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技术发展引发的区域经济改革的思考_区域经济学论文

网络技术发展引发区域经济学变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区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5939/j.jujsse.2016.02.005

      区域经济学是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力)在地域空间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与诸如科学技术、政策制度等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每一次重大的社会经济条件变革,都会引发区域经济理论的革新。自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后,两个世纪内许多著名学者就区域、空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区域经济学。

      克鲁格曼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同时其对空间集聚现象的偶然性、路径依赖性的论述也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变得更为广泛。[1]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分析了一个地域的综合竞争力,丰富了传统的区位选择因素。[2]国内的学者在相关问题上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安虎森和邹璇指出,当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趋势之一是继续加强区域经济学基础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新技术对空间区位和空间相互作用模式的冲击将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3]郝寿义认为,决定区位条件优劣的三个方面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区位的信息条件。[4]吴迪也认为传统的区位理论只重视了劳动成本、运费等因素,却忽视了社会经济条件,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应重新考量区域理论,重视对“新区位因素”的研究。[5]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引发的经济变革背景下,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就导致传统的区域理论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地方。[6]此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理论作用于实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区域经济学新变革的关注和研究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本文探讨网络技术发展对区域经济基础理论的具体影响机制,并阐明区域经济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提出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发展赶超理论的构想,为中国实行兼顾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关怀”提供思路;另一方面提出新常态形势下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选择和新的资源整合利用问题。

      二、网络技术发展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同之前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样,由上世纪80年代末掀起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革命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新世界。网络革命把人类活动推向了具有电子速度的虚拟世界,这是以往低速的、高耗能的世界无法比拟的。由此,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规模,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信息、数据的挖掘、释放,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优化等等,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而又脱胎换骨的宏伟变革。信息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行速度,也大大降低了移动成本、交易成本,这对厂商的行为、消费者的行为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对区域经济活动的运行自然也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成长,不断吸收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创新自己的形态,从更深层次上冲击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方式。目前,概括来说网络技术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如下一些影响。

      (一)虚拟化效应:网络技术发展极大地弱化了实体空间距离的作用

      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兰利的零售引力模型及断裂点概念等理论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由于交通运输成本的存在以及信息传递效率随距离增大而衰弱,传统的产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距离衰减规律。[7-8]但是,在网络信息经济模式下,信息传递基本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任何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地方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鸿沟大大缩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距离的约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全球成为一个更高层面的共同市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消费效用的及时有力反馈使得市场上传统的厂商(生产者)决定地位开始让位于用户(消费者),争取用户的生产方式成为厂商竞争的要点。

      (二)创新催生效应: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会引起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加剧环境污染等。而在信息网络技术催生的新经济环境下,增长的实现主要依靠信息咨询、知识、智慧和科技创新,摆脱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和服务,开拓出了一条创新创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率惊人的新路子。目前,互联网在不同国家对GDP的直接贡献范围在0.8%—6.3%①,在过去五年里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而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网络经济,比如: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创新等。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网络激发了千千万万个个体的创意活动,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一些企业依靠模式创新而崛起,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一些企业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巨型知名企业诺基亚、黑莓等,也会由于创新不足而顷刻陨落倒下。

      (三)熨平效应:网络技术削弱了经济活动的不公平性

      在以往的经济活动模式中,各种生产要素、基础条件的差异常常会导致不同市场主体(厂商、个人、地区)参与经济活动的不平等性,甚至排除一部分先天禀赋较差的地区和人们进入市场的可能性。而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即使那些偏远的、条件差的地区,会由于信息网络的延伸改变命运,打通交流的渠道,将会有厂商主动为该地区或主体提供原本缺失的要素,将其纳入到大市场中来。

