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第一届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006年4月14-16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64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杂志社的130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西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委党校协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冷溶给论坛发来贺信。程恩富、顾海良、黄蓉生、王威孚、王观松等主办和协办单位的领导,以及沙健孙、靳辉明、陶德麟、梅荣政等专家应邀参加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从以下各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达成了许多共识。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创新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与会学者普遍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总结二十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而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开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浓郁的问题意识,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志明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问题针对性,它主要是针对破解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难题的,承载着深厚的问题意识基础,其着眼点在于深刻回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于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汉大学袁银传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检讨和矫正,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清华大学朱安东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观(包括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纳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提出来的。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袁银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回归,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预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滥觞;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借鉴。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彭才栋认为,建国头30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贡献与失误,特别是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都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有不少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朱安东认为,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做出了社会主义的回答,因而它是与包括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在内的资本主义发展观相对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上海社会科学院曹泳鑫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逐步消除社会现实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对立关系,在内部构建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之路,外部寻求和平、合作、发展的有利环境,走出利益冲突、强权政治和霸权扩张的国际关系史怪圈,倡导创建人类的和谐世界,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崭新成果。龚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础上,并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科学认识的产物,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新疆喀什地区档案局郑明明也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最新版,是21世纪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求是》杂志社杨煌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最为深刻的依据,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应该是在效率与公平上都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
除了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外,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新的发展哲学。杨生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回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导当前我国人的发展的科学的人学理论。浙江树人大学时长江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无论是发展目标、发展道路,还是发展方式都意味着一种基本定型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的形成。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袁辉初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合肥学院蔡传斌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重要标志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飞跃;在于它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和智慧;在于它总结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科学发展观内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杨生平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哲学内涵:其一,它是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这一科学标准与人的发展这一价值标准的有机结合。其二,它是注重过程与目标统一的、渐进性的人的发展理论,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并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其三,它是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其四,它是强调经济、政治与文化以及人的能力综合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认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人是目的”,这一点将其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是现实的人”,这一点又将其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区别开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人民,它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央民族大学廖乐焕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代表中国劳动者利益的经济学研究者对中国劳动者经济意识的理论概括。
关于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南京大学姜迎春提出要遵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要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上海财经大学朱奎认为科学发展观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也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二是生产关系,完善生产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教育部社科中心郝清杰提出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返本与开新关系,“返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是社会历史的“副本”;要能够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走出来,领悟其无产阶级立场,科学的批判精神,辩证的研究方法,革命的实践宗旨,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实践解决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开新”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性;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所李强认为,为了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要继承和借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道路上的正确决策和经验教训。刘志明认为,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承载着深厚的问题意识基础,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否定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时又结合了新的实际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龚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开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通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武汉大学曹亚雄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突出了发展的主体性,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即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其二,增加了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把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从量扩展到质量的统一;其三,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作为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赋予发展以更大的时空维度和动感;其四,系统阐述了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切入点,把发展理论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使得发展观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北京师范大学蔡普民认为,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定位于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是对工业社会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反映。这一概念片面夸大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单向改造作用,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为我们反思和完善生产力概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科学发展观重塑的新的生产力概念以人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在现时代的自我完善的正确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体现。一些与会学者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北京大学余斌、黄凌云从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角度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最新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继承、正确坚持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集大成者,它恢复了邓小平理论中“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本来面目,实现了中国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重大转变,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答案。彭才栋等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的得失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得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相反、互补的,基于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和新的实际,科学发展观探讨和回答了许多毛泽东时代没有遇到过的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德中认为,由于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具体任务发生了变化,科学发展观得以在一定意义上和一些方面超越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科学二字,要求“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超越了邓小平的“摸论”和“猫论”;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超越了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统一思想方面,科学发展观具有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意义。西南大学白显良、卢波认为,科学发展观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坚持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一,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以关于发展的崭新理论形态指导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二,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本质,立足植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其三,它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论核心,用科学发展破解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时代难题,开启了党建理论发展的崭新篇章。承德医学院孙凤君认为科学发展观在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凸显了唯物史观中人的重要性,为构筑和谐社会提供了行动的指南。郑明明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三面红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世纪与中国世纪的成功对接。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由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性、实践途径与形式的多样性,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王传利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指南,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曾被帝国主义盘剥了上百年、资源相对困乏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不但要实现人民富裕,还要实现国家强大,历史要求中国人民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我们走西方扩张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此外,西方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可以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比较从容地消化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我国的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罕见的历史性课题,而历史恰恰没有给我们留下充裕的时间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因此,没有一套超越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模式,断然难以完成历史重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逻辑。
