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探讨_产权理论论文

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对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措 施,做了大量相应的工作,但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1998年我国近海海域水质劣于一类海 水标准的面积已达20万平方千米,比1992年扩大近一倍;濒海湿地丧失近50%;全国7大水系 近一半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湖是致污的根源;土地荒 漠化严重,已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每年约为541亿元。仅就内蒙古而言,荒漠化总面积为65.9万平方千米,其中近30年中荒漠 化面积发展了10.66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以0.3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乱伐林木、乱开 荒种地、草地超载放牧、破坏高山和草地植被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根源。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巨大障碍。这些问题,研究者早已指出,实践者不断解 决,但为什么仍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认为,这是缺少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

1 制度缺陷阻碍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例分析

案例1:近些年,每当进入5月份,大批来自内地的民工涌入乌鲁木齐河源头的一号冰川, 顺着山坡自下而上地毯式采挖名贵中药“红景天”。“红景天”是自然繁殖率很低的多年生 植物,生长缓慢,根部长到可药用的30厘米长,需几十年时间,它还是可涵养水源、防止水 土流失的高山植被。地毯式的滥采滥挖,导致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地表大面积裸 露,防沙防洪能力骤降,沙丘活化面积迅速扩大。(《工人日报》2000年6月1日)

案例2: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多年来,每到雨季来临时,外地搂发菜、挖甘草的“大军 ”不顾政府禁令,在草原上疯狂采掘。为了搂掉长在草根上的发菜,他们用梳子般密的细齿 大铁耙压上沙袋,铁耙搂过之处,牧草连根拔起,搂1斤发菜要以破坏20亩草地为代价。为 了挖甘草,大片的草场被铁锨翻了个个儿,挖1斤甘草要使近10亩草场变成沙丘。搂发菜、 挖甘草破坏的草原面积已达2亿亩以上,迄今,已有6000万亩完全荒漠化。(《经济日报》20 00年5月15日)

案例3:胡扬是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距今约有30万年至600万年的历史。她耐盐碱,耐干旱 ,耐酷热、严寒,有防沙、固沙作用。1958年,国家综合考察队统计,塔里木盆地生长着78 0万亩胡杨林,1979年新疆林业航测时,胡杨林已减少到420万亩。80年代以来,虽经全力恢 复与保育,到1995年为713万亩,37年间减少了7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近2万亩。塔里木河下 游50年代有胡杨林100万亩,目前仅剩11万亩,这是三次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后果,仅90年代 以来的三次开荒浪潮就开垦土地300万亩以上,其中,1998年以来,开荒面积就达70万亩。 除开荒外,盗伐胡杨林事件也经常发生。库尔勒市林业局下属的胡杨管理站有10名护林员, 护林时都挨过打,有的护林员的房子被当地人放火烧掉,羊群被烧死,看着一处处胡杨遭难 都无能为力。(《每日电讯》2000年9月7日)

案例4:陕西省秦岭深山大批林木遭砍伐,8月9日,朱镕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 “造林尚未形成气候,砍树却变本加厉。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天然林,停止砍伐,但各地仍不 能令行禁止,而且往往与政府腐败有关,请李建国、程安东同志迅速采取措施。”据了解, 陕西省丹凤县1999年7个乡镇超额采伐共计15189.9立方米。丹凤县只对3个乡镇的负责人作 出了处理意见,其中1人被逮捕。(《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10月1日)

案例5:我国目前大部分草地载畜能力已超过其承受能力,据统计,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 载率为50%~120%,有些地区甚至达300%。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50年代减少933万平方千米 ,而牲畜却增加了4.5倍。草地超载过牧,使牧草产量普遍下降,草层盖度变小,高度变低 。 过度放牧是一种无形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会导致草地退化。据统计,全区草原退化面积 已达2503.7万公顷,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39.3%,近30年平均每年退化83.33万亩,超过当前 草原建设速度。