      (四)先予后取效应:网络技术创新了更多的高效模式

      传统经济中,商业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一些经营模式如“免费服务”模式更是不可想象也难以长久做到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商业活动新模式层出不穷,即时的经济利益在厂商眼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下降,因此不仅出现了“免费服务”甚至还出现了“厂商补贴”等新型经营模式。比如,Google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通过出售广告或从使用者的搜索行为中提炼信息以获取利益;又如滴滴、快滴“烧钱”数十亿帮用户打车,通过培养用户习惯、搜集用户信息实现多方共赢。总而言之,提供新颖、优质、价廉、方便而又个性化的服务以及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新产品体验并从中盈利是当前商业发展所追求的模式。

      三、网络技术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技术建立的全新环境,不仅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对理论研究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对区域经济学产生影响,对其所依赖的经济学理论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经济开始萌生、蔓延并崛起。经济活动出现了几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发展依托的要素开始发生转移,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转向关键技术、品牌、信息流和销售渠道,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变得虚拟化,市场在网络渗透下呈现出崭新的特征。二是新产业形态大规模兴起,如电子贸易、网络经济等开始改变整个市场的结构特点。三是创新、无形资产的贡献度提升,互联网、信息、教育、通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巨大回报,展现出了高速向上的诱人前景。

      在与网络相联接的经济活动中,知识、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要素,以低成本不断复制并实现报酬递增,创造巨大财富,使经济增长方式更少依赖于传统资源。随着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传统经济学理论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受到冲击,展现出其在现实解释力上不同方向的变化。表1描述了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一些传统的经济学效应和理论受到的影响或发生的变化趋势。

      

      1.网络营造更趋理想的市场环境

      网络空间为理论和假设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室。网络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人和物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不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越来越理性化,就连“物”这一客体也开始被人工智能化。这对消除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造就了一个接近理想的空间。

      经济学有许多理论经过了抽象、提炼和假设,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反映。而网络技术却无形中帮助这些理论接近了实际,甚至把假设还原到了现实。比如竞争的充分性、信息的对称性在网络世界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如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纯理论的构想,其理论假设市场的参与者有关于市场的完全信息、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经济系统是个“大经济”符合“无剩余条件”。这样,根据瓦尔拉斯的构想,经济最终会达到各个市场的供求均衡。在网络环境中,瓦尔拉斯苛刻的假设条件趋于真实,可以说,均衡理论的部分条件开始突破“假设”这一藩篱,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相应地,那些因传统经济下的市场扭曲而出现的理论解释力则有所下降。比如,传统市场上跟随领头者的决策来安排自己生产的羊群效应,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跟随效应会越来越低。而那些因拥有先发优势和特有技术而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在网络环境下也无法再高枕无忧,因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被网络的公开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瓦解击破。

      2.网络重塑经济学理论新秩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都是基于低速的、实体的经济现象而提出的各种理论。而网络技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虚拟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现象应运而生,这就要求以新的理论来认识、解释、指导社会实践。这里并不是说全面废弃传统理论,而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一是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机遇,二是对原有理论提出了挑战,需要加以梳理、修正、完善。总之,需要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秩序。

      比如原有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就由不显眼的后台走向了光鲜的前台。那些一夜暴富的“无名小卒”,一夜猝死的“明星”就是虚拟网络世界中经过信息的传递、聚散(累积)等产生出的放大效应。此外,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迅速扩展成全球金融体系动荡,而这与互联网信息传递效率的“助澜”密不可分。[9]

      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的新平台。由于这个世界里海量的、光速运行的信息和资源,所产生的经济现象自然超出了传统世界。如在网络世界里,公司价值并非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以创意为大;行业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挤出效应、手表效应②更是成为常见的、大量频繁发生的现象。由此,新的理念、新的运行机制也就应运而生。

