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价值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东剧变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期间,在国外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 经历了一个由受挫走向复苏的过程。下面,我们主要选择那些着重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派别和代表人物作一点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英、美仍很活跃。刚兴起时,它特别 重视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研究。到80年代,这种偏好发生了转移,即“由狭隘的马克 思主义的论题转向更一般的社会科学哲学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 没有受到苏东剧变的太大影响,仍然重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重要性,并对“重建”马 克思主义在学理上作了探讨。他们认为,马克思所开创的理论设计是具有连续性的,现 在需要的是对它进行“重建”和“革新”。
“分析马克思主义”不回避当前在西方盛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他们承认 ,苏东剧变的确给西方左翼激进的社会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大危害。在队伍方面,许多 从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人已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有些人虽然还坚持左翼立场 ,却不再认同马克思主义,而是为形形色色的“后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在理论认同上 ,那些继续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激进主义者,从前有着可以达成理论共识的共同核心,如 劳动价值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观念,今天在他们中不再有“任何牢 固的共识”。
针对这种“危机”,“分析马克思主义”继续坚持该学派自70年代以来的一贯主张, 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两条策略:第一,要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紧 缩和重建。他们认为不应该用一套包罗万象的含糊的纲领性图式来逃避精确阐述的观点 ,而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假设前提和论证逻辑进行严密分析。通过对这些概念 和命题进行详细的阐述、评估、订正,如果确有被证明是站不住脚和不可证实的,就应 该抛弃。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相反,“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设计通过这种分析、紧缩和重建的过程,可以得到推进。”[1]第二,对西方主 流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规科学和哲学规范,要保持开放态度,并以之作为新的理论资源 。他们认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科学来看 待,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反实证论和整体主义的,而资 产阶级社会理论是非辩证、非历史、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 怀疑的,是一种蒙昧主义。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现在是既无法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那些早期的形式,也不可能退 回到它的早期理想。由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上分裂了,今后它们作为独立的成分还会分别 繁荣起来,但马克思主义不再具有整体性。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只能重建“某种” 马克思主义,只不过它不再表现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政治设计,不再具有强烈的政 治意识形态色彩,而只是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一定问题和概念的谱系”。由此可知,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许多主张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将马克思主义经院化了,而且它的 那种极力要脱离政治的观点被批评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看来也是毫不奇怪的。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激进化”
这里谈的代表人物是德里达。这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1993年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 》一书,在当时左翼思潮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曾经给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带来新气象 。同时也反映出“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新见解。
德里达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当代价值。这点也是他赢得世界上仍然信仰马克思 主义的人士尊敬的地方。但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他不同意有些流派过分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做法,相反,却强调它所包含的目的论和弥赛亚式的末世说 的成分,并由此提出,现在需要的是使马克思主义激进化的主张。因此,他批评法国的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法国的而且是阿尔都塞周 围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最为警觉的和最为现代的再阐释,认为他们应 当做的就是尽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任何一种目的论或任何一种弥赛亚式的末世说中分离出 来。”[2]“但我所关心的恰恰是要把后者从前者中区分出来。”即要把目的论或弥赛 亚式的末世说从马克思主义中区分出来。
这里实际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理解问题。德里达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有多种 多样,而在如今新的国际形势下,他所力图申述和极力提倡的只是“某种马克思主义精 神”。这种马克思主义精神,按照德里达本人的理解,就是“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 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3]德里达强调,这种 马克思主义精神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明确提出要将它与这样一些 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区别开来,因为“那些精神把自己固定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躯干 上,固定在它假定的系统的、形而上学的和本体论的总体性中(尤其是固定在它的‘辩 证方法’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中),固定在它的有关劳动、生产方式、社会阶级 等 基本概念中,并因此因定在它的国家机器(谋划的或实际的:工人运动国际、无产阶 级 专政、一党制、国家以及最终的极权主义的残酷性)的整个历史中。”[4]由此可以看 出 ,德里达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完全是持否定态度的。
与此同时,德里达还认为,他所倡导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不同于一般的解 构哲学,原因在于,它并不只是一种理论文本的破译,反之,它要干预社会、要面向未 来。所以,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他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 解构并不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文集的一种理论思辨的层面,而是要指向把这些文集和世 界的工人运动的机构和策略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一切东西。并且这种解构归根结底并不是 一个方法的或理论的过程。在它的可能性中,就像在总是已经构成它的不可能性的经验 中一样,解构对于那事变,最简单地说,也就是对于那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来临,从来都 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5]因此,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所要做的,并不是要 像“分析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那样,仅仅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进行重建,而是 力图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批判现实,并针对福山之流提出的“历史的 终结”的谬论,为未来提供弥赛亚的精神动力。
亚当·沙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看法
在前东欧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中,沙夫是主张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 之一。苏东剧变后,他曾经发表《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一文,明确提出没有马克 思主义哲学不行。为什么在哲学上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呢?他认为有两点理由:第一,人 在世界中主要是一个行动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必须通过自 己的活动作出选择。这样,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就在于,它是 直接关注并介入生活和行动的,而不仅仅停留在经院式的空谈上。第二,之所以仍然需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自治人道主义具 有实用功能,也就是说,它们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不乏实践-政治的意义。
因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在仍有时代价值的东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是关于个人、自治人道主义和异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关于自治人道主义 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不仅具有现实由于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 部分。”[6]这方面的内容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如此大的理论价值呢,主要是基于下述三 点:一是个人对于恰当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基本原理;二是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产物,这 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的观点仍有生命力;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是社会现实的创造者的观点既为自治的人道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基础,也使马克思主义 的人道主义与一切他治的人道主义、尤其是与那些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人道主义区分开 来。[7]
