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艺术在建筑设计的中应用分析论文_蔡莹

形态艺术在建筑设计的中应用分析论文_蔡莹

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古往今来,建筑艺术借助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设计具有艺术性和固定性的人工环境,其主要思想就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人类关系的平衡发展,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性。从广义范围来看,建筑和使用者均存在双重身份,人类既是建筑群体的主人,又扮演着建筑中的演员来演示世间万物。一方面,建筑需要满足于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心理体验,另一方面,建筑也需要不断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完美的建筑作品必然会实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互相适应、整体与部分的协调规划、高度契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等同一状态。文章主要针对形态艺术在建筑设计的中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形态艺术;建筑设计

引言

建筑形态是建筑的物质组成,包括门窗、墙体、隔断、楼板等,构成了建筑空间的边界,是人所能感知建筑的存在,建筑形态艺术能构筑直观的美感。建筑空间并不是“无”,它既有边际也有内容,空间的表情是空间容载的“物”,特定空间的表情意义成就了内在的精神内涵。建筑艺术就是形态艺术与空间表情的完美结合。

1.尘土思想下的建筑艺术

回归建筑学本质,建筑从业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以及学科发展、学科合作、学术创新等,探索人居环境科学中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筑等学科领域的合作,推动更为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历史的必然。“建筑”需要太多超越建筑学以外的东西,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文化。“真实建筑”的思考则是建筑观层面的问题,关注自然山川、风土人情、城市文化,传承本土优势基因,以真实固有的强大力量,去契合当下建筑界回归建筑本质的专业需求和留住乡愁的深层境界。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艺术也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的属性和呈现方式,语言与技术,概念与传统,方法与趣味,形式和创新,以及演变,以适应当下视觉审美需要,演绎出更多美轮美奂的经典故事。审美是一种历史沉淀和文化经验,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城市是需要思想,建筑是有灵魂的!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给子孙留下的是审美疲劳和资源浪费。

2.广义标准下的建筑价值体系

“广义建筑学”着眼于“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一法得道,变法万千”。“一法”是指建筑的本质,基本原理和行动指南,是“道”的必然,“变法万千”是指以基本原理准则为城市,建筑具体形象的创造。千变万化、多样化、包容性,通过“必然”以获得“自由”,无须也不可能定于一尊,有中心,有外围学科,交叉研究,融贯外围学科的方法论。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建筑的人文时空观、地理时空观、技术经济时空观、文化时空观、艺术时空观等;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形成辨证关系的空间组合与形式,建筑师大“家”们应做到“三家”及“三观”!“三家”——专家、杂家、纵横家;“三观”——专业、思想、世界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建筑师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多半是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的人才,以至结构专业也能操纵设计院,主持大型项目设计;方案评审没有邀请建筑师参与;结构师也表榜自己具备建筑设计的四个层面,即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建筑艺术的全能时代。“盲人摸象”的典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会导致片面性看待问题,建筑价值体系的扭曲,是多少优秀方案扼杀在“专家层面”的悲剧。就拿建筑师与厨师做一类比,同样的材料,有的厨师炒出来的菜就好吃,有的就不好吃,水平高下不言而喻。建筑师也一样,建筑教育培养众多的匠人和明星们,有没有真正思考和总结“建筑价值体系”的存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讲“建筑师的培养”是要有天斌的,因为没有学问或者没有才能的工匠是造就不出完美的大师级作品,中国市场并不缺乏把事情做好的头脑和素质及建筑的实践的机会,而是应多造就一批思想型、创新型的国际大师。

3.远离智能时代的建筑净土

不同角色的变化,适应太多的环境,建筑界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挑战!未来生活就是经历与体验,是喜是悲,是艰辛还是快乐?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持和情怀来丰富自己的体验。建筑师的速成和中国建筑学教育只重视培养职业化操手,培养设计民工式的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国际化,更加开放,眼界更开阔,要有更高的提升、眼光、阅历、个人天分、文艺修养等要素的重要性;创建一个庞大的新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探索和提升。建筑师已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论者,涵盖内涵与外延学科,部分抽象概念,表达更为准确;大战略、大手笔、引领时代迈进是一种必然!人类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去战胜机器人,开创未来!人类从生活中失去的阵地却是从理性角度争夺回来,“大数据”帮不上什么忙,其“概率”背后,离不开逻辑的支持,创作过程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支配;建筑设计是一个多解的思维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必将是人类在情感的艺术领域战胜机器人的时代。正当结构师们大谈建筑形式主义时,建筑师们也应该做点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画、远方和……!”在内心世界里追求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追求理想中的诗和远方,还等什么呢?

4.构筑形态艺术与空间表情的统一体

构筑建筑的物的形态,造就了建筑的躯干;表情化的空间创造了建筑的灵魂。两者的完美统一就是创造有个性建筑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建筑创作中存在的自然辩证法,不少中外建筑大师给我们作出了典范。首先,我们来欣赏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建筑群体布置在一块已砍伐过、较为集中和平坦的灌木地。度假中心的酒店采用了扇形布局,客房犹如伸开的五个手指插入山林之中,像是一个消失在丛林之中的建筑体,建筑的形态与自然交融,体现出自然的韵味。空间的处理更是独具匠心!外部的入口空间像是由山林引入到一人间圣地,表现出高亢的情怀。进入大堂又见花草树木、小溪涓流,使人又觉是在自然之间,心旷神怡的情感由然而生。羌寨酒吧平台,表现的是农家小院情感,室内游泳池体味的是徜徉于湖光秀色的情怀。在这里建筑形态艺术与空间的表情意义相互融合、秀外慧中,是建筑形态艺术空间表情意义统一的完美表现。建筑形态艺术与空间表情的完美统一,在德国鲁尔蒙塞尼斯矿区改造项目也得以展示。设计主题是“微气候”,首先建筑的环境空间体现“微气候环境”的概念,建筑形态构成了“微气候外壳”,内部空间使人感受到,看似一个“微型城市”,从不同变化的建筑和不同作用的外部空间中显示出温馨的情怀,把“微气候”设计的主题表达得至善至美。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美学艺术形态的传承与设计,建筑多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功能结构和人文形态,尽管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大自然和艺术情节,但是受传统建筑的影响,逐渐呈现“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很难将建筑类别与人文修养融合在一起,导致城市建设者和创作者失去了情怀和灵感,各角落存在“千城一面”的景观,城市艺术则失去了特有的文化感染力。本篇结合国内建筑与社会需求方面的契合点,共同为建筑艺术创造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刘庭风.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平等院庭园)园林,2018(8):10—11.

[2]李小荣、张志鹏.净土观想与谢灵运山水意象及意境之关系略探[J].社会科学研究,2019(7):179~184.

论文作者:蔡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形态艺术在建筑设计的中应用分析论文_蔡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