例,他的《沁园春·和郑德璋暮春感怀,呈石末元帅》词云“凭阑看,但云霓明灭,烟草苍茫”;《八声甘州·咏蛙》云“坐井持颐,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摸鱼儿·金陵秋夜》云“流年滚滚长江逝,回首碧云无寄,空引睇”;以及《水龙吟》“鸡鸣风雨啸啸”等词,“皆所以写其忧世拯民之心……慷慨激烈”。③故张仲谋评论其词云:“志深笔长,慷慨任气的建安风骨,在词史上则近乎辛稼轩”。④
此外,明初稼轩风气流行,从当时人们的阅读兴趣也可窥一斑。福建古田籍人士张以宁,虽然入明才三年即卒,但他和邵亨贞一样,也是从元末到明初“稼轩风”延续的证人。他说:“予少年磊隗负气,诵稼轩辛先生郁孤台旧赋《菩萨蛮》尝既然流涕”⑤。中年时他由江浙回福建经江西铅山作《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晚年入明后,奉使安南,舟过赣州郁孤台,作近体八句,又仿稼轩词意。到广州后作《明月生南浦》词以吊古,若将该词与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对读,便可发现有明显的声气相通。
二、“稼轩风”与弘、嘉词坛的中兴姿态
如果说永乐到成化的八十年是明词的衰蔽期,那么弘治到嘉靖又一个近八十年则是明词的中兴期。⑥明词中兴的到来,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便是吹着“稼轩风”而来的。
王世贞在回眸明代词坛时说:“我明以词名家者,刘诚意伯温,秾纤有致,去宋尚隔一尘。杨状元用修,好入六朝丽事,近似而远。夏文愍公谨最好雄爽,比之辛稼轩觉少精思。”⑦王世贞提到的三人中,有两位属于弘、嘉时期,就他们的创作实际而言,皆为稼轩派。
先看杨慎。明正德六年,杨慎二十岁,以殿试第一名中了状元。靠着他的家世与才华本可以飞黄腾达,可是他赋性耿介,好主持正义,不与一般人士同流合污,因而得罪了嘉靖皇帝。被下诏狱,吃廷杖,最后削籍充军到云南省的永昌,永不许还朝。终于在嘉靖三十八年七月,死在一破庙里,卒年七十二岁。杨慎有这种经历,他的词风不向稼轩靠拢才奇怪呢!在理论上,杨慎是对稼轩词给予充分肯定的少数明代人之一。他的《词品》卷四具体评点了辛弃疾所作《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沁园春》“杯、汝前来”、《沁园春》“叠嶂两驰”数阕之后总结说:
近日作词者惟说周美成、姜尧章,而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此说固当,盖曲者曲也,固当以委曲为体。然徒狃于风情婉娈则易厌,回视稼轩所作,岂非万古一清风哉。⑧
其实,这段话连同前面的评点都是南宋陈模的意见,但亦可说明他是赞同陈模观点的。王昶在《明词综序》曾说:“及永乐以后,南宋诸名家词皆不显于世,惟《花间》、《草堂》诸集盛行。”我们认为在明代词坛“狃于风情婉娈”的大背景中,杨慎引入稼轩词这一万古清风,其特殊意义和强烈的针对性不言自明。这也体现了他超拔于时代流行之上的卓识。在创作上他还将辛弃疾以词为论的特色视为一种“词体”而加以仿效,这与他的词学观完全一致。杨慎的小令固然有可取之处,但真正为他赢得词名的是反映其历史哲学的《廿一史弹词》。《廿一史弹词》以题材集中,数量丰富和较高艺术成就,充实了稼轩一路的创作宝库。他另一首写历史题材的《六州歌头·吊诸葛》词云:
伏龙高卧,三顾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东。祝东风。端坐舌战徂公。激公瑾,连子敬,呼翼德,挥白羽,楚江红。乌鹊惊飞,虎踞蚕丛地,炎燄重融。吞吴遗恨在,受诏永安宫。尽悴苍穹。鉴孤忠。 念行营草出师表,心匪石,气凌虹。岁去志,年弛意,早成翁。目断咸潼。出五丈,屯千井,旗正正,鼓鼕鼕。天亡汉,将星陨,卯金终。巾帼食槽司马,生魄走、死垒遗弓。遣行人到此,千古气填胸。多少英雄。
对这首词,王廷表《升庵长短句跋》有很好的评论,他说:
吾友升庵杨子,乃至音神解,奇藻天发,率意口占,警绝莫及。尝语表曰:李冠、张安国《六洲歌头》声调雄远,恨少有继者。乃援笔为吊诸葛词,妥帖排奡,可并苏、辛而轨李、张矣。表尝评杨子词为本朝第一,而六洲歌头在升庵长短句中第一,杨子笑曰:子岂欲为稼轩之岳珂乎?
