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随附性:委婉语词的发生分析框架论文

意向性-随附性:委婉语词的发生分析框架*

□黄丽君

[摘 要] 委婉语词的发生过程起始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在意向性作用下,主体将注意力定向于由于特定原因不便直言的外部事物(委婉对象),语言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形成主体对委婉对象的某一性状特征的感受并涌现为用例事件,主体意向性的选择是在心-物随附性的主导下进行的。

[关键词] 委婉语词;意向性;心-物随附性

一、问题的提出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认知语言学将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同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机制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委婉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揭示委婉语使用中的认知机制。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框架,都参考Lakoff&Johnson(1999)的映射理论和Focaunnier(2002)的整合理论。委婉语的隐喻研究发现,委婉语的认知基础是在人们概念系统内源域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其认知机制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谌莉文,2007);委婉语的转喻研究认为,委婉语间接、模糊的效果需要借助转喻机制得以实现,转喻机制的认知基础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邻性联想,指出委婉语形式与其委婉含义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的转喻替代关系(卢卫中,孔淑娟,2006)。委婉语的隐/转喻研究认为,委婉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机制都是注意焦点的转移或注意力的分散,方式是概念隐喻通过突显源域的部分特点来掩饰目标域的其他方面,转喻是用一范畴激活同一认知域的另一范畴(邵军航、樊葳葳,200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委婉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委婉语的发生机制,相似性联想和相邻性联想较好地阐释了委婉语发生的认知理据和推理机制,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模糊,其生成路径和内在条件等并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联想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能发生联想?”,特别是委婉语词的使用在主体的大脑里体现为什么样的心智活动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过程,还需深入细致的研究。

“去年以来,西江广东段仅发生1起水上交通事故,没有发生重特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水上安全事故已下降八成,保障了西江两岸群众的出行安全。”在9月6日进行的共建“平安西江”2017-2018年度总结评估会上,传来了这一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21世纪以来,“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邱惠丽,2006:46),研究心智本质、功能、特征以及身心关系。哲学的研究转向心智,是因为哲学家们已普遍意识到,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例如,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对语言问题的深入研究依赖于对心智能力和过程的研究。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认为,语言是基于心智的,这也是其最基本的性质(徐盛桓,2011:4)。语言的运用包括语言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心智,语言运用的过程反映主体心智活动的过程。“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上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为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邱惠丽,2006:46)。正因如此,语言符号(包括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不能直接表征客观存在的外部事物,而是对存在于大脑中的、对外部事物的心理表征的表征。委婉语词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必然也是基于心智的。

鉴于此,本文借用心智哲学可适用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围绕意向性、心-物随附性来分析委婉语词生成过程中涉及的主体的心智活动来说明委婉语词的发生机制。通过对委婉语词发生过程的分析,对主体运用委婉语词的心智过程作出推导,揭示委婉语词产生的心智框架过程。委婉语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多种语言单位如音节、单词、短语、句子,甚至语篇等。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机制,它必然涉及语言表达从语音形式到语篇的各个层次。本文取语词层面的委婉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语词层面的委婉具有约定俗成性和相对稳定性;二是作为非句单位,可以把委婉语词和成语、黑话、隐语、歇后语等进行比较,把握其在语言使用中的特征,对比其生成机制与其他语词层面的表达式在生成机制上的异同。

二、意向性与委婉语词

“意向性”一词来自经院哲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兰茨·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将其引入当代哲学,将其定义为“心理现象”的特征之一,他提出意向性的两种含义:一是意向活动的内在性;二是指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Brentano,1973:68)。胡塞尔(Husserl)进一步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他把行为的意向本质分为“质性”和“质料”两个方面,又把行为的本质性要素分为“实项内容”和“意向内容”两个方面(胡塞尔,倪梁康,1998:436)。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也对意向性做了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在他看来,意向性是心智“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约翰·塞尔2007:83),也就是心智状态的“关于性”,心智活动总是“关于”什么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人的心智就是以意向性的关指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同世界相联系。这样,心智可以指向一个对象,并针对这个对象表示某种意图,或者表示相信、希望、愿望、喜欢、憎恶、赞扬等心理状态和倾向。

