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思维含量高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有效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数学认知的规律,根据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不同任务和教学侧重点,设计激发学生有效思维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导入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引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他们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为此,在教学导入的伊始,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思维的情境场。思维的情境场不是简单的生活情境,也不是热闹的游戏,而是一种源于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思考热情,是一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我就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然后再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温度计的情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比如: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等等。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 “数轴”的概念。
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营造了一个引发学生强烈思维欲望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情境场中,从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和急切的探究欲望。
二、新授环节: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学习动机被激活的前提下,外部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展开新知的探索活动,促进外部信息与原有认知框架有效发生作用,将新知逐渐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外部信息与原有认知能否发生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感悟发现”的思维场,在这个场力的作用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感悟发现等活动,促使思维内化,从而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三、应用环节:迁移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该阶段的任务,一方面要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另一方面要在应用新知过程中进行拓展,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为了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训练,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迁移拓展”的思维场,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已知:C为AB上一点,△ACM和△CBN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 求证:AN=BM。
教师可以对此题多做一些引申,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学生营造“迁移拓展”的思维场,引导学生探索。
探索一:设CM、CN分别交AN、BM于P、Q,AN、BM交于点R。问此题中还有其他的边相等以及特殊角、特殊图形吗?给予证明。
探索二:△ACM和△BCN如在AB两旁,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三:△ACM和△BCN分别为以AC、BC为底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四: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通过创设这一例题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堂课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是有章可循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到中国科技馆参观后也曾说:“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促进思维拓展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课堂小结:回顾梳理,引领学生有效反思
课堂小结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它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回顾、梳理,因此,该阶段也是学生数学认知形成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反思”的思维场,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反思活动,有时为了提高反思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起引领作用的反思提纲。
上面根据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谈了激发学生有效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几种策略,当然现实教学中还有许多契机需要我们去把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激发学生有效思维上做足文章,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定能在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上获得双丰收。
论文作者:冯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认知论文; 情境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新知论文; 促进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