王廷表为云南人,与杨慎相知甚深。他的评论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该词虽然直接效法张孝祥等,但亦颇得苏、辛神理;第二,如果说杨慎词为明朝第一,而该词又为杨慎词中第一。据冯金伯所引,杨慎曾推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而稼轩与岳珂故事正是由《永遇乐》而起。从他回答王廷表的一句笑谈“子岂欲为稼轩之岳珂乎”中看出,杨慎把王廷表来拟岳珂,言下之意当然是以稼轩自况的了。他以稼轩与岳珂之自比和比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六洲歌头》暗比稼轩《永遇乐》。照此看来,有明一代长短句的最佳作品应该属于稼轩这一谱系的。杨慎如此看重《六洲歌头》,其意义不仅在于强化了他本人的归派意识,更在于当我们反观明词时,赫然发现明词原是有另一种崇尚与追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学者注意到在明清时期,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竟有不少词人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稼轩风韵。⑨据赵藩辑《滇词丛录》和方树梅辑《续滇词丛录》,发现滇词中极罕见“侑酒”之篇或“男子学雌音”之作,而多纵模捭阖、潜气内转、悲慨淋漓、超尘高蹈、借古讽时之音。杨慎居云南40年,对于滇中词坛的稼轩风气流行,实有极大的推衍之功,王廷表作为云南人独推《六洲歌头》为第一,也代表了滇中词坛的这种崇尚。
弘、嘉时期的另一位词人陈霆,也是明词中兴的代表人物。和杨慎一样,陈霆在词论和词作上都有双重成就。其《渚山堂词话》论词之艺术重婉约,论词之内容重豪放。他的经历亦较坎坷。由于“抗直敢言”的性格,正德初,得罪宦官刘瑾,被下狱、廷杖、贬官。正德五年刘瑾伏诛后复召还刑部,后未及老而致政,隐居渚山四十年。《四库全书总目·水南稿提要》对他的诗、文、词都有评价,而认为三者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云:
(诗)意境颇为潇洒,而才气坌涌,信笔而成,故往往不暇检点。古文大致朴直,而少波澜顿挫之胜。唯诗余一体较工,其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
他词集中声明与稼轩直接相关的虽然只有《沁园春·和稼轩》一首,但他许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稼轩特色。如《念奴娇·三忠庙祀汉诸葛宋岳武穆文文山》词云:
乾坤易老,叹风尘飘荡,河山分裂。名分纲常都扫地,曾有何人提挈。身翊飞龙,气吞胡马,赤手扶天阙。精忠照耀,一时名并日月。 须信天理人心,自来不泯,千载思遗烈。庙貌燕山崇祀典,华表三忠新揭。西北中原,东南王气,回首惊风雪。伤心行路,不堪日暮时节。
三忠祠在京师崇文门外,士大夫南行,多饯别于此,所以作勤瘁而励忠节。该词颇类稼轩“词论体”,所抒发的耿耿忠义之心,慷慨豪放之气,这也正是“苏、辛遗范”的典型体现。元代著名戏剧家白朴,在其《沁园春》词序中引辛弃疾《水龙吟》为同道,而陈霆于《渚山堂词话》卷三也记载了多首白朴的慷慨豪宕之作。此外他还作了一首吊白朴的《酹江月》,最能看出他对白朴这一类豪放词人给予的同情之理解,词下阕云:“见说多景楼前,凤凰台上。醉帽风吹裂。千古英豪消歇尽,江水至今悲咽。九死投荒,三年坐困,一样成愁绝。寄声知否,酒杯当酹松雪。”该词气概不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又比苏词多了一层深沉委曲的悲怆,这正是稼轩词的惯见特征。陈霆的其他词如“宝剑醉看豪气在,银屏晚怯秋风入”(《满江红·题太原官司舍壁》)、“我爱清光光照我,洗荡尘埃千斛”(《念奴娇·和宋人中秋月韵》)、“布袍长剑走神洲,三醉岳阳楼”(《风入松·海天览》)、“一片江山千古恨,崩浪怒冲高壁”(《念奴娇·赤壁图,用东坡韵》)等,都可看出他与稼轩之间风格上的接力关系,这种豪放奔快之作对于疲弱的明代词坛,无疑是一帖兴奋剂,使我们看到兴奋起来的明代词坛的一个缩影。