      3.部分经典理论在网络空间领域失真、变形、失效

      由于信息、技能、知识的重要性上升,加上网络对市场的无限放大,部分经典理论失去了原有的假设条件,导致其失真、变形,甚至失效。价值链的延长、增值活动旺盛,一夜“引爆”、“流行”将层出不穷,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比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以简单劳动为基准衡量价值量,然而,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商品形式虚拟化,劳动高度复杂化,把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统一化为简单劳动来衡量其创造价值大小已经不能反映现实的情况了。又如,规模经济理论一直是大工业时代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在信息网络经济下,由于小批量、差异产品(个性化)、时效经济等得以实现,“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缩小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弱化了。再如,边际收益递减理论也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在信息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具有循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特点,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这种现象同时又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得到强化。此外,经济周期理论、产权理论等在网络经济下也更加多元化。网络经济迫使这些传统理论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二)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运行模式上的,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渗透,区域经济所依赖的要素都受到了“虚拟化”的致命性冲击,诸如:距离、运输成本、传统资源、现有经济实力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迅速减弱,信息网络使得“地理区域”这一概念变得微妙而模糊,传统的区域经济原理在新的背景下亟待新生。表2展示了一些区域经济学理论在信息网络技术背景下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发生原因,新的网络技术革命触及了区域经济理论的根本。

      

      1.市场领域由实体经济扩展到了虚拟经济世界

      网络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新的市场和新的运营机制,也就是存在“市场放大效应”。过去仅存于理论中的“大市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经济活动趋于网络化、全球化。网络经济使得即使在相隔遥远的地球两极的厂商与消费者也能够进行即时交易。可以说,网络技术把世界联接为一个整体,国界、地界、行业界等壁垒渐渐被网络冲破,不仅把同一产业的上下游紧密连接起来,而且把不同行业的服务和产品融入一个市场,特别是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起来。对于任一区域,它所面对的将不再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限市场,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全球市场。

      2.市场环境进入更高层次的公平竞争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传统的市场在发挥其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上有天然的缺陷。网络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传统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性的境况。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信息量相对充分的一方往往在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谁能充分获取信息资源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网络的兴起,改变了厂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处理信息以及决策的手段。网络平台的建立和渗透,使得信息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下供用户分享,信息突破了传统的垄断,再加上信息反馈机制、交易双方沟通机制、大众监管评价机制等制度建设,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了大大改善。这一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因信息闭塞而错失发展机遇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信息传递由“单点源扩散”变为“多点源网状覆盖”,厂商也就真正从“找市长、找政府、跑部前进”转到“找市场、找信息、靠知识发展”,不再需要围绕个别信息中心而打转。

      与此同时,甄别信息也就成为了各类市场主体的要务。海量信息的获取低成本性在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拥堵、选取判断耗时等现象。这就要求在网络新经济条件下的各类主体培养从爆炸式的信息流中选出正确有效信息的能力。

      3.经济增长极成长不再受制于地域差异

      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不再高度依赖地理区位和空间上相邻的地区情况,传统的以地域差异、空间距离为基础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受到冲击,新极点的形成正在更为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空间溢出效应”不再有效。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技术溢出的区域化过程有着充分的空间表现。杰斐把空间维度引入到区域层面的知识溢出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的空间衰减规律。[10]凯勒发现在平均水平上,距离一个“技术创新极”在地理上每远10%,生产率会低0.5%,但距离的影响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11]实际上正如凯勒发现,外溢效应的空间地理衰减性正在减弱,这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正在为整个社会经济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服务,网络的发展冲破了地域的阻隔。整个网络的不同节点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射极点,知识技术在外溢过程中经历不同极点的消化、吸收、再发散的过程反而会出现质量、效益递增的现象,最终被各个区域地方化。

      “集聚效应”也受到挑战。在网络条件下,信息被平等公正的分享,平等竞争、机会均等成为了可能。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对外围经济活动的向心力,是导致增长极、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然而正如上述空间外溢的地理衰减性正在减弱甚至消失一样,集聚收益或者说分散成本将变得越来越小,产业布局可以避开经济流量过大的中心地区,而寻求交通、环境等都更加宜居的区域。