意向性总体上具有三个特点:关指性、定向性、寄生性。结合语言运用来看,语义的起点也是从心智的意向性开始的,即主体只有通过心智的意向性的关指作用,才能展开围绕语言的对象活动。定向性就是意向性在语言表征时具有的选择性,主体在识解意义时,总是选择对自身有意义的事物,让它突显,成为注意力的焦点,并在表述中选择一定的方式突出焦点。如同一事件可以表达为“动乱”“骚乱”,也可以表达为“群体事件”。这三个词指向的是同一事件,但是所表示的行为状态和说话人对事件性质的看法却不一样,就是主体意向性的定向作用的结果。寄生性是把主体的意向性“寄生”与语言符号,把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或感受“寄生”与语言,即将体现意向性的各种心理状态和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相结合,就有了意向性的语言表征。

(2)构建以市场导为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当企业走绿色化生产模式时,虽有政府财政补贴,但是环保企业还会面临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受社会认可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环保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投入,加强企业科技研发及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的合作力度,改造生产条件和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体系。

“替代”是委婉语词表达的核心特征。所谓“替代”,就是直言的语词表达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为委婉语词所替代。如果我们设定直言的语词,即那个不方便直说的表达为A,委婉语词为B,那么在一定的语境下A和B是同一的,可以相互替代的,即“A 是B”。

委婉语词的语义就有表里两层,表为吉利的、含蓄的、礼貌的、包容的、美化的语义,里为实指的委婉对象,通常是不好的外部事物或者事件。因此,除了把委婉语词看作一种语义替代外,我们还会进一步追问,委婉语词的表里两层是如何结合的?为什么委婉语词并不直接指称外部事物/事件(委婉对象),但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为什么人们仍可以用委婉语词来指称该事物/事件?

Miller等[29]研究发现,PID-5的特质可以较为良好地解释自恋型人格障碍中夸大维度变异(决定系数0.54~0.61),并且能够对患者的易受挫性进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易受挫性并没有被列入DSM-4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但此特性经常在临床和试验中被提及。DSM-4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临床概念一直广受批评,PID-5能够修正DSM系统对此障碍的描述。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只从外部形式、语义替代和语用功能方面来分析,还要进一步研究语言主体为什么能用委婉语词来指称不同于其直接指称对象的外部事物。这里,我们从认知-心智视角给委婉语词一个新的定义如下:

4)B和A 具有相邻/相似关系。

一个语词B,B替代另一语词A 指称事物A’是委婉语词,当且仅当:

坚持非油品转型发展,探索非油营销新业态。在做实门店的基础上,引进蒙牛厂家与现有伊利供应商形成互补机制,增强顾客多重体验。与邮政洽谈合作,将易捷商品输送至邮政网点售卖,我们转型成为二级供应商,迈出向综合性服务商转型第一步。推进多种业务同步发展,引入旅游产品及保险产品代销。打造“油非卡润气”全能型客户经理,配套考核激励办法,深挖店外销售。同时,以引入第三方资源合作为契机,加快“店中店”打造进度,积极营造多情景、多业态的综合生态圈。

1)A’是由于某种原因不便直言的事物;

随着海上风电机组结构大型化(8.8MW或更大),对于筒型基础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尺度筒型基础用来抵抗大弯矩荷载也成为一种趋势。因此,除了如何避免不稳定土塞响应的施工技术,大尺度薄壁钢筒型基础结构吸力施工过程如何避免压力差引起的结构变形及屈曲风险,如何下沉调平实现风电机组严格的水平度要求,如何通过筒端/壁减阻装置、筒顶结构优化设计及灌浆等措施等实现筒顶盖与土体均匀接触,进而实现筒顶参与承载的力学模式等基于海上风电特点的筒型基础应用技术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落实到委婉语词的生成上,意向态度是委婉语词生成过程中主体意向定位的依据:主体在害怕、怀疑、希望、意图等心理态度的观照下;将委婉对象(实指对象)置于后于、隐于等心理估量的观照下;在委婉、谐趣、表扬、美化、亲切等心理取向的观照下,选择温和、好听、包容、委婉的语词替代刺耳、冒犯、歧视性、粗直的语词。在[A 是B]形式中,就是语言主体在这样的心理态度、心理估量、心理取向的观照下,选取B来替代A。

3)但在语言主体特定的意向性下能指称A’;