这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词人,也就是被王世贞称为“最号雄爽,比之辛稼轩觉少精思”的夏言。拟、和稼轩有《水龙吟·次辛稼轩,贺未斋阁老霖雨堂落成》、《水龙吟·夜宴未斋宅,赏坐上牡丹,再和辛稼轩》、《沁园春·彭编修夙过白鸥园,用稼轩韵》等。
夏言字公谨,江西贵溪人。夏言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世宗朝参预机务,居首辅。后为严嵩所嫉,诬陷至死。夏言在当时词名很高,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他诗余小令,草稿未削,已流布都下,互相传唱,因有“曲子相公”之名。夏言词《全明词》录352首,从用调情况看,他尤好长调。在352首中用调共60种,其中长调20种,占用调总数33%;长调作品174首,占作品总数49%。长调中《大江东去》37首,《沁园春》38首,《水调歌头》16首,《苏武慢》14首。仅从用调一项看,夏言词的主体风格追求也是趋于豪放一路的。彭孙遹《金粟词话》曾说:“长调之难于小调者,难于语气贯串,不冗不复,徘徊宛转,自然成文。”⑩夏言的长调大多都能臻于此境。如《大江东去·扈跸渡河日,进呈御览》上片:
九曲黄河,毕竟是天上,人间何物。西出昆仑东到海,直走更无坚壁。喷薄三门,奔腾积石,浪捲巴山雪。长江万里,乾坤两派雄杰。
夏言本人乃股肱大臣,故其雄风豪气多因志得意满而起,这就难免缺少稼轩式的深沉精思。即便如此,他仍不失为“稼轩风”的步武者。
夏言曾于江西上饶城南筑宏宅名曰“白鸥园”,与数百年前辛弃疾在上饶城北筑带湖山庄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沁园春·彭编修夙过白鸥园,用辛稼轩韵》词云:
瀔水相逢,西湖久客,今日君来。喜锡杖能携,破途烦恼,荷衣初制,摆脱尘埃。八角池边,白鸥园上,一曲春词对客裁。念林翁,似山阴野客,兴尽船回。 城南有个茅斋。爱竹里柴门临水开。开细路穿松,最宜踏雪,小桥跨涧,偏称观梅。王氏堂愧,窦家庭桂,一任天公为我栽。且约君,向武夷九曲,长笑徘徊。
该词用稼轩《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韵,洒落跌宕,有名士风范,在结构、用语、寓意上亦多模拟稼轩原作。上饶在南宋因辛弃疾缘故,成为当时辛派的创作中心,不意数百年后又有夏言接续。如果我们再把眼界放宽来搜检,其实在辛弃疾晚年定居的铅山,明代仍有一位词人值得注意,就是与夏言同时而年龄稍长的费宏。宏字子充,铅山人。正德间,累迁户部尚书,世宗时入辅政,后为首辅。从其《沁园春·夏桂洲作沁园春贺列桥卜筑,用韵答之》一词中,可见他与夏言有词互酬。列桥在铅山,乃费宏故里。费宏存词20首,长调17首,风格与夏言颇类,可并称雄爽。明代中期,稼轩遗风犹存上饶、铅山两地,实为词坛幸事。
综上所述,明词在弘、嘉时期的中兴姿态,具有鲜明的稼轩色彩。
三、“稼轩风”与晚明及明遗民词的精神身份
如果说在明代中期人们对稼轩的接受还主要由于个人的因素,那么到了明代后期,稼轩风的流行则更多与时代的因素相关,因此可以说,本阶段是时代与词人共同选择了稼轩,这就使得明词与稼轩的关系更多了一层社会意义。
明末谭元春对于稼轩词的认识,正反映了一个特殊时代知识分子所需要的精神抚慰,他说:
余庐居多暇,常携《稼轩长短句》,散步于荒墟平畴间,不哭而歌,壹似乎违礼者。然一入其中,形神栖泊,所谓闻犬声,望烟火,便知息身之有地耳……稼轩一片烟月自肺肝中结出也。方诸古人,其渊明之诗、云林之画、怀师之书、梅亭之四六、致远、汉卿之曲乎?(11)
