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与反切系联法
麻哲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 要 :反切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汉末到唐代一直广为流行,是识字正音的注音工具。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触发了中国学者对汉字注音方式的研究,反切注音法就在梵文拼音文字的注音原理影响下应运而生。反切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反切上、下两个字为一个被拼切汉字注音的原则,避免了“读若”“譬况”和“直音法”注音不准确的问题,且也对我国拼音字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在其著作《切韵序》中首创“反切系联法”分析《广韵》中的反切,以推求声类和韵类,为古音的探究开拓了一条科学的研究道路。
关键词 :反切法;反切原则;系联法;系联条例
一、反切法的产生
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大批佛教徒开始宣扬佛法,促发了译经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沙门为读懂佛经,不得不学习梵文;同样,胡僧为在中国宣传佛经,也要融入中国语言环境,学习汉语。在这样的交流影响下,中国佛教徒和学者在用来记录佛经的梵文拼音文字启迪下,于东汉末年,沿用拼音原理创制了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反切注音法来记录汉字语音。但汉字不同于梵文拼音文字,不仅仅是两个音素的组合,它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若欲将汉字的读音得以留存必须创立一套专门的记音方法,反切法正适应汉语这样的特征。
在反切注音法通行之前,汉字注音法已出现“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特别在东汉初年,由于当时两汉语音与周秦古音已存在差异,训释经典、标注古音的迫切性使读若注音法风靡一时。许慎《说文解字》中,“读若”注音法使用频繁。如,玉部:“玽,读若苟。”“瑎,读若谐。”等共计13处,再如,艹部:“芨,读若急。”等10处。其后,郑玄则用“古音某某同”“某音某”等术语来注释经典。例如:《诗经·桑柔》中“不殄心忱,仓兄填兮”。郑笺:填音尘。“读若法”本质上是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目的不在注音。而“譬况”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注音不准确,也不具备科学性。因此,反切法的出现在汉字注音方法上是一大进步,它利用拼音的原理将汉字进行拼切,是一种科学的注音方法。
问:我是《养生三记》的读者,很信任你。不知你记不记得,我曾为老伴的身体状况向你咨询,他腿肿,脚也肿,鞋得穿大一号的;小腿发痒,总挠。你建议吃麦绿素,他死活不吃。无奈之下,我先服用,晚上睡眠好,白天特有精神。他看效果这么好,动心了,也试着服用。今年一月九号开始吃,现在腿肿已消,小腿有时还痒,但人有精神头了,每天主动服用,可用心了。请问他的小腿痒,还需要吃什么补品?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是最早谈及反切产生时代的著作。“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前人据此认为,三国时期孙炎是发明反切的第一人。实则不然,早于孙炎几十年的王肃在《周易音》、应劭在《汉书注》中均使用了反切。(唐作藩,2013)尽管这几部著作中使用反切注音的数量不多,但也已说明了在三国时期之前,反切法已产生并且语文学家开始在文献注音中使用。至于在一些字书或韵书中引用的汉末之前的汉儒反切,不属当时人所作。汉末前汉儒的声训,以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记录汉字读音,而后经过后人用反切注音法再对字音折合,实为“翻出来的反切”。(张渭毅,2008)这证明在汉末前,反切注音法尚未出现。又《颜氏家训·书证篇》:“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再一次说明,在郑玄以前(汉末前),反切未出现。
由此可见,随着译经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兴盛,中国学者在梵文的启发下,领悟拼音原理,加上汉语双声迭韵的特点亦为反切本质。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东汉末年产生了反切法。由于汉末学者不断地在文献注音上扩大使用反切法,到三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魏晋达到鼎盛。而在反切的初创时期,首创者或并非汉末孙炎,在此之前已有服虔、应劭等人使用。因此,在反切产生的历史背景下,创造者不止某一个人。
采购程序合规。符合《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库〔2014〕215 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2014〕113号)、《政府采购法》等政策规定,避免简单地全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妹子,冷静点,来,坐下,听姐慢慢给你讲讲我的事。”田志芳很不情愿地别着脸。“我也是从你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你心里想的啥,姐一清二楚。姐是1951年从湖南当兵来得新疆。三年十批,八千湘女上天山,轰轰烈烈啊。从老家热闹的长沙营盘街出发,到达这僻远的南疆县整整七个月。不信啊?妹子,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然后坐道奇牌卡车,一摇三晃好不容易捱到星星峡,差点丢命。车队的头车是给养车,为了提前到达宿营地给我们做饭,他们惨遭土匪埋伏袭击,司机被倒汽油活活烧死。“多惨!为什么不还击?!”田志芳冷不丁愤恨地插一句。