花椒精油中还含有大量的酯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乙酸芳樟酯化学性质较稳定,常温下不会变色,在皂用香精和高档香料产品的制造中经常会用到。精油中还有一些其他酯类化合物,比如乙酸松油酯,它是带有类似柠檬、薰衣草清香,气味有一些甜的物质,其香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是我国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之一。此外,花椒精油中还含有乙酸异龙脑酯、乙酸香叶酯、乙酸-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酯等酯类化合物,它们均为花椒香味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此之外,这些酯类化合物在医学上还具有镇静和止痉挛的治疗功效[7]。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之所以出现以上几种不同的方法,主要是由于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还有就是性质相同的存货因为取得的时间批次等不同而造成实际取得的成本不同,当然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还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的行业特点、产品特性等因素,做出科学论断选择。存货流转包括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两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外购存货的成本流转基本上与实物流转是相同的;而自制存货多数涉及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的结转及在产品、产成品完工程度等问题而与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存货成本需要在库存与销售之间进行分配问题。

意向性包括两个维度: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就是指主体的意识活动以什么为内容和这样的内容又怎么体现为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意向内容也就是主体意向活动所注意的内容,是一次表达的核心内容。意向内容就是说话人注意力的关注点,是意向性定位的位置所在,体现在语言表达式中,就是其自主成分,即表达的内核。委婉语词定位的外部对象往往是由于某种原因不好直说的外部事物或事件,如:生老病死、缺陷、错误、身体器官、生理功能、犯罪、战争、弱势群体称谓等,当语言主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事物或事件上,就开始了主体生成委婉语词表达的过程。

由于同一意向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态度传递,这就造成了生成话语的多种方式,这里就有涉及意向性的另一个维度:意向态度。意向态度是主体以什么态度来指向思维的内容。进入人的意向性的意向内容,就会受到意向态度的观照和处理。从语言运用来讲,意向态度是语言主体意向性定位的依据,可细分为三个次范畴:

1)体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如相信、知道、怀疑、害怕、希望、热爱、憎恨等的心理状态;

(1)委婉语词生成过程起始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个维度。主体意向性在委婉语词的发生过程中起定向作用,定向的基础是意向内容,即出于特定原因主体不便直言的事物/事件,定向的依据是主体的意向态度,如委婉的、亲切的、包容的、正面的、美化的等心理取向。

3)体现为观照某物的某种心理取向,如对对象以常态的(中性的)、形象的、委婉的、谐趣的、夸张的、亲切/冷淡的、责备/表扬的、正面的/负面的、美/丑化的等心理取向加以观察和叙述(徐盛桓、廖巧云,2013:5~6)。

首先,委婉语词使用的语义特征是两个语词(A 和B)的替代,需要替代的原因是在特定语境下需要提及由于某种原因不便直言的外部事物。“实指的情景”指在一定范围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在实指的情景中B的直接指称对象不是A’,但在特定的意向性作用下,B可以指称外部事物A’。B能指称A’是因为B和A 之间具有相邻/相似关系。

2)B在实指的情境下无法指称A’;

意向性作为人的意识活动的一项核心内容,不但是一词使用委婉语词表达的意识活动的发端,而且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对语言主体的意识活动起着“统领”作用,具体而言,包括触发作用、定向作用和选择作用。触发作用体现在委婉语词发生过程中的第一次定位,即语言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外部对象。当语言主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由于特定原因不便直说的事物或事件上,就开始了委婉语词的发生过程。这一作用好比“触发器”,在语言主体的心智中触动并引发一系列的意识活动,并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完成委婉语词的生成过程。在定位的基础上,语言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所选信息,实现用例事件的定向。例如,英语里“old people”的委婉表达有“sunset years”“white tops”“wrinklies”“seasoned citizen”“nursing home residents”等。这些表达形式各异,原义也各不相同,但都是替代“old people”的委婉语词。这是因为在意向性的定位作用下,语言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信息,即“old people”的不同特征:生命过程的最后一段、头发变白、脸上多皱纹、生活经历丰富、可能会住养老院等。语言主体把注意力集中在“old people”的不同特征上,实现用例事件的定向,从而最终生成替代“old people”的不同委婉语词。但是,人们不能随意地选择一个表达来替代直言表达实现委婉的目的,“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能提供人们理解其所指的线索”(束定芳,1989:31)。委婉语词和直言语词之间的联系建立,是意向性的选择作用使然。如上例中“old people”和“sunset”之间联系的建立,就是主体意向性的定位在“sunset”的结构特征并由此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建立“old people”和“sunset”的联系。二者的联系建立在“过程阶段”的相似性上,“old people”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sunset”是白天的最后一个阶段。

