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3-2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联合举办会议的三家单位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日本、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国的外国学者共50余人。会议主要就下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必然性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第一,社会经济的落后要求俄国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利,更加证明了俄国的落后。改变这一状况,是当时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必须作相应的改变。第二,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是俄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沙皇不仅操纵国家杜马,而且还滥用高压手段,大肆镇压社会革命党人,其经济政策也是集中体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大地压抑了广大民众的经济和生活需求。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灾难,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下层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了。第三,从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具有必然性。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制止革命深入发展为目标的,在战争问题上,继续参加世界大战的政策;在土地问题上,始终维护大地主的利益,也没有解决人民渴求的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在政治上,实行白色恐怖,血腥屠杀革命群众。软弱无能的俄国资产阶级不仅不能解决俄国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民族矛盾,而且使民主革命成果几乎丧失殆尽。资产阶级革命走入了死胡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结合,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偶然性事件和因素,人们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当时多数人主张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只是少数反对,而实际上主张武装起义的列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二是宣称有20万工人和革命士兵参加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轰击冬宫,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经过6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深夜占领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内阁部长,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而实际上攻打冬宫的只有不到两万人,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列宁称之是“罕见的不流血的革命”。不过,十月革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是因为革命形势的成熟;其次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保证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还有学者分析和批判了诸如“布尔什维克党所发动的十月革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十月革命不是必然发生的,而只是少数人的阴谋发动”、“社会主义的‘红色革命’中断了沙皇俄国尼古拉二世的‘绿色革命’”等错误观点。
2.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的经验表明,必须通过取得政权对旧的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取得政权后必须全力发展生产力,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要把共产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有学者指出,政治变革的突进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是十月革命的精神之所在。只有善于将俄国政治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性质区别开来,才能够真正掌握和发扬十月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发扬光大的。十月革命期间,俄国政治变革的突进性,首先表现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果敢地提出由工农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机关;又表现为工农群众英勇无畏、不断进取的政治斗争实践;还表现为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及政权机关,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第一,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属于渐进发展的思想;第二,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经济社会发展措施,是渐进发展的措施;第三,1918年春,列宁关于转变工作重心的思想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渐进发展的思想。
有学者提出,十月革命的暴力性质具有典型意义。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然后依靠政权的力量,按照预设的原则对社会进行剧烈的革命性改造,这是各国共产党人所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的社会变革路线。一般说来,这种暴力革命的途径比较适合于相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所谓十月革命道路,归根结底就是暴力革命道路,即武装夺取政权。
3.十月革命与东方其他国家革命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是给先进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中国的先进人物重新考虑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问题,促使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并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第二个重大影响是给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三个重大影响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十月革命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十月革命后在传播新思潮中建立起来的进步社团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第四个重大影响是在先进的中国人面前展现了新的革命力量——工农群众,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明白:劳动人民中蕴涵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革命成功的原动力。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紧密结合,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有学者讨论了东欧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并且提出,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有三个结论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十月革命对东欧革命的普遍意义。二是东欧革命的特殊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
4.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建立了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拥有巨大的能量和潜力的社会主义体制,开辟了通往消灭私有制和消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道路。十月革命还奠定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基础,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得到了实践检验,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的真理。从一国到多国,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
有学者指出,苏联宪法规定了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要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的组织形式,争取社会主义在所有国家的胜利”;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森林矿山等资源为全民财产,工厂、铁路等生产资料要逐步国有化;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作为苏联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明确宣布“由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中最积极最有觉悟的公民组成的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一切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一次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常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就因为是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十月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十月革命还探索了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是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和封锁下,坚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产物,它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年代中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并使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对后发现代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用实践推动东方成为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心,迫使人们认真思索西方资本主义以外世界的现代化问题。同时,它用实践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替代方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对现代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孕育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要说明历史的变化,必须从原创形态发展到现代形态。现代马克思主义将体现如下特征:第一,坚持从规律意义上认识和实现无产阶级即人类的解放;在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判断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走势,修正唯物史观中与时代事实不符的部分结论。第二,立足于落后国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并实行市场经济这一基本实践经验;全面继承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三,运用东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修改现有市场体制中不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把市场经济推向新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现代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在基本原理上仍然一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没有过时,只不过体现这一理论要求的空间从马克思时代的民族国家内部,转变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结论没有过时,只不过把它从一种现有的结果变成首先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甚至公有制原则也没有过时,只不过从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转变成精神形态;同样,计划经济方式也没有过时,只不过从全观尺度调整为宏观尺度,让出了其中的微观尺度。
5.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
有学者指出,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上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很大借鉴意义。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充分借鉴并发展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有学者探讨了列宁关于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思想,指出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列宁的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苏联的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6.俄罗斯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观点与争论
有学者介绍了俄罗斯左翼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观点。主要有:第一,认为十月革命不是阴谋,而是社会革命,是事物发展内在逻辑的结果,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具体的现实依据。第二,在承认十月革命暴力性质的同时,又从革命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角度强调不应将社会革命仅仅归结为暴力尤其是武装暴力。第三,认为十月革命使“20世纪的俄罗斯成为了世界发展的震中”,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病症——劳动和资本矛盾的解决找到了出路;继巴黎公社之后,将社会底层群众——工人、农民和表达他们利益的知识分子扶上了政权;使世界上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同时,也产生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了资本主义体系的自身改革进程。第四,强调用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十月革命开启的苏联历史,认为这段历史具有双面性特征,“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痛苦的悲剧”。
有学者介绍了俄罗斯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第一,十月革命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一场社会革命还是少数人的政变?第二,十月革命使俄国误入歧途,还是挽救了俄国?第三,十月革命的产儿——苏联的解体是注定的,还是可以避免的?第四,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最大悲剧,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此外,有的学者讨论了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伟大成绩和历史经验问题。有的学者比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并指出应当科学地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学者研究了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原则、方法及意义,提出了深刻的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有的学者分析了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争议,认为其不是出自意识形态的计划,而是争取生存的一种选择。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