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 230001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的早期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 年-2015年本院收治的200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6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进行疼痛护理干预,最后针对两组急诊创伤患者疼痛早期护理效果予以统计。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疼痛程度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的早期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急诊;疼痛;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54-02
疼痛是人的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引发痛的感觉,这是急诊创伤诊治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对患者机体整体或局部功能活动有严重的影响,另外对患者心理产生损害,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出现抑郁、烦躁、焦虑等负面的情绪[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对疼痛的反应也日益重视。随着医院对患者疼痛及时的进行监控和有效处理的重视,非常多的医院的急诊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患者疼痛控制得到了更妥善的处理。急诊创伤患者在入院的最初阶段都会受到各种创伤或疾病产生的疼痛困扰,研究表明有78%的急诊创伤患者送到医院急诊部都会出现各种类型疼痛[2]。急诊医护人员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如何更加有效处理和应对的关键是准确对创伤患者疼痛的判断,药物使用方式的合理控制,最后对创伤疼痛患者的心理安慰和悉心护理。因此,可以看出急诊有效处理对创伤患者疼痛的重要性。所以,笔者在我院2014-2015年就诊的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予以分析,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4-2015年就诊的急诊外科随机选取的200名创伤患者,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12例和88例,平均年龄为42.5±3.5岁。随机将这些患者氛围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创伤患者有106例和94例,两组急诊创伤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创伤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创伤疼痛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严格的检测,切口护理和无菌操作予以重视,防止出现各类并发症状,创伤患者出现剧烈疼痛的应让给予镇痛治疗。严格按照三级止痛法的治疗原则给急诊患者提供止痛药物,最初给予非麻醉性止痛药品,出现明显无效之后逐渐升级到强麻醉性止痛药品[3]。早期护理人员不能够按需给药,与家属和患者沟通之后按时按量给药,并且要求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出现特殊情况的创伤患者需要上报主治医生。观察组创伤患者基于常规护理,还需要采取下述具体的干预措施。
1.2.1疼痛评估
对急诊创伤患者创伤和原发病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通过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创伤手术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予以测评和及时的治疗,最后选择和总结有效的止痛措施。
1.2.2早期心理干预
急诊护士应当取得创伤患者的信任,建立双方良好的关系,对患者交流予以加强,进一步对创伤患者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让患者对当前状况和疼痛问题有所了解,进一步帮助创伤患者减轻疼痛压力,将止痛药品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告知创伤患者,让患者自我暗示,提升疼痛的自我耐受力。对创伤患者的宣传教育予以加强,早期护理护士将急诊外科创伤的镇痛药的利弊与使用原则、术后疼痛产生的程度、时间、原因、止痛措施、介绍简单的手术步骤与手术的方法、急诊外科创伤的相关知识。Ⅱ度疼痛以上的创伤患者基本上都会出现恐惧、紧张和焦虑等剧烈的负面情绪。急诊创伤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紧张会导致肌肉痉挛,患者疼痛会进一步加深,进而出现恶性循环。急诊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合理心理疏导,让患者过度恐惧和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保持相对放松的精神、良好的心态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情绪,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得以增加。对于Ⅲ度以上的急诊创伤患者由于疼痛不能承受,导致对护士早期护理出现不耐烦等的行为和态度,护理人员应当更加耐心的安抚和慎重对待。
1.2.3疼痛护理
指导急诊患者采用缓慢腹式呼吸或深慢呼吸的方式,这样有利于紧张的有效缓解。护理人员能够通过视频或音乐等方式转移创伤患者的注意力和安抚,让患者得到一个更加舒适的体位。根据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予以镇痛,药物治疗尽量能够在创伤患者出现疼痛之后使用。创伤患者在镇痛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予以疼痛评价,并且选择更加合适的镇痛方案治疗。
1.2.4保持正确的体位
早期护理应当根据创伤患者不同的疼痛位置,对适合患者的体位予以选择,能够相对减轻创伤患者的疼痛,例如:腹部创伤的患者,可以让患者身体尽量采取侧卧或平卧,这样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
1.3 疼痛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划分为五种程度:0度为不同,患者无痛同感觉;Ⅰ度为轻度,不用药的情况下患者能够耐受间歇疼痛;Ⅱ度为中度,能够对患者休息有所影响的持续性疼痛,甚至需要一般类镇静止痛类药物的难以忍受的疼痛;Ⅲ度为重度,患者无法忍受,必须得用药进行缓解的持续性疼痛,并且产生恐惧感;Ⅳ度为严重,患者伴有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的持续性疼痛[4]。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见表1。
3讨论