      4.彻底颠覆传统的发展路径

      网络改变了生产要素、信息、物质流动的路径与渠道,开拓了交互性、及时性的新经济平台,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传统经济发展路径适用性减弱。传统的经济起飞理论强调历史积淀、累积优势等,而网络经济改变了这一模式,开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后来居上”成为可能。网络摆脱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增长路径依赖,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凭借已有优势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而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这种累积循环路径:一方面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知识、创新资源宝库,网络把获取初始优势的起跑线拉平了,且不排斥任何市场主体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网络一个更为强大的功能是爆炸式增长,这一点远比累积循环效应强大。只要某一网络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级数递增效果,使得落后地区有了追赶发达地区的机会。

      互动参与式发展将更加有效。这方面可从“自证预期效应”的实现来看。经济学上的自证预期指行为人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制定当前的决策,当理性预期成为群体行为,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一致的、理性的预期并根据预期行动时,预期就会在未来成为现实。网络以沟通交流平台的形式传递信息,很容易使一些有影响力的观点成为共识,加上它使得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相较于传统环境,网络条件下预期更容易、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自我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该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区域政策导向预期的自证,国家的经济开发政策往往能导致人们预期相应区域的经济繁荣,从而加大向政策区域的投资,提高这些区域周边的房价、地价,最终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迅速聚集,这一地区的繁荣也就得到了实现。

      5.地方特色发展成为时尚

      网络为个性化、多样化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这也就为地方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国际贸易中著名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m,即H-O-S理论)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现实解释力进一步减弱。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不仅使得两国商品价格均等,同时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也会均等化。但在新的网络经济背景下,生产越来越注重满足个性化差异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增大,两个区域所生产的同类产品往往是不同质的。同时,由于多样化需求的存在使得这种不同质必然表现为不等价。此外,信息网络经济中,知识、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其可塑性、创造方向非标准化等特点,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设施环境下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效率,即便两个区域的产品可以自由贸易,但由于技术门槛的存在,产品存在不完全替代性,要素价格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恰恰就是各个地方的特色。

      而“区位粘性”原理从企业对原生地的根植性、依赖性出发,同样也反映了地方特色的发展趋势。区位粘性是指企业原生地对企业的黏着力,也就是企业与所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企业难以迁移的现象。[12]粘性的存在往往是由于“路径依赖性”和“地域根植性”,前者是指企业改变经营路径所面临的成本较大,因而产生对过去路径的依赖;后者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而区位粘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即“路径依赖成本”,表现在对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限制和企业不能寻求更有利的市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大大缩小了这类成本,运用网络既可以提供海量的同业数据信息以供企业学习并进行模式创新,又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区域经济原理、经济运行方式在现代信息网络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新的变化必然导致区位因子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13],表3展现了区位因子重要性变化的趋势。

      

      四、网络技术下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导向的跨越式增长机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基于资源、技术等增长瓶颈长期存在的必然特征。落后区域为缩小同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不能仅凭单一地接收发达地区转移的夕阳产业进行发展,因为这些产业往往市场前景差且通常为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相反,落后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进处于经济发展浪尖的高增长率的新兴产业,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的一个重大动因是为了改善中心区过度开发利用,人口过饱和而导致的生态、人口、交通压力,建设更宜居的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把这种压力、污染转移到欠发达区域。然而,换个角度,欠发达区域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良好的生态、交通、空气、水质量等)主动选择承接发达地区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但是这种理论上的构想通常会受到欠发达地区缺乏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研发设备等因素的阻碍,以及人口集中区强大的市场引力的束缚而难以实现。虚拟网络经济模式为这种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类相关产业的核心要素准确来说通常是知识、信息,其载体是人,同时其产品(以虚拟服务为主)的营销、供给几乎不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落后区域通过提供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便捷的交通通达性甚至入住优惠等以吸引高新产业领域人才的流入;再加上以地方性行政手段向这类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优惠(如租金减免等),在中心城区内生的“排挤力”的作用下最终引入高增长率的网络经济模式的相关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往往会具有“先动优势”,从而能够实现长期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现阶段技术下,空间距离仍有着不可磨灭性,实际中这种发展模式尚只能在发达中心周边地区实行,在地理上远离大区域增长极的地区仍不易克服传统的距离、资源等发展障碍。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距离成本的缩减和“都市病”成本的上升达到一定的比例时,跨越式增长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内适用。