通过计算可得,电动机所需有效功率为25.8W,由电机到滚筒的传动总效率为η=η1·η2·η3。其中,η1,η2,η3分别为链传动、轴承和滚筒的传动效率。经计算可得所需电动机功率为36.5W。

三、心-物随附性与委婉语词

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来自戴维森(Donald Davison:2001)的属性二元论,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实体,即物质实体,但是却存在两种区别的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心物之间存在着因果交互。物理属性是事物自身拥有的属性,可通过观察或实验揭示出来,包括物质实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属性;心理属性指“感知对象在感知主体的心理中呈现出一种(些)什么样的属性”(徐盛桓,2011:9),也就是实体在人们的心理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属性。

外部事物或事件有其物理属性,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感知获得对事件/事物的物理属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以类层级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事件/事物的物理属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结构和位置、特征和属性、生成和来源、功能和作用。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也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主体对事件/事物的物理属性的选择也是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选择。物理属性可以作为心理感受的动因连杆,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扫地工人的属性和特征让主体产生“城市美容师”一样的心理感受,老年人谈恋爱的某些特点让主体产生“黄昏恋”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心理感受是委婉对象物理属性主导产生的,反映在主体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上。这样的心理感受是物理特征不可分割的事物的心理特征,是事物属性的一部分。这样,委婉对象就具有双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随附性”作为一个术语,由英国道德哲学家哈瑞(R.M.Hare)提炼出来引入伦理学,讨论抽象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非还原关系。当代心智哲学引入“随附性”来讨论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关系,心理事件无法脱离脑、身体和世界,心理事件不是独立于物理事件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心理特征依赖或随附(supervenient)于物理特征”(Davison,2001:176)。心-物随附性是心理对物理的既依赖又独立的关系:一方面,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具有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心理不完全服从物理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师:拆开容易,拼装难呀!同学们能把拆开的魔方装回去吗?(生纷纷响应)现在就来比一比谁拼得快,完成的同学老师给他戴上一个皇冠。

在委婉语词生成过程中,心-物随附性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受委婉对象(外部事物/事件)的物理属性的限制和制约,主体对委婉对象的心理感受是有一定范围的,即委婉对象的心理属性具有一定的范围,主体在此范围内做出什么选择是由心-物随附性来导向的。选择依赖于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但心理属性的自主性使得选择能在物理属性的制约下进行调整。委婉语词就是随附于委婉对象(事物的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的语言表征形式。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主体生成的委婉语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心理属性的自主性使得同一物理属性在主体引发的心理感受的相似性有一定的相对性。心-物之间的这种既依赖又自主的随附关系使得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对同一委婉对象会生成相似而又不同的委婉语词。

四、意向性-随附性视角下的委婉语词发生机制

在委婉语词的发生过程中,意向性是委婉语词使用的起点,包括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主体对委婉对象的感知和对感知后得到的感受,都是以意向性为指向的。委婉对象的属性包括其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两者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物理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心理属性是事物的物理属性在主体心中引发的心理感受。由于心-物之间的随附性,心理属性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主体的心理感受可以按照自主意志发挥。心智可以把人的意向性寄生到本质上没有意向性的语言之上,“其满足条件就是:心理感受对物理属性既要依赖,又要在一定程度有自主的发挥”(徐盛桓,2011:12)。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以特定的意向性的建立和行使为统制,通过注意力的反应过程,在心-物随附性的主导下进行定位和选择,对事件的感觉作出符合用例事件的意向性的认定。

意向性-随附性在委婉语词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如图1。如图1所示,在委婉语词生成过程中,语言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外部事件(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形成主体对事件的某一性状特征的感受并涌现为用例事件,主体意向性的选择是在心-物随附性的主导下进行的。依据图1,委婉语词生成的意向性-随附性分析模式具体如下:

2)体现为对对象作用的心理估量,例如认为对象显[显要,与之相对的为“次要”]于、前于、显[显现,与之相对的为“隐现”]于、先于……另一(些)物;

(2)委婉对象具有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物理属性是委婉对象本身固有的基本属性,具有可观察性和可还原性,包括其结构和位置、特征和属性、生成和来源、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心理属性是委婉对象的某一方面在主体心理呈现什么样的属性,心理属性依赖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具有可感受性、不可还原性和相对普遍性。

