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大开发的宏观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大开发的宏观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大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大发展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WTO进程的日趋临近,特别是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交织,使得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更加显现。立足西部的资源禀赋,回顾西部发展的历程,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农业产业的开发。由此,加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就显得意义重大,且具紧迫性。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分析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的共识,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和必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交互作用,是世界各国解决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自我国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国内学者都已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有几个问题还是应该作为背景分析,取得共识。

1.区域发展不均衡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在不同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 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各国都曾或正在面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无论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法国的国土整治国家计划还是意大利的皮埃拉尼奇计划等等,表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区域差异的问题。适度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激励竞争,调动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但过大的差距,且长期得不到协调,则会造成经济的失衡、资源的浪费、结构的低效率,以致于制约经济的整体发展,乃至阻碍社会的进步。

2.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是近期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历史的沉淀,只是在不同时期其差距的实质有所差异 由于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历史上东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就存在差异,且历史久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其差异的内涵和实质不同,整体是低水平的简单差异。但是近年来,地区间差距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迅速拉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从而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差距。伴随着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却在迅速扩大,并且越来越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1978年到1995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已从45.9%迅速增加到56.5%。

3.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非“急症就医”,而是政府与社会始终关注的议题 解放初期政府就实施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三线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不仅对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行了明确,而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已全面展开。

4.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长远战略决策 世界经济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新经济已使世界经济格局和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存度不断加大。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对外开放,加入WTO日程日益临近,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格局已从短缺转向相对过剩,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农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需要政府对区域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1]。发展西部经济,不仅是自身的利益需要,也是国家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和长远发展战略选择。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缩小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乐观预言,中国西部开发将只需40年完成。

二、西部农业大发展宏观管理的基本层面评价

农业是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西部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依靠科技进步,遵循经济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对于新阶段实现我国农业产品的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分析西部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发挥后发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1.西部农业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以地理区域划分,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宁夏、四川、重庆、陕西等十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约2.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草场占全国的60%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0%,水果产量占全国的将近18%,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21%;国家重点扶贫县307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西部地区还是我国羊毛、棉花、烟草、中药材等重要产地。因此,西部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发展西部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先产业 首先,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分析西部资源的禀赋状况,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土地面积3.8公顷,人均耕地0.208公顷,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草地面积6544公顷,人均0.8公顷;另有林地1413万公顷。除土地资源外,西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区域。其次,西部地区的总体污染程度低,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西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利于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较多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适于发展特色农林牧副业。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有着强大的资金吸纳和升值潜力,以及人才和技术需求能力。西部地区有很长的边界线,地处欧亚大陆桥的中间地带,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蕴涵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第四,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东部成功的经验,实行跨越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实现西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面临机遇,更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的挑战 首先,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就西部整体而言,农业发展将受到西北少水、西南少土的制约,其中水的短缺是西部农业发展的最大自然资源制约。西北地区的地下水与地表水径流总量为2864亿立方米/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西部地区90%以上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我国每年因干旱直接减收粮食在100亿公斤以上,西部占较大的比重。其次,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沙漠化趋势难以遏制,致使沙尘暴频频发生,灾害率不断上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设施建设能力薄弱,这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基础制约。第三,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水平不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粗放型经营的生产方式仍是西部农业发展的主流,较低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和技术推广普及率,使得农业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水平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这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内在制约。第四,城市化程度低、且分散,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人才、资金缺乏。这是西部农业发展的经济制约。由于长期的经济滞后,以及人才、资金的缺乏和严重外流,使得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较低,城市化进程缓慢,经营理念陈旧,农业企业更是难以担当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伟大重任。

三、西部农业大发展宏观战略选择及布局

西部农业的宏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农业大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宏观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确立西部农业的宏观发展战略,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的禀赋状况,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紧紧依靠技术创新,走资源主导型的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并着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集团。

1.西部农业大开发的战略构想 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农业发展战略构想,必须考虑新形势下西部开发的特殊性。要充分认识到开发西部不单纯是使西部的人口脱贫致富,而是对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开发西部不单纯是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距,而是要形成东西部经济结构互补的格局;开发西部不单纯是为了保护西部的资源和环境,而是为了整个国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全国的环境得到保护,为了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机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必须以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必须注意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逐步将企业培育成为开发的主体。

2.西部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面对城市规模小且分散、乡镇企业欠发达的现实,西部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资源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采取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实现由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向所有区域大致均衡的逐步过渡。依靠技术创新,培育稳定的产业增长点和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农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潜力和希望所在[2]。

3.西部农业发展区域战略布局 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根据区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区域进行布局:

①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四省市)该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设施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为农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重点发展:加强以坡地改梯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促进退耕还林还牧;转变传统粮食观念,大力发展草食性蓄牧业,走大食物发展之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混农林业农作制,积极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特种林果产业;培育新产业,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林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②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四省区)该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加强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发展以节水为核心的高效农牧业。重点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恢复与重建北方草地良性生态系统,发展草地畜牧业;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改善生产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果蔬、畜产品为主的储运、保鲜和深加工产业。

③青藏地区(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该区域农业发展是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和中药材。重点发展:利用丰富的湖水资源,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藏药资源,发展特色经济[3]。

四、西部农业发展宏观战略面临的抉择博弈

加强西部农业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西部农业大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面临诸多抉择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农业是西部的主导产业也是发展严重落后的产业,鉴于西部地区综合条件较为薄弱的现实,必须突出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增加政府引致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大力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积极引导国内外企业和广大农民参与西部大开发,并利用市场机制逐渐使企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依靠政府体现公平,通过市场提高效率。

2.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产业的关系 西部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做到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状况发展优势产业,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产业的发展。避免搞建设就是建厂房,谈发展就是上工业。要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类型,克服以往发展中的非农偏好,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同时,要注意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的链条和结构衔接,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与周围环境相容性较好的加工业,依靠农村工业的发展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3.农业基础投资与农业科技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等各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加大基础投资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并相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科技投资在基础设施总投资中占有一定比例。各级政府必须要树立依靠科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支持和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撑;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促进西部后发优势的形成与发挥。并通过科技投资的加大,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增长点的生成,进而也会促使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回报率的增加[4]。

4.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源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训,西部大开发必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西部农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生态效益。在农业生态较为脆弱地区,要转变经营理念,认真落实还草、还林、还牧政策,突出生态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否则在西部地区因“先开发后治理”带来的机会成本要比其它任何地区都昂贵的多、残酷的多。

5.农业区域开发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 农业区域开发追求的目标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其中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生活水平的明显富裕是首位目标。农民的富裕是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以损害农民利益换来的地方经济发展是病态经济。同时,要改变西部地区领导、农民的发展理念,改变靠政府、等救济的传统思想,抓住机遇,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积极努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依靠科技摆脱贫穷的煎熬和羁绊。

标签:;  ;  ;  ;  ;  ;  ;  

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大开发的宏观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