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古诗文写作艺术的鉴赏论文_方俊

谈小学古诗文写作艺术的鉴赏论文_方俊

广西德保县实验小学 533700

摘 要:所谓诗文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诗歌作品阅读,进而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体验诗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活情境及其生活的世界,品味诗歌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走进作者的心灵,揭示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写作心路历程。小学语文古诗文鉴赏过程大致需要经历阅读、体验和探究三个阶段。

关键词:诗歌时效 生活态度 人文光泽

常言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诗歌作品的问世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结果。这种感悟也不是凭空的,一定要在确定的社会生活的情境中感悟而来。这种社会情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任何一篇作品都代表着作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感悟,是作者对人生乃至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情感与道德的体验,它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他歌颂什么、抨击什么,能体现出作者的道德准则和人文修养,能给人以“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的语言效果。

一、背景情境是感知诗歌时效的有效途径

常言道“我手写我心”,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作者有他个人的生活世界,其作品的创作有其固定的社会背景,诗歌语言也有其历史的个性。就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说,也是依时而论、因事而发的。马致远年轻时也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曲中他将个人的好恶及其情感态度毫不掩饰地在其作品中表露出来,以此来抒发自己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内心烦闷。从诗人作品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其追求理想的破灭。整首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区区的28个字,却写尽了一个时代的万马齐喑。众所周知,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着蒙古贵族的特权。作者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作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以“枯藤老树写昏鸦,不许旁人缀一词”的写作手法来言情寄意,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和特立独行的高尚情怀。在这种深刻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是背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体验作者的思想品德及其散曲的格调。因此,我们对散曲作品进行鉴赏时,不仅要全面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而且要具体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人诗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往往是一个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拟态。

二、生活态度是反映作者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形式

态度产生于情感,情感则得益于意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和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都具有其情感指向的一致性,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了众多的物象入诗。《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马致远就采用不同的悲秋意象,将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作为自己情感态度的体验方式,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其个人的情感获得了普遍的社会意义。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人文光泽是研判诗人道德修养的精髓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写昏鸦,不许旁人缀一词”的写作手法无一不闪现着其独到的社会见解和个人体验。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立的意象,将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了“枯”“老”“昏”等萧瑟荒凉的意境。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描绘中,作者通过白描的勾画,勾勒出一幅幽远恬静、温馨恬淡水岸人家图。作者通过“古道西风瘦马”与“小桥流水人家”的对比,更加能烘托出远方游子的孤苦寂寞心情。作者通过两个不同意象的描写,道出了当时文人的心理落差。到了最后一句,诗人则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收句,一股浓厚的家国情怀脱颖而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道出了“人各念其家”的道德情怀。马致远这首小令虽然在意象的创设中不是那么新颖,所表达的内心情感也不算那么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而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钦刚 编著 《怎样欣赏中国古代诗词》.北京燕山出版社。

[2]成正贵 主编 《状元大课堂》.武汉出版社。

论文作者:方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谈小学古诗文写作艺术的鉴赏论文_方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