谭元春的生平经历仿佛是晚明时代命运的折射。他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曾屡次应试不利,至天启七年(1627)始中解元,崇祯十年(1637)死于赴京会试的旅途中。其个人命途多舛,国家又风雨飘摇,因之他对稼轩词的接受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辛词在明代后期已成为知识分子感时伤世、不哭而歌的代言,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易代以后的清初。金人望《瓜庐词》自序中也说:“予年三十二弃括帖乞升斗,涉江越峤,携稼轩词一卷为水行山宿伴。”(12)明末清初以稼轩词为精神伴侣,正是稼轩词在特定时代所特有的共振效应。第二,谭元春将辛词纳入“渊明之诗、云林之画、怀师之书、梅亭之四六、致远、汉卿之曲”系列之中,无论这种并置是否恰当,但也至少反映出明人在对稼轩词经典化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经典化的过程实则是文化提升的过程,比一般意义上的认同含有更深刻的价值判断。如果说人们对稼轩词的接受在宋元至明代中期仍然局限于“词”的范畴,而到了晚明则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精神”领域,因此出现了质的转变。若从这种新语境的生成条件来看待明代后期对辛词的接受,就会发现词人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精神认同,另一方面,又渴求精神身份,因而对稼轩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这时期的重要词人王屋有四首直接拟和稼轩词,他的其他作品也大都走辛派一路。我们在研读王屋词时发现,这位比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小68岁的词人,有一首词可看出他思想的大概来。其《南歌子·示友》词序云:“家藏《焚书》二卷,为友人持去,经年乃见还。则弹谪遍纸,涂抹若有识者。夫卓老则诚僻矣,少年果有知乎,吾未见其的然也。戏题此词于册,俟友人至示之。”词曰:
卓老文章在,光明照等闲。小儿无识肆讥弹。却似抢榆斥鴳,笑鹏摶。 不省天高大,多因坐井观。请君回面望函关。莫但向东随众,话长安。
看来王屋对李贽思想是很尊崇的,这为我们研究李贽思想对词坛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就王屋词作而言,《全明词》收录有644首,许多作品都以直率地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为指归,有非常强烈的个性,这与李贽提倡的“童心说”有相同、相向的价值观。如《满庭芳》词题云:“吴公,酒人也,名仲雍。少为诸生,有声胶序,已弃去。多读异书,嗜饮,醉后评骘古今,拆以六义,闻者心服。与余师高子善,余得数见之,时称为严所先生”。词上片云:
天地为怀,贤愚等观,眼中仅见斯人。一杯到手,万物与同春。何用蛙尊黾贱,尊和贱、总属交亲。人多道,先生少慎,不谓是天真。
其坦直率真、狷介超俗的胸次与李贽何其相似。其他如《满庭芳·既有名酒,无夕不饮,饮辄至醉,醉即有作,……》、《满庭芳·秋深夜起,风露浩然,慨焉作落雁峰搔首问天之想,书此屋壁》等,仅看词题就知道其词大概的内容。而一旦将这种价值观与感时忧世结合起来,就使他的作品产生了悲壮苍凉的辛词特征,成为明词中少见的一道风景。其《满庭芳·醉后听沈百一悲歌,慨然有王处仲击破唾壶之想》云:
对酒当歌,人生有几,譬如朝露无多。盐车伏骥,壮士老渔蓑。一种伤心独切,歌方阕、涕泗滂沱。俄拈起,十年旧恨,夜雨长烟萝。 频磨。三尺剑,东胡未靖,西虏传讹。叹头颅顿改,勋业蹉跎。脉脉闲悉暗满,真输与,不武随何。天山外,名驼遍野,汉月冷雕戈。
又《沁园春·汶阳感秋,赠逆旅主人》云:
惊心怕上高楼。望万里风烟惨未收。使一人独念,诸君何以,兆民失业,九庙谁忧。金紫盈朝,豺狼遍野,七十衰翁奚所求。衡茆下,听鸡声起舞,修我戈矛。
同样的忧世伤时,在《沁园春·眉公处读故经略熊廷弼狱中手书,惨然悲之,录其志之可悲者为调》却是以“正烽烟万里,九重宵旰,萧条四国,兆庶悲歌”的图景来表现。他词中反复出现的“兆民失业”、“兆庶悲歌”正是明末社会动乱的写照。王屋词空间阔大,犹似稼轩。如前引“惊心怕上高楼,望万里风烟惨未收”(《沁园春》),“回头正,三山落日万里起愁阴”(《满庭芳》),“壁立万千寻。下有寒泉百丈深”(《卜算子·读友人诗》其八),“画船飚举,千里属风”(《满庭芳·送支无害北上选曹》),“白头浪飞灰,便万里钟南有日摧”(《沁园春·泳酒》),“春帆叶叶。飞过云山千万叠”(《减字木兰花·戊午三月滩山道中作》),“万里风云,且听儿曹自主分”(《减字木兰花·其九》),“三百年中,二千里内,孰似此公贤者”(《苏武慢·次韵赋污甫先生唐新》)等。范开评论稼轩词谓其“大而好”,(13)其实也适用于王屋。
彭孙贻,字仲谋,浙江海盐人,约明崇祯十年(1673)前后在世。明选贡生,国变后杜门奉母,终身不仕。及卒,乡人私谥孝介。《全明词》录彭孙贻词228首。他的词是个矛盾体,既有少部分“咏鞋盃”、“咏睡鞋”、“咏美人画眉”之类的宛娈之作,又有许多伤时感事、借古喻今之辞。他对辛词的崇尚见《贺新郎·和稼轩词,用辛韵》下片云:
撚髭长啸西风里。想稼轩、凌云意气,挥毫情味。落句铿然金石响,殊胜新桐初理。岂屑效、刘卿钱起。万古词人无敌手,只使君之后惟孤耳。宁鹿鹿,数余子。
他以“凌云意气”、“铿然金石”、“万古无敌”来概括辛词的特征与成就是非常准确的。其《永遇乐·和稼轩北固亭怀古》有感于“山川犹昔,中原板荡,肠断萧娘一顾”的明末社会现实,更以《贺新郎·感时,用稼轩韵》来抒怀:
孤愤韩非说。恨茫茫、乾坤无地,避秦仇葛。江左夷吾谁底是,杨白花飞成雪。笑久矣、吾多星发。咫尺狒狸饮江水,犹寻常、乳燕巢梁月。弹不尽,雍门瑟。 金尊到手休轻别。望滹沱、朔风不起,河冰难合。移得冬青洒树,谁辨六陵余骨。且莫道、先生痴绝。烧取咸阳三月火,也难销、方寸肝肠铁。发上指,眦双裂。
这种因感时而沉重的心情,到了吴熙那里则成为更为客观的历史叙事。吴熙,字止仲,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王屋等过往甚密。吴熙在《满江红·题胡香索像,像为睥睨按剑之状,用稼轩韵》一词中目稼轩为英雄词人。他的《沁园春·闻警》序云:“流寇之毒,几半天下,江南块土寝寝有荡柝之忧。且传闻贼中语云,四月渡江,五月向浙。平居泄泄,临事仓皇,竟何益哉!果不悔祸,有死而已。乙亥二月十二日。”乙亥即崇祯八年(1635),正是李自成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吴熙虽然囿于他的立场,以“流寇”蔑称义军,但以词这种形式触及最根本的现实问题,这在词史上还是少见的。特别是《沁园春·闻警》其二,简直就是词中的《兵车行》。作者在词序中说:“兵非素养,欲驱市人,致之死耳。且应募不足恃,又可强乎。余怜从征者之将沦没也,赋此哀之。”因战事纷起而造成政府兵源不足,故出现了强征现象,这些被征者的命运引起吴熙极大的同情与伤悼,词上片云:
千里从征,死亦何难,埋名尘埃。更白头失养,新婚长别,出门牵袖,犹望归来。鸣马萧萧,腰缠弓箭,贼未当前戏似孩。须教汝,看战场白骨,阴雨生苔。
词中的“白头失养”、“新婚长别”、“出门牵袖”、“犹望归来”等一个个分镜头,仿佛杜甫《兵车行》中的历史影象在晚明重播。而“鸣马萧萧”、“腰缠弓箭”的英雄壮举,与突然插入的“贼未当前戏似孩”的喜剧性场景——尚未成年的从军者,在尚未走上战场前的兴奋与无畏的这个瞬间性喜剧场景中,已预埋了悲剧的种子,因为结尾以“须教汝”冷冷的侧面提醒,明白地告诉你“白骨”与“苔藓”正是从军者最终的归宿。这种艺术处理便使中间的喜剧性插入,提前产生了巨大的悲剧性效果。而一热一冷的交替,正是辛词常用的艺术落差法。