案例6:宁夏黄河灌区,一吨黄河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9厘,300吨 黄河水的价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黄河灌区水损失量高达40 %,水资源利用率也只有40%左右。在宁夏,生产1斤大米要消耗超过一吨黄河水。(《中国青 年报》2000年10月23日)上游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率低下,下游连年发生断流。出现水荒 ,许多地区农作物大片大片干枯,连人吃水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案例7: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居延海,是汇聚祁连山雪水而形成的黑河(流经甘肃省)的终 点,居延海周边水草丰美,形成著名的阿拉善绿洲,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80年代 以来,甘肃省河西走廊搞农业开发,大量修水库过量截留黑河水(源头水量并未减少),致使 其终点居延海的蓄水量日益减少,最终于1992年干涸,阿拉善绿洲逐渐消失。这对本来就日 益 恶化的中国北部生态环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3年至1998年4月15日,阿拉善盟遭受了1 1次特大沙尘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这与作为生态屏障的阿拉善绿洲的消失有 着重要的联系。

上述七例均以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为结果,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的自然 资源都是公有资源,产权公有。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率地配 置公有资源,因此导致市场失灵。理论上讲,市场失灵的地方要由政府介入进行干预,而事 实表明,我国政府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严重政府失灵,比如前述乱挖药材、乱搂发 菜、乱砍林木案例中,都存在政府屡禁不止甚至无人管理现象。最近,政府勒令取消了宁夏 同心县发菜交易市场(交易量占全国80%),但是,不从资源开采管理制度这个根本问题入手 解决问题,交易市场(黑市)仍会不断涌现。再如,森林资源属国有,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激 励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出于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产生过度使用生长在本地区林木资 源的动机。同理,流经多个地区的地上水资源,上游占有地利,可以无代价自由取用(据调 查,水费大多只够补偿水利设施维护费用,甚至还不足),因此,上游使用者必然采用大水 漫灌而不会花费资金采用节水技术,对水利资源的分配,市场失灵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政 府是否能合理配置水资源呢?事实表明,这里也存在政府失灵。上游地区政府为了本地区利 益必然产生过度使用、储备(过度修水库储水)水资源的行为。

其实,这里所举案例,只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量案例中极少的几个个案。现实生活中对 地下矿藏的乱采乱挖、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向水、空气中任意排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 因仍是作为公有资源,市场管不了,政府管不好。

2 自然、环境资源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

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使用现状,不禁使人想起著名的“公地悲剧”。一块面积既 定的草地,有一个最佳放养数量,如果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资源衰减,进而养殖业收入减 少,这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即随着放养数量的增加,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再不 断增加放养量,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在草地产权私有条件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点选择一个最佳放养量。如果草地为公有资源,产 权公有,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由于共同使用草地的牧人共同分担草地资源衰减成本,而增 加放养量所得收益个人所有,因此,某一牧人独自增加放养量,会使其收益显著增加,而其 他牧人收益会减少,为了避免损失,所有放牧人都会倾向于增加放养量,直到平均成本等于 平均收益的利润为零点停止增加放养量,这个放养量必定是一个超载过牧的放养量。可见, 对公有资源实行市场配置是失灵的,它缺乏效率,导致对资源的滥用。解决的办法一是确定 资源的私人产权,这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根本。二是保持公有产权,由政府代表全体牧人 控制放养数量,并实行监督。显然,“公地的悲剧”在于产权公有和市场体制间存在矛盾。 所以,能否合理地、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安排的核心,是产权的界定及选择。首先,选择什么样的产权,从经济学角度讲,仍 沿袭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争取获得最大净收益是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上述“公 地的悲剧”解决可有两种制度安排,但两种制度安排都需耗费成本。比如,实行私人产权需 要制定法律保障其应有权利,通过可交易产权解决产权受到外部侵害问题。这些都需要花费 成本。而实行公有产权,需要政府出面制定各种草地使用规则、最合适的放养量并监督其履 行。这也需要花费成本。另外,选择不同的制度,还受技术因素制约。比如,要对草地实行 私人产权,必须在技术上提供价值低廉的网围栏,而欲实行公有产权,则需具备相应的 管理手段和完备的监测系统。当技术条件允许选择两种制度安排时,通过比较它们扣除成本 后的净收益,选择其中净收益最大的制度安排。所以,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使社会经济最有效 率地运行,也即运行费用达到最小。所以,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密切相关, 因此也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地上、地下、水中资源)和环境资源(空气、水质)。从现 有技术条件看,自然资源可以通过界定私人产权实现市场有效配置。就环境资源而言,在现 有技术条件下很难界定私人产权,因为环境资源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具有很强的空间流动性 ,严格地区分属于不同的人并在法律上得到保护,至少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中在技术 上难以做到。这类资源只能作为公有资源,产权公有,实行政府直接监管的制度安排。