二、反切法内涵与原则
“反切”是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在1918年注音符号产生之前,一直使用了1700多年。过去,“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后来,“孙愐《唐韵》则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清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这是在唐代宗大历之后,统治者担心百姓造反,忌讳“反”字,于是将早前的“某某反”或“某某翻”改为“某某切”。其实,无论使用“反”“翻”或“切”,实则都为“反复切摩”之义。
“反切法”利用汉字字音结构特点采取拼合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的形式记录语音,其原理与拼音基本相同。陈澧《切韵考》中提到:“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以及孙愐《唐韵》序论曰:“切韵者,本乎四声,纽以双声迭韵。”反映出反切的本质即双声迭韵;基本原则是:上字定声定清浊,下字定韵定调。下面通过《广韵》中的反切对反切法的原则进行具体说明。
②互用,两组反切,它们之间互相作反切上字,那么这两个反切字的声母同类;若之间互相作反切下字,韵母同类。
例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冬”用“都”作反切上字,“都”用“当”作反切上字,“冬、都、当”接力式相互为用,所以它们属于同一声类。
②空,苦红切
最后,我用曾先生对于《茉莉》的一句注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历史虽然无法选择,但现在我们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对95例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了分析研究,共有39例女性和56例男性,均是0至6岁儿童,平均(2.5±1.9)岁。将患儿分成了AB两组,A组治疗组有50例,28例男性,22例女性,平均(2.3±2.0)岁;B组45例,38例男性,17例女性,平均(2.5±2.3)岁。两组普通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可以比较分析。
再看下面三个《广韵》中的反切。
③彤,徒冬切
④嗁,杜奚切
⑤庭,特丁切
被切字“彤”“嗁”“庭”的反切上字“徒”“杜”“特”都为定母字[d],既然它们的声母均读为同一个音,为什么还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呢?在这个方面,反切注音法在为汉字提供科学注音方法的同时,也体现出它存在的局限性。由于切语用字使用不统一,反切中出现很多这样反切用字繁多的现象,表示同一个声母却用多个汉字表示,比如例③④⑤的反切上字“徒”“杜”“特”只是《广韵》中表示[d]这个读音的其中三个代表汉字,其余还有“度、唐、同、陀、堂”可以作为[d]的反切上字。《广韵》全书所用的反切上字共有472个之多,这样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记忆负担,不便于语音的识记。
三、反切系联法含义及条例
(一)含义
南北朝时期,“音韵蜂出”且“各有土风”,到隋代《切韵》的出现,大致规范了音韵系统。到后来唐代《唐韵》、宋代《广韵》都继承着《切韵》的音系,不断在《切韵》的基础上添字加注,丰富语音体系。又由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最终《广韵》被后世广为流传,《切韵》逐渐亡佚了。于是,后人只能在《广韵》的基础上考证《切韵》音系。
清代音韵学家陈澧是第一个根据《广韵》中的反切来分析《广韵》音韵系统,从而考证《切韵》音系的。在他的音韵学著作《切韵考·序录》中谓之:“切语旧法当求之陆氏《切韵》,切韵虽亡而存于广韵。乃取《广韵》切语上字系联之为双声四十类,又取切语下字系联之,每韵或一类或二类或三四类。” 陈澧研究反切的方法叫做“反切系联法”。所谓系联法,就是将具有同一关系的字符串联在一起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分类。在《广韵》中,每个韵下均有反切注释读音,上字区别声类,下字反映韵类,这种系联反切的方法能够分析出《广韵》的声类及韵类。
(二)条例
③递用,在几个反切中,它们传递式的作反切上字;或传递式的作反切下字。
1.基本条例
《切韵考》:“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迭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
①同用,即两个或多个的被切字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上字,那么这几个被切字的声母同类;若两个或多个的被切字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下字,韵母同类。
例②使用上述反切原则同样能够拼切出现代标准音。反切上字“苦”取声母[[kh]且属中古清声母溪母字,下字取韵母及现代音声调阳平,拼切出的被反切字为与“空”的现代音不符。此时,反切下字的中古平声无法决定今音声调,再看反切上字的清浊确定该字的读音。明确“苦”是清声母溪母字后,依据“清阴浊阳”的规律最终拼切出被切字“空”读为。