      (二)突破传统要素限制的产业区位选择新机制

      传统区位理论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模型的核心变量是运输成本(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运输区位论等)、市场需求(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及其后的市场学派的理论)等,新经济地理学把空间集聚的规模收益等因素加入到区位选择研究中,从地理距离上升到空间布局层次。

      在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下,效率和创新成为决定企业存在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信息技术对于经济运行造成了“时空压缩”,强化了时间的地位。驱动利润高低的因素从“空间运输成本”变为“时间成本”,通常表现为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以及产品的快速配送;同时网络空间正在侵蚀现实空间,造成地域无差别的现象。[14]另一方面,网络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认知,使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更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顺应潮流的知识、技术、设计创新,昭示着新的“区位”选择趋向。诺基亚与黑莓衰落的事实已向世界展示了全球市场里的新“游戏规则”。可以说,在新的区位选择论中,我们的核心变量应当是区位的经济运行效率和有效创新能力。效率主要受区域信息网络设施、产业基础、制度规章等的影响;而创新则是能够顺应市场潮流,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的创新,这项能力的大小由区域内集中的人才素质所决定,包括人员的市场洞察力、思维灵活度、研发能力等。当然,这些新的因素既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空间范围的束缚,同时又表现出与之高度的相关性。可以说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引领新的方向。

      (三)网络世界中虚实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

      传统的实体经济需要市场提供大量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本、劳动力等。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同样提供着大量的资源,如信息、知识等,以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网络中的这些资源不同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网络世界提供的资源由于其不可估量的多元创新、自我复制、激发裂变的特点是无限的。因而在开发这些资源的时候,考虑的重点不再是其有限性,而是如何不断地进行创意开发。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信息、知识资源及其高速传输通道等优势的开发利用,以及虚实资源的联合开发,是未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家的用武之地,可以构建最新的原理,阐释实现爆炸式增长效率的机理。

      在网络世界里,创新创意、信息甄别、知识匹配和通道选择等问题和内容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环节,共同演绎着新时代的经济模式和惊人贡献。当前市场上的细分的精准服务、大数据战略都是针对网络资源开发的举措,也需要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对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由于信息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共享性、公平性、便捷性等特征,以其无法估量的强大的虚拟化效应、创新催生效应、熨平效应和先予后取效应得以在区域经济活动中显现。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发展动力和产业形态多方面的变革,距离、运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传统的制约因素得到了缓解,知识、创新等新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的变化自然要求相应的经济学理论随之改变,其中又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甚。作为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力)在地域空间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下,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所关注的要素都受到了“虚拟化”的致命性冲击,具体而言表现在市场领域的扩大、市场公平性的提升、经济增长极地域限制的减弱、互动参与式发展新模式的崛起以及地方特色发展成为时尚五个方面。在这些冲击下,一些理论变形甚至失效,如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另一些理论的重要性则逐渐显现,如自证预期效应。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地推断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未来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有三大方向,分别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导向的跨越式增长机制,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突破传统要素限制的产业区位选择理论,优化新环境下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及网络世界中虚实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①麦肯锡:《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线》,2011年5月。

      ②手表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无法确定更准确的时间,反而浪费判断时间,还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在信息网络下每个人经常要面对海量信息,当这些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往往使得决策更加困难,而这种不一致又是经常出现的。

标签:;  ;  ;  ;  ;  ;  ;  ;  ;  ;  ;  ;  

对网络技术发展引发的区域经济改革的思考_区域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