明代存词数量最多的词人是易震吉,字起也,号月槎,金陵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七年(1634)进士。《全明词》录易震吉词1197首,并引赵尊岳语评曰“词笔取径稼轩,力求以疏秀取胜”。而他本人对稼轩更有全面的评价,其《念奴娇·读稼轩集,用大江东去韵》云:
期思渡口,来青兕、共诧天生神物。叠嶂西驰旋万马,压倒东坡赤壁。婢子琵琶,儿童觱篥,那解阳春雪。绍兴相望,如公应号词杰。 公岂仅仅词人,八陵二圣,忠愤漫胸发。陡把大声呼海内,虏燄一飙吹灭。著作其余,风流婉约,写出心如发。伊人安在,瓢泉犹照秋月。
在易震吉看来,稼轩词有压倒东坡的气势,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词中之杰,他还是一位忠愤的战士、慷慨的英雄,读其词,想其人,对稼轩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深深的怀念。故南洙源在为易震吉《秋佳轩诗余》作序时说震吉“好读余乡先进稼轩长短句”。又说曾在大名府时读其五百六十八首词而大快曰:“此非月槎之词,乃稼轩词也。”南诛源,山东濮州人。他的序言一方面指出了易震吉的词风于稼轩有所依傍,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可以由此推想晚明稼轩风的流行情况。
金堡,字道隐,号性因,杭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十二年(1640)进士。耿直不畏强暴,清兵破桂林,削发为僧,名淡归,住韶州丹霞寺。金堡词462首,他是明代次、和稼轩词最多的一位词人。主要有《西江月·遣兴,和稼轩韵二首》、《南歌子·次稼轩独坐蔗庵》、《粉蝶儿·和辛稼轩落花韵》、《蓦山溪·次稼轩一丘一壑韵》、《水调歌头·次辛幼安博山寺韵志谢》、《沁园春·次稼轩偃湖韵》、《沁园春·次稼轩答杨世长韵》、《摸鱼儿·清远峡,次稼轩山鬼谣韵》、《贺新郎·遣兴二首,次稼轩忆陈同甫韵》、《贺新郎·遣兴,用稼轩题积翠岩韵》、《贺新郎·遣兴,次稼轩自述韵》、《哨遍·和稼轩韵,答鱼计亭疑问》等。金堡虽然晚年入佛,词中颇多佛家语,但他的词与现实仍靠得很近,颇类白居易的新乐府。如《满江红·早禾无收》下片:
种得许,抽茫急。收得许,吹稃密。听庄头报道,四方之一。旧谷己将填旧债,新租更苦无新入。叹过堂、板外事还多,眉毛结。
宋词中有许多农村词,但都写田园风光或田园心境,真正涉及农民生活的却少,这是明代农村词的一大进步,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词中“旧谷已将填旧债,新租更苦无新入”,这还是早稻无收的状况,若到了晚禾仍然歉收,就更加凄惨了。故《满江红·晚禾无半》下片云:
差使到,鸡豚断。兵马过,妻孥散。把生愁死乐,添修空观。县尹己开明岁卯,库司未打今年算。怕长沟、大壑有人填,无人看。
如果说清初阳羡词宗陈维崧以词并肩“经”、“史”,记赋役之重、写兵燹之害、抒民生之哀,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的话,那么吴熙、金堡等人之词,实则开陈维崧以词存史先声,而这其实是辛弃疾感时抚世的继续深化。余怀亦是明清之交的一位词人,他有《永遇乐·和辛幼安》、《摸鱼儿·和辛幼安》等词。余怀在《沁园春·寄怀龚芝麓尚书,即用和陈其年韵》其二中称自己是“哀时词客”,故其春申涧怀古、金陵怀古、钱塘怀古、吴门怀古、广陵怀古等词颇有稼轩遗意,惜少奋发的力度,显得有些悲而不壮,但毕竟也代表了明清之际许多文人的心绪。
