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势在必行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保障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且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拟对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推动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
一、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滞后的原因
社会保障学作为系统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所重视,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体系极不成熟,特别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较为突出,其根源主要是:
1、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基础较差。 一是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主要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的;二是研究社会保障的人较少,难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难以提高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水平,在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有些院校开设了社会保障课程,但都是作为社会工作管理专业、劳动人事管理专业及财政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没有能系统学习有关社会保障的课程;三是国内尽管有少量的社会保障的教材和著作问世,但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有些内容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注释和说明。
2、社会保障学自身涉及的领域较复杂。 社会保障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的一门理论学科,它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涉及到经济学,又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情况、新变化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给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许多困难。
3、社会保障学的讲授难度较大。不可否认, 由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还未能完善、科学,理论体系变化频繁,加上社会保障学涉及到的内容较复杂,因而其讲授的难度远甚于一般应用经济学科,使讲授这门学科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大大高于其它应用经济学科;同时一些高等院校教师由于自身对社会保障整个领域缺乏系统全面研究,考虑到讲课的效果,也不轻易讲授这门课,甚至一些原先讲授这门学科的教师转向其它应用经济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导致社会保障学教学研究的人才奇缺,使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滞后,影响了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
二、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学,其关键必须解决该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整个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的灵魂。
1、关于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不同是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建立学科体系的基础,因为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内容的涵盖范围总是围绕研究对象来设计和确定的。现有的教材著作均未对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作出界定,有的教材及著作虽然名称为《社会保障学》,但为了慎重起见未能涉及研究对象问题。那么,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的学者撰文认为,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制约这些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规律,其基本理论依据是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而其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而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又是通过各种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来实施的,社会保障实施过程的实质是收入再分配过程,因而,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该观点有以下两个问题难以解释,一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两范畴的内容较广,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等,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社会保障学究竟研究什么关系?二是如果把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都作为其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具有双重属性,那么社会保障学科属性如何确定?鉴于此,笔者认为,虽然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稳定与和谐,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协调好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其核心是分配问题,因而社会保障学应在社会稳定与和谐这一既定的目标下研究如何分配问题,即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实施社会保障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及其规律。当然,这种分配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由于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障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及其规律,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因而社会保障学科属性应属于经济学。
2、关于社会保障学的体系和内容。 关于社会保障学的体系和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学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即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其具体内容主要有:(1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主要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产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2)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和实务, 主要阐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支付、储备基金投资等基金运行的理论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不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3)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和实务, 主要阐述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和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等。
第二种观点主要认为,社会保障学体系应由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构成,其中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内容及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内容与第一种体系基本一致,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阐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概念、原则、意义、特征、享受的对象以及基金的筹集和待遇给付等基本原理。
上述这两种社会保障学体系各有其特点,第一种体系侧重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的阐述,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给付及储备基金的投资等基金运行理论贯穿于社会保障学体系之中,并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各具有特色的基金运行进行分析,但该体系没有能系统、完整地介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主要内容,学生对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体系内容都未能了解,更说不上对保障基金运行理论的掌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第二种体系侧重于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的基本理论的阐述,对社会保障构成体系内容的阐述较系统,便于掌握社会保障构成体系主要内容,但该体系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介绍的力度不够,未能将社会保障过程中如何筹集、给付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障基金投资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因而,笔者认为,应将这两种体系混合搭配,集中两种体系的优点,抛弃其缺点,使社会保障学科既能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构成体系的内容,又能侧重研究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将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贯穿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构成体系理论之中,使社会保障学科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科学。
3、关于社会保障学与其他配套经济学科的关系。 主要是指社会保险学与财政学、商业保险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关系,一般讲,财政学、商业保险学和货币银行学课应比社会保障学先开,可以说财政学、商业保险学和货币银行学是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社会保障分配和财政分配都是属于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范畴,而且社会保障分配是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承担着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风险,且许多社会保障完全由财政支付;社会保障学将商业保险学的一些术语和计算、预测方法加以融会贯通并运用于自己学科建设上,因而开设商业保险学为开设社会保障学提供基础知识准备;社会保障学中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理论特别是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管理、投资理论都需要以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因而货币银行学是社会保障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三、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保障学科由于建设的时间较晚,基础较差等原因,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还未解决学科建设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使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期应采取一些对策来推动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一是博采众长,借鉴他山之石,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学科建设之中,特别注意吸收已有100 多年社会保障历史的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学科理论;二是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的实践,在实践中了解问题、认识问题,最终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对一些社会保障的情况若明若暗,自然也就无法谈什么理论研究,更无法谈建立学科问题;三是寓研示教,积极开展社会保障的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提高社会保障理论水平,为建立社会保障学科打下基础;四是开办社会保障理论培训班,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社会保障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社会保障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推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以达到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学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