武汉大学孙来斌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武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将经济赶超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但是,经济赶超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经济发展路径,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如何确立当代中国的经济赶超方式,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契合了当代中国经济赶超发展的理论要求。当代中国发展所要实施的赶超战略,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的赶超战略。这种科学的赶超战略,既是对传统赶超战略的扬弃,也是对经济赶超中的所谓悖论的破解。它要求我们,在实施经济赶超的过程中,不能将经济赶超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要处理好GDP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不能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对立起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不能将均衡发展战略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立起来,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优先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能将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立起来,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对立起来,要在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们经济赶超的积极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指导当代中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赶超和社会全面进步。
李强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对当前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提出在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史研究时,要注意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点和制度属性、科学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以及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郑明明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表现在国内,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展的超越;表现在国际上,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依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
一些学者集中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李楠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武汉大学张乾来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际关系和谐的行动纲领,是新时期新阶段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武汉大学余永跃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制度创新的意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理论意义是有利于构建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制度创新的理论体系;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有益的制度建设。华中师范大学梅哲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以社会公平为核心内容的利益均衡机制,在协调和平衡过程中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动态和谐。武汉大学佘双好认为,科学发展观对每一个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个体作为主体的价值,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彰显了个体的价值,强调了个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的发展观,为个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乃至个体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总体指导性原则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观,为个体合理兼顾各方面素质,防止走向片面和畸形发展提出了指导;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个体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自己人生生涯,实现人生发展最优化,提供了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武汉大学张燕也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南大学石雪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有实践价值。
关于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高岸起认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原则,首先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傅泽风认为,科学发展观要切实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具备必要的最优的实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形式,应当是一种最优的生产力发展形式,是要通过最优的实现形式,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郑明明提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有两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一是国内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政策的实施,必然在客观上影响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二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又在客观上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相切合,尤其是与拉美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形成战略上的协同,其结果必然会进一步挤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使其国内矛盾激化。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些矛盾,直接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干任何事,都要做到向最好处努力,同时又要做最坏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余斌、黄凌云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为中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教育部社科中心王炳权认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更深入地理解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落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实处。武汉大学韩玲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教育,关键在教育领导干部,基础在教育广大群众,希望在教育大学生。
一些学者还就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与路径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消除各种错误观点、取得一致的正确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复旦大学吴新文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破除肤浅的自由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和天真的世界主义所炮制的幻象;需要在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寻求发展的价值依托和伦理原则。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于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热点话题。
武汉大学倪愫襄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其核心思想就是用和谐发展观指导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科学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完备的法制保障。
天津师范大学董新春认为,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的提出本身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集中体现,又是新时期我党的理论指南和评价标准,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高低、执政地位是否巩固、是否具有政权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当前,亟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和更新执政理念为侧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此,要正确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关系;以提高公民的主体性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倡导和谐哲学,关注社会多维度发展,实现人与世界的和平共处。
南京政治学院卢继元认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我们树立科学政权观、科学政绩观、科学服务观、科学人才观、科学学习观的执政理念,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实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王炳权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题中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出发考察当前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将指导思想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决定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决定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强调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辩证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应表现为善于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科学成分,按照普遍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正确定位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武汉大学金伟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武汉大学彭绪琴提出用科学发展观塑造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现阶段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为塑造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四川大学李杰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南京政治学院李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下清醒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总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执政能力为重点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勇于创新,推动党的自身建设与时俱进。
四、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去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本次论坛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辩证逻辑。她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发展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则体现了发展的价值标准。只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因而二者的关系,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合肥学院蔡传斌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柱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朱奎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首先,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抓好这一统领,科学发展才使和谐社会有坚实的基础;其次,作为科学发展观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因此,可以这么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最有效的结合点;最后,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央党校贾建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中的指导思想。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一些学者也进行了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陈志刚从以下方面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一次彻底超越和替代;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意味着提出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或者“中国特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困扰西方学者的理性化导致非理性问题以及困扰中国学者的“中西体用”问题的新解答或彻底解决。此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对全球发展趋势的一种考虑,也是我们要推行的一种全球战略。合肥工业大学唐莉认为,第一次把社会公正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丰富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性。湖北大学杨业华提出要澄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误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践行这一思想,必须批判各种小生产者意识,不能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没有矛盾、绝对公平、超常稳定、消除竞争的社会。
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虽然为期只有两天,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认为收获颇丰。他们认为,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责无旁贷的,相信马克思主义会永葆青春的活力,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之树是长青的。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作为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联系和交流的纽带,将一届届地办下去,因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万古长青的事业要靠青年一代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他们相约明年再见!
(执笔:龚云 孙来斌)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武汉大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