如果把王夫之当作明代词人似乎有些勉强,但视他为清代词人也不合适,关于他的时代定位,我们认为还是看作明遗民词人比较合理。因为他的生命虽在清初有较长的延续,但其骨子里却有很深的遗民情结。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中王船山词云:“苍梧恨,竹泪已平沈。万古湘灵闻乐也,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可以说,在所有的明代词人和遗民词人中,王夫之的心与辛弃疾贴得最近,也是最得稼轩精神的词人。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屈原。作为一位孤忠劲节、博通天人的伟大学者,王夫之词常有超乎寻常的哲人之思,这是此前词中很少见到的。其《哨遍·广归去来辞》序云:“吾自有大归大去而大来者,为期未知远近……”所谓“广归去来辞”实则就是将陶渊明进一步哲学化。同样,他的《摸鱼儿》词题云:“辛幼安伤春词,悲凉动今古,异其‘蛾眉买赋’之句未忘身世,为次韵以广之。”词下片曰:
今古事,莫待怨谁相误。可但月来云妒。伤春未已伤秋赋,重倩吟螀寒诉。琼花舞。又早见、玉山瑶井填黄土。无为自苦。待人散月斜,日长山静,侬自有归处。
以王夫之“广义”之意,人的悲伤乃处于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之中,而唯有跳出这个时间循环的怪圈,进到一个超然寂静的空间之中方可得到解脱,这是以空间来对抗时间的哲学,但这种方法奏效吗?且看他的又一首《摸鱼儿》词题云:“辛调‘烟柳斜阳’之句,宜其悲也。乃尤有甚于彼者,复用韵写之”。请注意前一首词题目云“广之”,而此处云“写之”。“广”有推衍补充之意,显然王夫之是想为辛弃疾找到解决痛苦的办法,故用“广”之。此处“写之”则是因为他对辛弃疾的痛苦在有所体切的基础上,发现仍有比辛弃疾更痛苦者,这个人便是他自己,故用“写之”托出。词下片曰:
倩流水,欲觅芳踪还误。津头风雨深妒。凄凉庾信江南赋,难向无情天诉。为楚舞。流不尽、楚歌血溅阴陵土。寸心知苦。望万里荒烟,一簑渔艇,渺渺无归处。
结穴处的“万里荒烟”与“一簔渔艇”形成极大与极小的反差。原以为超然寂静的空间是让“侬自有归处”之处,并藉此来超越时间循环,达到消解痛苦之目的。殊不知,真的到了这个空间,反又强烈地感到“渺渺无归处”了。如此说来,王夫之所谓的“大归”“大去”却还是为了一个“大来”。而“大来”又源自什么动机呢?“大来”当然是为大悲而来。转了一个大圈,王夫之的哲学还是不能拯救他自己,他救不了自己是因为他本从悲中来,当然又得回到悲中去。因此,王夫之这两首《摸鱼儿》,其实是对辛弃疾原作的一次深刻解读。正因为这种解读,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辛词中蕴含的悲剧哲学意蕴,这是以前所有对辛词的解读皆未曾发掘的。进一步我们发现,这两首《摸鱼儿》既为辛词的读后感,同时也启动了王夫子以此调作《潇湘小八景词》的情感闸门,且冲闸的情感如洪水有不可阻挡之意,他又驱笔再作《潇湘大八景词》。在词题中,王夫子明确提到效辛稼轩“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体。今就辛稼轩的原作与王夫之的仿作来看,都贯穿着鲜明的屈骚精神。其《潇湘小八景词》之《摸鱼儿·石鼓江山》云“君莫羡。君不见、渔阳挝断霓裳讌。沧桑已变。想眉黛娇青,眼波凝绿,不是旧时面”。又《潇湘大八景词》之《摸鱼儿·潇湘夜雨》云“君莫拟。君不见、楚骚歌阕兰蘅死。灵修邈矣。怕碎玉鏦铮,金铃淋沥,吹入愁人耳”。这种对故国的怀恋心情,经过长期的堆积终于迎来痛快淋漓的爆发,而这爆发的导火线却是潇湘的山水。