(1)覆土植草组能够明显减少了雨水的冲刷作用,两种模拟边坡覆土未植草组的土质流失量分别为1.4652kg和1.1385kg,覆土植草组的土质流失量分别为0.7623kg和0.5049kg,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拦截率分别高于覆土未植草组的47.97%和55.65%。

图1 意向性-随附性 委婉语词发生分析框架

(3)在意向性作用下,语言主体对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一定的物理属性引发一定的心理属性,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

(4)在主体对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心-物随附性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在[A 是B]形式中B能替代A 是因为B和A 之间的随附性。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主体生成的委婉语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由于主体的心理感受具有自主性,因而生成的B是具有差异性的集合{B1,B2,B3……Bn}。

(5)前语言形态的用例事件为语言符号所承载就表征为委婉语词,语码化过程是在语言规则包括语义规则和语法规则的作用下把意象外化为语言表达式的过程。

(6)从委婉对象到委婉语词的过程可以视为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涌现过程。(图1中用大箭头表示,涌现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心理状态和活动,包括记忆、联想、想象、格式塔转换,具体过程和作用另文再述。)

(7)委婉程度的指标——移情值: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委婉语词也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展到现当代,委婉语词新的特征体现为包容性和反歧视性,用中立语替代具有冒犯性的、歧视性的表达,实现不侵犯他人、保护弱势群体、强化平等意识的目的。说话人使用这些表达往往具有很高的移情值——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一个语词或表达的移情值越高,包容性就越强,也就越委婉。

从意向性-随附性作用(图1)可以看出在委婉语词生成过程中主体的心智活动以及委婉对象的属性在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如:“城市建设者”是替代农民工的委婉语词。首先,语言主体依据包容的、正面的、美化的意向态度,将意向内容定向。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定向在农民工物理属性的功能和作用方面,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指称对象的功能和作用方面会给主体一定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转化为符合主体意向性的用例事件,最后在语言规则作用下固化为委婉语词。委婉语词能替代原指对象,实现美化和包容的目的,是因为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选择并突显对象的物理属性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在表达中隐去了此类语境下的主体其他选择。

心理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既依赖又自主的随附关系还体现在对同一委婉对象会生成相似却又有差异性的委婉语词。除“城市建设者”外,替代农民工的委婉语词还有“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兄弟”“无产阶级”“弱势群体”等。这类委婉语词的生成体现了心-物随附性的导向作用,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定向在对象的物理属性的不同方面,如农民工的身份、社会地位、历史、功能、作用等方面,定向在不同的物理属性就会在主体心中引发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转化成不同的用例事件,生成不同的委婉语词。

总起来看,意向性-随附性分析框架是在认知-心智语言研究视角下建构的委婉语词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是遵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立场,结合心智哲学的新发展对委婉语词生成机制所做的研究。研究从委婉语词的表层特征[A 是B]的形式替代入手,深入研究替代得以实现的主体的心智运作活动和心理过程,心智是如何对输入的感觉知觉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对在大脑里形成委婉语词的心智过程做出说明。意向性-随附性分析框架揭示了人们使用委婉语词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机制,为委婉语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而丰富和深化对委婉语词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高新民.随附性—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J].外语研究,2006(6).

[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J].哲学动态,2006(1).

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4(4).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1).

[美]约翰·塞尔,著,李步楼,译.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Davison D.Mental Events[A].In D.Davidson(ed.)Essays on Action and Events(2nd edi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Brentano,F.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M].London:Routledge,1973.

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a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oic Books,2002.

Intentionality-Supervenience: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uphemism

HUANG Li-ju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

Abstract: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euphemism starts from the intentionality of language subject,which directs the focus of the subject at outer objects that cannot be mentioned straightforwardly for some particular reasons.In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euphemism,under the effect of intentionality,the subject gains the perception of the euphemized object,makes a selection among its physical properties,and forms the feeling of a certain property which is emerging as a usage event.A usage event turns into a euphemism once it is represented by linguistic symbols.The intentional selection is mad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ce.

Key Words: euphemism;intentionality;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中图分类号] H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9)04-0199-06

*收稿日期 2018-12-10

[责任编辑 秦红增][专业编辑 韦茂繁][责任校对 刘秀玲]

[作者简介] 黄丽君,女,重庆垫江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四川成都,邮编:610064。

标签:;  ;  ;  ;  

意向性-随附性:委婉语词的发生分析框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