疼痛是普遍临床存在临床上的非常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性的反应症状,护士和医生通常都非常容易有所忽视。患者若出现持续性疼痛就会对自身正常的治疗和休息有所影响,对患者自身器官正常功能有所损害[5]。患者的评估疼痛就是通过方法定量或定性对疼痛进行评估。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情绪、性格、文化程度、年龄等。通常来说,年龄大的创伤患者对疼痛更有忍耐度,外向性格的患者具有更多的疼痛述说。不良情绪的创伤患者都会放大自身疼痛感受。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评估外科创伤患者的疼痛,根据结果指定相应护理措施能够帮助创伤患者对疼痛耐受能力的提升,让护理工作质量有所提高,在急诊治疗过程中能够进行推广应用[6]。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的早期护理和干预的提升成为了当今急诊护理质量提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认识上进行更新,医护人员对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环节有效治疗承担的责任非常巨大。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急诊创伤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宣教、松弛疗法、舒适的就医环境、手法按摩和心理护理等都能让患者注意力有所分散。急诊创伤患者通过疼痛干预可以降低外周和中枢的疼痛敏感度,让痛阈值得以提升,止痛药的使用也可以的到明显的减少。急诊创伤患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顺利度过疼痛恐惧心理期,为后期健康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急诊护士对急诊创伤患者的疼痛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和告知,让创伤患者能够对药物止痛作用的副作用、药物止痛作用的特点、给药时机和疼痛的评估等内容有所了解[7]。另外,急诊护士还应当教会家属以及患者对疼痛评价根据的使用,疼痛如何正确表达,告知患者疼痛的自我管理。有研究表明,疼痛性疾病与心理因素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急诊护士应当尽快对疼痛创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或创伤引发的疼痛,进一步进行自我控制和乐观积极面对。焦虑情绪增加会让创伤患者疼痛程度有所增加,焦虑状态疼痛反应成正比关系。急诊护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介入急诊治疗过程,有效的和及时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让创伤患者能够有一个更加积极地心态面对后期的治疗和面对疼痛的心态。
4小结
急诊创伤患者都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假如不能有效的对疼痛予以缓解,那么患者的负面情绪就会有所加剧,让疾病进一步加剧。急诊护理的观察组创伤患者比对照组疼痛护理干预更加有效果,其结果与研究文献和临床研究理论相符合,观察组创伤患者受到微笑鼓励和安慰能够分散其注意力护理干预,让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效果。急诊创伤患者手术心理护理是急诊护士必须要求面对的课题。护士要求掌握美学、哲学、伦理、心理教育和专业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另外还需要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将自身素质不断的提升。急诊护士在护理创伤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一般体征予以检查,还需要提升自身心理护理技巧,能够尽快了解患者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施心理护理和调整护理干预计划,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减轻创伤患者的疼痛感。创伤患者接受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能够更加信任护士,陌生感的到消除,原有的额指导合作型关系成为了共同参与型的医护关系,让急诊护士在就诊过程中更好的以患者为主予以护理。急诊创伤患者情感的转变让应对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急诊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也进一步的得到充分调动,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急诊护士自身自身素质能够对各层次的创伤患者的需要予以满足,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整体提升急诊护士的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急诊创伤患者认知方式得以改善;热情的支持与鼓励能够让患者配合治疗和激发斗志;热情和温暖的护理干预能够让创伤患者情绪得以转变;另外,患者心理状态情况会影响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从而影响临床疗效。护理人员通过熟悉患者资料,主动沟通,根据患者需要和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与恐惧,从而提升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岩岩.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6(20):6-8.
[2]田惠萍,陈晖,黎小群.护理干预对急诊外伤手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16(20):19-21.
[3]钟娟,谭薇.急诊科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输液患者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5(8):101-102.
[4]叶群英,蓝惠兰,黎春常.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0(32):2314-2316.
[5] 崔莹.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735.
[6] 童莺歌,刘敏君,叶爱芬,等.以疼痛资源护士为媒介的在职疼痛护理培训[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0):28-30.
[7] 叶赟,张兰凤.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因素与实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2):1-3.
论文作者:林文风,徐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疼痛论文; 急诊论文; 护士论文; 心理论文; 情绪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