就某种程度而言,“潇湘”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她是神话中的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的山鬼,是自然、历史与屈原共同构筑的具有极强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所以当王夫之把他的故国之情和潇湘八景一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奇妙的艺术与文化效果,使读者轻易就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和王夫之内心深处。而在王夫之内心的深处其实还有另一首词在等候着读者,那就是《菩萨蛮·述怀》:
万心抛付孤心冷。镜花开落原无影。只有一丝牵:齐州万点烟。 苍烟飞不起。花落随流水。石烂海还枯,孤心一点孤。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屈原、稼轩、王夫之这一谱系形成的“忠愤”图景,就这样完整地映现在我们面前。而这种稼轩化的“忠愤”,在王夫之词中又以摧刚为柔、潜气内转的艺术手段来传达,这仍然也是最稼轩化的。因此完全可以说,在明遗民词人中,王夫之是最具稼轩精神身份的词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王夫之把明词史程中以稼轩为标识的创作风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又因为他是一个跨代词人,加上晚明词和清初词本身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这种风尚自然对清初词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稼轩风”在清初的重振以及清词的全面复兴,除了有时代的因素外,还自有其历史渊源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注释:
①严迪昌:《“稼轩风”与清初词》,见孙崇恩主编的《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7-70页;《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156页。
②程继红:《〈全明词〉对稼轩词接受情况的调查分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叶蕃:《写情集序》,《明词汇刊》本《成意伯词》卷首。
④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⑤张以宁:《翠屏集》卷二,《四库全书》本。
⑥关于明词分期,采用张仲谋研究成果,见《明词史》第18-21页。
⑦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3页。
⑧杨慎:《词品》卷四,《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03页。
⑨赵稼聪:《彩云深处稼轩风——论稼轩词对滇词的深远影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⑩彭孙遹:《金粟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25页。
(11)谭元春:《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20页。
(12)转引自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13)范开:《稼轩词序》,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