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_变革管理论文

论现代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_变革管理论文

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8-0040-07

      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是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现代化”是动态演进,“现代化学校”则是特定目标达成。从学校现代化的标准与指标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更多的是一个目标或结果,但是,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改进、不断进步、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1]学校现代化指向学校教育的全部,既是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和文化、制度和管理、技术和物质全方位的现代化,更是教育过程、方式与结果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最终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学校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学校。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历程和目标指向

      (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历程

      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来看,我国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经历了一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至今的现代化运动,历经了教育普及提高阶段的等级化、教育基本均衡阶段的规范化、标准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学校现代化水平呈螺旋上升发展态势。等级化学校建设是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以来基础教育普及提高阶段、教育资源有限背景下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战略,走的是一条调动全社会力量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子,属于工业化社会初期学校建设的初级现代化。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在1994年正式启动等级学校评估,2005年全省县级以上的等级学校6200多所,占当时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1/4强,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了600多万个学位,占全省中小学生数的1/3强,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教育投入几十亿元,[2]极大提升了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

      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建设是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进入均衡发展阶段背景下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是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的全面推进,学校现代化运动进入跨越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各省(区、市)纷纷研制颁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其中主要是“基准”标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各省(区、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省在等级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从非均衡战略到均衡战略的转移,2005年,颁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至2012年底,全省规范化学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比例达60.9%,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实现了100%全覆盖。2013年,广东省颁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到2014年,全省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1.2%,有力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在各省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和背景下,2014年8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该标准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要求提供了切实的操作策略和检验标准,是规范办学行为、实现学校科学治理、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的重要依据。“标准”体现“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和“公平”、“参与”两大取向,就“标准”所承担的任务——“既面向当前学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反映中国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所赋予的使命——“探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方向”来看,[3]这一国家“标准”既具有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刚性任务,又含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指引意蕴。

      义务教育学校所经历的等级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几个阶段,究其实质,是学校现代化运动的动态演进历程,是学校物质硬件、制度管理、课程内涵、师资人力乃至学校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现代化洗礼,是学校现代化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等级化、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建设既是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成果,更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学校通过“标准化”或者在实现“标准化”之后追求更加高水平高品质的发展,将学校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实现符合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模式下的现代化学校,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运动的必然选择和使命。

      (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2011年底-2012年,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有关省(市),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上开始了从“基准标准”到“引领性标准”的转变,纷纷制定出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将学校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全省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均衡优质转变的有力抓手。

      广东省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经历了等级化到规范化再到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演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达到标准化学校的基础上”,[4]学校现代化建设成为实现全省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均衡优质发展的转型的有力抓手,在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框架下,2014年,出台《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指引”立足于促进公平、追求卓越,从“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划、师资队伍优良、课程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八大方面,共列明28个指标和100个观测点,提出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指引性框架和细则。

      江苏省于2012年3月颁布《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学校人才与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硬件设施与条件保障、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五大部分。从主要内容来看,江苏的“标准”是“目标标准”,将受教育机会与基本办学条件上的较低层次的外部均衡提升为教育质量与特色优势上的内在均衡,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

      2012年底,天津市颁布《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3-2015年)》,其中包括了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四大部分共100条。在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并对全市12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天津市继续落实分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新的方案,并在新方案的基本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实施“标准”,着力加强学校现代化基础建设,突出内涵发展;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教学管理,提升办学品质。

      上海市于2011年颁布《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在主要内容中,资源配置只花了较少的篇幅进行表述,主要突出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四大方面。上海市颁布的办学基本标准虽然强调的是“基本标准”,没有表述为“现代化”,但着力点已经不在一般办学条件及设施设备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内涵建设、学校管理和人的发展的现代化。此外,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初中评估方案(试行)》,青岛市制定《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温州市制定《温州现代化学校评估操作标准》等,大部分指标内容的着力点集中在学校内涵建设的现代化。