此外,沙夫还认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当中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尤其是在政治方面。”[8]另外,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所包含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的观点,至今仍有价值。这也有三条理由:一是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科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它对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基佐等)的理论的发 展。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包括布罗代 尔也承认并使用的方法论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它,已经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三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具有的更大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比其他流派更能促进我们 解决与当今时代的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伊·沃勒斯坦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有四个观点仍有价值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沃勒斯坦是所谓世界体系理论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他 发表过《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文。文章虽没有专门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但提到对分析现代世界体系来说,马克思思想中有四个基本观念是仍然有用和必不可 少的。
他所指的四个基本观念是:阶级斗争、两极分化、意识形态和异化。按照通常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除两极分化之外,其他三个观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马 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论,为何单单这三个观念较有价值呢?沃勒斯坦认为,在社会科学 研究中,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念之所以有效,原因之一是,所有的人都寻求改善自己的 物质生活状况,并因此反对那些剥削他们或乘机利用他们的困难的人;之二是,客观上 处境相同的人,就倾向于采取类似方式的行动,这样,就必然为谈论阶级和集团提供了 依据。当然,还应指出,除阶级斗争之外,沃勒斯坦特别提到,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 主义还必须重视民族、种族、宗教和性别等方面的斗争。说到意识形态和异化的理论价 值,他认为,就前者而论,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即他承认思想是客观世 界的产物。但是,马克思也不是不知道,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在“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 的气氛”中形成的。当前,在我们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全部知识遗传进行 批判整理时,认真思考我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基础,显得尤为必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 态理论在这方面可以作出重要贡献。至于异化,他认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思想中不 可缺少的”。[9]
巴里巴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梳理
巴里巴尔曾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并于1965年参与过《阅读<资本论>》的写作,因此在2 0世纪60-70年代,他一般被认作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以后, 在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衰落,以拉比卡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崛起 ,巴里巴尔因与它的合作关系,又被列为该派的代表人物。
巴里巴尔的《马克思的哲学》一书出版于1993年,正值苏东剧变后不久,因此给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带来很大的鼓舞。为此,塞夫和拉比卡等法国著名学者都曾纷纷发表 评论,肯定它对复兴马克思哲学思想具有的意义。但从该书的思想主旨来看,他的许多 观点并不新鲜。例如,他所谓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以及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 种“反哲学”的主张,在1960年的阿尔都塞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类似论述。对研究者来 说,该书较有参考价值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他本人不赞同这一提法)所 作的历史梳理,因为不论对错与否,该书提出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人们去重新研究和思 考。例如,就“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巴里巴尔承认它受到了恩格斯的影响,但是恩格 斯未使用过这个词,用的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也没有用过它,只用过“辩证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术语是狄慈根于1887年创造的。1908年,列宁的《唯物主 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接受了恩格斯的某些思想成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官 方哲学体系的形成是在1931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哲学界曾存 在以德波林为首的“辩证派”和以布哈林为首的“机械派”的论争。1931年,这两派都 被斯大林压制下去,才正式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法定地位。1938年,斯大林的《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联共党史》第四章第二节正式问世,这一体系才开始 在全世界得到传播。
H·赫尔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
H·赫尔茨是德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苏东剧变后,他出版了《社会主义的低迷和 未来》一书,该书第三章专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H·赫尔茨坚持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恒定不变的基本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 过时,但同时又认为,必须“有足够的变量”,才能使之不致被历史所淘汰。
H·赫尔茨认为,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有别 于“以往的哲学”,在于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并且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 准。因此,力图以理论说明世界,并指导人民的行动,同时也让实践检验自身,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此外,H·赫尔茨还认为,在理论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其他的哲学”有显著 的不同。这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的不仅是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且涉及到正确的 思维(如逻辑)、原理和知识经验(如认识论)以及正确的标准(如伦理学)。一句话,“它 渴望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在发展中描述自然和社会,并从科学的远见中得出概念。” [10]因此,与现存的“其他的哲学”相比,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来作哲学的把握, 是它的最大的理论优势。而这正好代表了历史上的伟大哲学体系的传统。
H·赫尔茨承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有五个因素特别重要。它们是:(1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进程的理性的解释模式;(2)马克思主义作为 一种普遍的自然辩证法,或曰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建 设性原理;(3)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设计出一个人道的社会秩序的全貌;(4) 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提出了当时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不仅从这 些问题上得出一些概念,而且陈述了其存在的历史根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代表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全部特征;(5)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行动的指南 ,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H·赫尔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既然是科学,就应该经受经验,并 修正和改正自身的错误内容。因此,它本身也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批评,以表明 理论和理论解释之间的不一致性;通过自我批评,使它改正落后于科学进步的知识,同 时修正、扩充和更新它的概念。总之,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 须使它“有足够的变量”。在这方面,H·赫尔茨零零碎碎提到了不少,但他特别提到 ,列宁和葛兰西关于领导权的经典理论观点以往长期被忽略了。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德里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