和我一同玩的,除了堂妹小静,还有许多小伙伴。因为听说来客的缘故,他们全部集凑到一起,伴我游戏。房子周围几乎成了热闹的小街。我们年龄虽有差距,但不讲究尊卑的礼节。论年龄大小,总有“老大”排行的称呼,大人们管这叫“老鹰”,这是每次做完游戏时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号。
例如:“暮”,莫故切,“迈”莫话切。“暮”和“迈”同用“莫”作反切上字,且均与“莫”双声,因此“暮”和“迈”的声母同类。
再看,“东”德红切,“同”徒红切,“空”苦红切,“公”古红切。“东、同、空、公”同用“红”作反切下字且“红”与被切字均属迭韵关系,因此“东、同、空、公”的韵母同类。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形势下,1947年10月至1949年初,各解放区广大农村结合土地改革进行了一次整党运动。
例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和“都”互为反切上字,因此属于同一声类。“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和“红”互为反切下字,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韵类。
陈澧《切韵考·序录》中列举反切系联法的条例归纳为三项,分别为基本条例、区别条例和补充条例(唐作藩,2013)。运用这三项条例系联反切上、下字考证《广韵》声类和韵类的情况。其中“基本条例”说明系联的一般要求;“分析条例”则要求同音字不可拥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反切;“补充条例”为那些同类却不能系联起来的反切提供分析与归类的原则。
政府公信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稳定的制度保障。 首先,中国行政问责机制依然不完善,问责时机滞后,处于一种“亡羊补牢”的问责状态,呈现出被动问责的局面。 同时,在地方政府运行的过程中,民众参与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展。 时下,公众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渠道依然需要改善,尤其是网络参政议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①黄,胡光切
“忡”敕中切,“中”陟弓切,“弓”居戎切。“忡”用“中”作反切下字,“中”用“弓”作反切下字,“弓”又用“戎”作反切下字,“中、弓、戎”互为递用关系,因此被切字“忡、中、弓”属同一韵类。
2.分析条例
《切韵考》:“《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旧例也。其两切语下字同类,则上字必不同类。”《广韵》中一组同音字一个反切,如果两组反切的下字属于同一类,那么反切上字一定不属于同一类,否则完全同音的字就没有必要分属两个反切。这项条例说明了分析反切时要把不同类的分开,是一个区别性条例。例如:“父”扶雨切,“抚”方武切。“雨”“武”均属“麌”韵,则“扶”和“方”不同声,一个为非母字,一个为奉母字。
例①中,“黄”是被注音的字,称作“被反切字”;“胡”和“光”是被切字“黄”的切语,分别叫做“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所谓“上”“下”是因为古代汉字书写采用双行竖排的直行款式,因此,位于上方的切语叫“反切上字”,位于下方的就叫“反切下字”。通过拼合反切上下字“胡”和“光”,取上字声母[x]和下字韵母以及声调阴平,拼出来的这个音与今天“黄的标准音不符。这是因为语音历史演变,古今音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人们利用反切原理来拼切古代的反切时切不出标准现代音。古平声不分阴阳,但现代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因此反切下字“光”的古音平声既能够拼切出现代音的阴平声,也能够拼出阳平声。在这种情况下,反切下字的声调无法确定被切字的声调就需要由反切上字的清浊决定,规则即为:上字为清声母,切出的平声就是阴平;上字为浊声母,切出的平声就是阳平。例①中的反切上字“胡”为中古“匣母”字,属浊声母,因此切出来的字应为阳平字,即“黄”符合现代标准音。
3.补充条例
陈澧在运用反切系联法考证《广韵》声韵系统时,补充条例在反切上字的系联和反切下字的系联方法上有所不同。
对于反切上字的系联,陈澧《切韵考》谓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亦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通过“基本条例”能够完成大部分反切的系联,而那些“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反切,则需要一个使它们重新系联的具体方法。“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切语上字,声必同类。”说明陈澧利用反切《广韵》中存在“又音”的字,利用两组反切“两两互用”的情况使那些双声同类又原本无法系联的切语系联起来。
例如:《广韵》中,“滂”普郎切,“普”滂古切,“匹”譬吉切,“譬”匹赐切。“滂”和“普”互为反切上字,可系联;“匹”和“譬”也互为反切上字,也可系联为同一声类。“滂、普”和“匹、譬”各自两两互用,它们之间不发生同用、互用、递用的关系,不能系联在一起。但是,查下平“戈韵”的“颇,滂禾切又匹我切”以及上声“果韵”的“颇,普火切又普波切”,这里的“普波切”相当于“滂禾切”。而“匹我切”和“普火切”中反切下字“我”是哿韵字,“火”为果韵字,虽不为同韵,但“哿”韵和“果”韵可同用,因此,“我”和“火”实则可视为同音。又由“颇”字又音的情况,“匹我切”就是“普火切”,说明“匹”和“普”声类相同,则“滂、普、匹、譬”可系联为一类。