      各地积极推进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实践及其现代化标准,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充分反映出学校现代化运动的目标指向,揭示了现代化学校的基本内涵。

      一是建设现代化学校符合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方向。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激发学校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先进地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攻方向。各地实践基本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定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对于引领、激励义务教育学校自主发展、优质发展和特色品牌发展,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形成对建设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基本认识。其一,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建设现代化学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为落脚点。其二,学校现代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要求和任务,要立足区域实际,面向国际先进水平,构建阶段性发展指标。其三,现代化学校不是“千校一面”,应是标准化基础上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更重视学校特色发展。

      三是把握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其一,现代化学校应凸显个性化,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二,凸显公平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对待,力求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其三,凸显法治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高现代学校治理水平。其四,凸显社会性,学校要与家长、社区、社会各界形成开放融合式的良性互进关系。其五,凸显国际性,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其六,凸显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育转型发展。其七,凸显文化精神。人的现代化落脚于师生先进价值观和理念的内化,先进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播和光大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四是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核心指标应包含的内容。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应具有区域特色、基于国家需求、具有国际可比性。应包括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现代化的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教学、现代化的评价制度,还应有学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校园文化等方面内容。

      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意义及其内涵

      (一)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学校建设作为学校现代化运动的新一轮动态演进,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及时回应,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基础,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以及促进发达地区和学校先行一步的重要途径和步骤。

      一方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优质化发展,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增长,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均衡优质。另一方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标准化基础上的特色化发展,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特色促进优质、达到优质,更以特色丰富优质内涵、提升优质水平,现代化学校是在追求优质基础上的特色个性发展,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多元、更可选择、更个性化的教育。

      此外,更重要的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卓越发展,推动会的传统学校转型为建基于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现代学校。现代化学校建设是针对传统学校病症对症下药的良方,是促进学校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现代学校文化精神的有力抓手。

      (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双重内涵和目标——学校改进与变革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5]美国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校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经历了“进步”(20世纪上半期以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民主”(20世纪60年代的种族民权运动)和“卓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三大主题的演变,[6]围绕“卓越”目标,美国学校展开两大改革:一是教育管理体制的“放权”,经过校本管理运动与市场化的择校运动,当代美国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公共组织的特征,其广泛参与性日益显著,学校呈现出越来越浓郁的多元化、民主化与社会公共化特征。二是学习“绩效”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提高”这一国家目标几乎成为所有学校改革的核心目标与紧箍咒,[7]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盛行于组织管理领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推广,以学习活动来凝聚学校、将聚焦点投向学习领域,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领域,开展学习型学校的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成为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变革的主导风景。8然而,当以美国为典型的西方文化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或者说后工业社会的重大转型之际,时代和社会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挑战,学校仅仅是一个追求学习绩效的组织或者场所吗?学校组织面临着一种怎样的重构和范式的转型以适应并引导社会发展,现代学校组织文化将如何以科学与人文交融式的方式去重构?美国学界深刻探讨学校组织文化转型问题,认为要以学校作为文化价值的存在代替学校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存在,学校不仅仅是追求学习绩效或某个预设目的的工具,而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真正教育目的是实现学校组织的道德文化转型,实现学校共同体全部成员的人生意义。[9]

      因此,美国学校变革运动折射出美国学校现代化内涵的演进历程,这是一个从传统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学校组织文化发生深刻转型和变革的历程。

      国内研究者同样深刻看到后工业化社会对于学校变革的重大意义,指出要从人文的、价值的、而不是工具的、功利的维度重新思考和理解学校,学校建设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从机械式思维转变到生态渐进的建设性思维;需要实施新型的学校领导方式使教育改革进入良性的渐进的生态进化过程,使学校成为校本知识的创造者,使学校管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学校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校成为社会的融合机制,而不是社会的排除机制。[10]中国的学校经历了管理主义、行为主义的盛行所带来的除道德化的过程,这更有必要对学校进行再道德化改造,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转型,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把学校建设成具有新的道德气质的教育共同体。[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刻看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既是一个渐进性发展问题,即学校在物质技术、制度管理、课程文化、教育教学方式等内涵上的现代化演进;又是一个变革性问题,从时代转型发展需求来看,学校现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线性进步上,现代化学校建设更是转型发展和学校重建,是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文化重塑过程。