在对自然资源的产权安排上,按照效率标准,确认自然资源的私人产权,通过市场配置自 然资源,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滥用,而由政府监管所有的自然资源,目前条件下技术手 段还不够,管理成本也太高,效率较市场配置低。在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中,自然资源所有权 是私有的,它们的所有者有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当然也要承担决策的风险。自然资源是具有 未来用途的物品,在私有制经济中,具有未来用途的物品由金融市场进行评价。具体说,这 些物品的市场价值是其将来预期的用途的回报用现行利率进行贴现后所得的现值。这一规则 可用公式归纳:

设:R=利息率,C=开采成本,P[,t]=今年价格,P[,t+1]=明年价格

则:(P[,t+1]-C)=预期净收益,(P[,t]-C)=限期净收益

(P[,t-1]-C) /(1+R)=预期净收益贴现值 若(P[,t+1]-C)/(1+R)>(P[,t]-C),保留资源;

(P[,t+1]-C) /(1+R)<(P[,t]-C),出售资源;(P[,t+1]-C) /(1+R)=(P[,t]-C),是决定是否开发资源的边界。显然,这实际上是通过金融市场的活动把自然资源资本化了。比如说,一棵私人拥有的树现在是资

本品,在它的整个生命期中,所有者可以选择让它继续生长或将它砍伐出售,他的决策权取决于活树中木材价值的增长率和利率的对比关系,若前者大于后者,即(P[,t+1]-C)/ (P[,t]-C) >(1+R),只需让活树继续生长,所有者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由于活树中木材的

价值在生长几年之后会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当其增长率接近利率时,所有者将产生砍树动力 。总之,在私有制市场经济中,自然资源通过金融市场活动资本化为资本品,它们是私人物 品,不能无代价任意取用,所有者在自身利益驱动下,通过保存自然资源、选择最佳开采时 机、为自然资源创造再生条件(比如植树)而获得最大净收益。平乔维奇认为“人类的贪求会 过快地消耗我们拥有的资源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所有者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通过保存这棵 树而获得收益——通过将未来木材资本化为即期价值来决定砍伐的最佳时机。但是假设没有 人对树有私人产权(所有权),那就不会有人有动力去保存这棵树。我可能希望一直等到树长 大,但其他人则未必如此。因此,我就会有砍树的动力而不考虑木材的增长率与利率的关系 。”实际上,未必都要产权私有,才能合理使用资源。这里所说明的是,要想使市场有效率 地配置资源,前提必须是产权私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否则,将使市场 失灵。由此可见产权的确认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对有效率使用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前面分析只适用于可再生资源的有效率利用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铜、铁、石油等),上述理论分析完全适用,差别在于,可再生资源 可以通过竞争市场上配置实现有效率利用,而不可再生资源由垄断者生产更有利于保护资源 。根据前述规则,可有公式:(P[,t+1]-C)=(1+R)(P[,t]-C)从边际量角度看,可有公式:(MR[,t+1]-MC)=(1+R)(MR[,t]-MC)在其他条件都不变时,由完全竞争厂商遵循这一原则开发可耗竭资源。由 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P=MR,因此,根据既定原则,厂商在(MR[,t+1]-C)/ (MR[,t]-MC) =(1+R)时开采资源。而

由垄断厂商遵循这一原则

开发可耗竭资源,因为在垄断市场中P'>MR,垄断厂商必须以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P'出

售,才能保证使(MR[,t+1]-MC)=(1+R)(MR[,t]-MC)。更高的市场价格使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上升,因而使用量减少。或者说,当完全竞争厂商已达到

(MR[,t+1]-MC)/ (MR[,t]-MC) =(1+R)状态决定开采资源时,垄断厂商由于其P'>MR因此(MR[,t+1]-MC)/ (MR[,t]-MC)>(1+R)而仍