临床采用四季青100克、蒲公英100克,用于畜禽呼吸道、肠道感染和混合感染所专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痰、止咳止喘、止嗽祛痰、抗菌消炎等多重功效,有效率高达99.88%。采用四季青80克、蒲公英60克、金银藤40克,加3~5倍量水浸泡2~3小时,第一次加热沸腾30分钟,第二次加水500毫升加热沸腾30分钟,药渣压榨并与两次上清液合并,浓缩至500毫升,治疗用量每250毫升兑水200千克,每日1次,连用5日,用于畜禽急性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热毒症、败血症、风热感冒疾病、混合感染及高热不退的治疗,临床有效率高达99.82%,预防量减半,连用3日。
《广韵》的“又音”约有两千五百多个,存在“互见”的大约只有一千七百个。如:上平“东韵”的“檧,苏公切又先空切”与上声“董韵”的“檧”字反切完全一致,非“互见”的“又音”。也并非每个有“互见”的“又音”都需要使用补充条例实现系联。比如上平声“钟韵”中的同音字组“纵”小韵的反切是“即容切又子用切”,说明“纵”字既读平声“即容切”又读去声“子用切”。再查去声,找到“用韵”的“纵”小韵反切为“子用切又子容切”,“子容切”就是平声反切中的“即容切”。“纵”用了“即”和“子”两个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同一个读音,它们是“互见”的“又音”,但使用基本条例即可系联。因为,“即,子力切”和“子,即星切”互作反切上字,声必同类。
所以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一定要远眺,恢复看远的调节功能缓解视疲劳。戏曲大师梅兰芳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都是高度近视,他们的自传里都有记载,梅兰芳看金鱼的游动锻炼眼球转动功能,六小龄童是通过放飞鸽子锻炼看远功能。打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锻炼眼球的好方法。
“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反切下字依据的反切规则是“四声相承”。陈澧说:“今考平上去入四韵相承者,其每韵分类亦多相承。切语下字既不系联,而相承之韵又分类,乃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实同类耳。”
陈澧根据系联法条例,将《广韵》的452个反切上字系联出40个声类,以及206韵的1195个反切下字系联出311个韵类。《广韵》的反切问题复杂,在具体实践中,陈澧对系联法的条例运用不一,造成分类结果与《广韵》客观实际有所出入。但由于这种分析反切的方法是科学可靠的,因此也被后来学者所沿用。之后,相继有学者利用系联法条例分析声类和韵类,对陈澧的分类结果进行增补和修订,因为研究者们对待“重纽”的问题看法不一,最终在归类数量上结果也略有不同。
四、总 结
反切注音法能够合理地分析汉语声韵调结构,最初在梵文拼音字母的启发下结合汉语双声迭韵的特点产生,可以说是我国拼音注音的萌芽。反切法产生之后,避免了“读若法”“直音法”等注音方法的缺点,在往日确实是一种进步的、科学的注音方法。并且“反切”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研究韵书的基础。清古韵学家戴震曾说:“未有韵书,先有反切,反切散见于经传古籍,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说明是先有反切然后音韵学家才研究出根据系联的方法分析古代音韵系统,于是才有了韵书的韵部归纳,才出现声母系统的分析,系联法的出现为韵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道路。研究反切,是为了掌握反切的原理、方法,以便更好地查阅以反切注音的工具书,尽管如今部分反切不能直接折合为现代标准音,但在将反切与今天的拼音注音法的对比研究中,能够了解汉语语音发展变化过程,古今音变规律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陈澧.切韵考[M].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4.
[2]李永斌.反切与陈澧的反切系联法[J].学术论坛,1983(6).
[3]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J].中国语文,2001(2).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殷焕先.反切释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6] 张渭毅.论反切起源问题[J].菏泽学院学报,2008(1):106-116.
Resection and Approaches for Resection
Ma Zheq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
Abstract: The paper is an effort to analyze the resection and approaches for resection, which helps further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Keywords: resection; principles for resection; approaches for resection; regulations
中图分类号 :H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2-0053-04
收稿日期 :2019-01-08
作者简介 :麻哲齐(1994— ),女(回族),广西桂林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韵学。
(责任编辑:莫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