要仍要保留资源不开采,垄断厂商比竞争厂商有更高的资源价格和更低的资源开采量,因而,由垄断者生产有利于保护可耗竭资源。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无法确认私人产权的公有资源(主要是空气、水等环境资源),如果任 何人都可以自由取用(不必承担耗竭资源的损失),结果只能导致过度使用资源。这就需要由 政府进行监管,出面确定资源的使用费用,所有使用者都要付费后才能使用资源,由于使用 成本提高,过度使用资源不再有利可图,使用量得到控制。或者,确定使用数量,即实行使 用量管制,以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容易了解企业减少污染的成本和收 益状况,即信息有限。这时,对每增加一单位污染排放量造成较大社会成本增加(危害大)而 减污费用比较低即企业每减少一单位排污量边际成本增加较低的行业,规定排放标准更有效 。因为,此时由于信息有限造成设立标准有误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较规定收取排放费有误带来 的损失要小。依此类推,则规定收取排放费比规定排放标准效果更好一些。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收排放费比规定排放标准要好。比如有两家企业A、B,每家生产10单 位废气,政府希望费气排放量减少14单位,A企业减少成本低于B企业(MCa

3 中国可选择的制度安排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而其本质在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 目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能产生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使经济主体产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和环境资源的经济行为,最终产生持续性经济效果。

前面的理论分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因此,建立自然资源的私人产权制 度 以克服市场失灵是顺理成章之事。中国目前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 制,如何安排自然资源的产权确需斟酌。但是无论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我们选择资源管理制度的目的。目前已有的大量事实 表明,为强调公有制而把所有自然资源都作为公有资源、实行公有产权、由政府实行管理 监督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方面是低效率(成本过高)甚至是失效的,造成的结果是自然资源在 当 前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这给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了许多隐患。

事实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坚持公有制,而且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 场经济体制应当不仅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本、劳动,还要能有效率地配置自然资源。解决市场 失灵,使自然资源能够实现有效率配置,资源的私人产权制度的确立是关键。根据我国自然 资源公有这一所有制性质,可以在不放弃终极所有权公有前提下,通过招标形式和中标人订 立长期合约,合约期内自然资源产权为中标人占有、支配、使用并获取收益。合约时间可长 至70~100年,这可以使当代人在利用资源获取收益时,要想到未来3~5代人的生存。按照 前述的经济学分析,界定自然资源私人产权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然资源会成为所有者 的 资本品,储存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使自然资源不断再生、丰富,就象在银行保留存款 并不断增加存款,留存自然资源,就是给后辈留下财富。另外,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 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其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 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垄断经营更有利于资源保护,因此,还 应配合实行国家发放许可证制度,使这类资源控制在较少数拥有私人产权者手中。对于极具 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应由国家独家垄断经营,比如石油。它不能实行单个私人产权,但也 不是实行公有产权,政府垄断相对于公有有你我之分,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它是资本品。

环境资源(地上、地下水和空气)作为公有资源只能由国家监管,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管理制 度对其进行有效率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信息是否完善、收费标准如 何确定、使用量标准如何确定等问题,其中有一些属于技术问题,已超过制度研究范围。但 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每增加一单位公有资源使用量,边际社会成本比较高的资源应有较高 的收费或较严格的使用标准,比如水质污染和土地沙漠化。另外,对于水的使用量管理,应 当实行差别价格。就地面江河水而言,上游的滥用导致下游缺水,这种损害应由上游承担, 因此,上游用水应收比下游更高的水费。就地下水而言,它的积蓄很大程度上依靠上游植树 、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这种投入应当由上下游地下水使用者共同承担,因此,下游用水应收 比 上游更高的水费,然后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用于上游植树造林。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对公有资源的过度甚至毁灭性使用,其中有些实际上是地 方政府不合理行为所致。所以,政府管理公有资源如何避免地方主义行为是一个必须解决的 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考采取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 作为代理人,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的目标是合理使用公有资源,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 作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保持长期关系,如果代理人期待着与委托人的第二期合作,他就必 须在第一期努力满足委托人的目标,以证明他是委托人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只要代理人期待 与委托人之间有长期合作关系,就会产生上述激励约束机制,这即是已被重复博弈模型所证 明的“声誉理论”。

最后,各种制度安排的有效率运行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比如自然资源实行私人产 权,这可以克服市场、政府均失灵(取消政府监管),实现市场有效率配置资源。但是,必须 有相应的保护私人产权的法律,如果他人侵害了私人产权,比如偷伐林木,法律上要有严厉 的赔偿、处罚乃至判刑规定并得到有效执行。

标签:;  ;  ;  ;  ;  ;  ;  

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探讨_产权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