      因此,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包含了双重命题,它既是一个历史渐进下的发展性命题,也是一个时代转型下的变革性命题。这决定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路径的双重取向:既有承上启下的量的改进,又有新质取代旧质的变革;既有宏观上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和稳步推进,又有微观上的自下而上的变革创新、自主探索和路径选择。因此,各地出台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是否仍然仿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那样建立一个刚性的、具体的指标操作体系和量化评价体系,这值得商榷。因为此标准不同彼标准,一个是基准性的必达性、指令性标准,一个是发展性的指引性、建设性标准。构建一个更弹性、开放、包容、具有方向引领和框架指导意蕴的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体系,是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三、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路径探索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现代化是一个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知识化社会的教育演进历程。在这一历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以优质学校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运动,把优质学校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其中英美两国在这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的优质学校建设运动,本质上属于一种现代化学校的追求,我国大陆现代化学校建设作为工业化到知识化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的特定具体目标,同样也属于一种现代化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建设,可与发达国家、地区的优质学校建设互为借鉴和启示。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1.英美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英美优质学校建设主要从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进行标准研制,对优质学校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优质学校标准。研究表明: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的有效关注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是优质学校创建的关键点。第二阶段进行能力建设,这是优质学校的关注焦点。第三阶段进入整体优化阶段,从经营学校的角度追求学校整体提升优化,使优质学校建设成为优质学校标准的规定性与达到优质标准能力的有效整合,成为优质化、特色个性化与卓越化的三位一体发展。[12]

      英美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体现政府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校为本,追求办学特色化;学校发展目标与理念在师生中的内化;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注重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优化;注重组织的系统变革,强调学校改革的整体系统化。[13]

      2.香港、台湾地区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香港地区优质学校建设运动包括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追求学校卓越运动、本世纪初以来大学支持下的优质学校行动、教育改革以来政府融学校专业发展支持、学校问责与学校评价于一体的优质学校推进。1997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以《优质学校教育》为题,发表了第七号报告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行动计划,并专门拨款50亿港元设立“优质教育发展基金”,1999年正式推出“杰出学校奖励计划”,旨在鼓励和提倡学校卓越发展。本世纪初,在政府鼓励下,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小学校协作开展“优质学校计划”、“优质学校行动计划”。2000年,香港正式启动教育改革,开启了融学校发展专业支持、学校问责与学校评价三位一体的优质学校推进运动,2004年通过设立“教育发展基金”、“校本专业支援计划”,为包括“优质学校计划”在内的学校改进提供专业支持服务,同时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建立起新管理主义的问责文化,推出了《学校发展问责架构》,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并向公众公开。[14]

      台湾地区对优质学校的建设也很重视,台北市教育局在1992年就开始进行优质学校指标研究,并且依据指标对学校进行评定,促使台湾的学校加快向优质学校转化。2004年,又提出《台北市优质学校经营手册》,以领导、行政管理、课程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专业发展、资源统整、校园营造、学校文化等九向度指标,呈现优质学校精致多元风貌。[15]台北市又将2005年定为教育品质年,把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放在首位,要求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品质,并落实于日常的行政与教学。

      综合起来看,香港、台湾地区优质学校建设主要从“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制度治理”、“学校整体经营”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将“学校内涵发展”重心放在学校创建高质量和高效能的教与学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基础上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品质的发展及其学业成绩的相应达标和优秀表现。通过研制多元化的学生发展的测量评价工具来综合评价学校教与学的表现。

      二是将“学校制度治理”重心放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其关键词是“法治”、“放权”、“问责”和“公众参与”。香港学校发展已形成自动化的制度文明,香港的每所学校之所以办得很有特色,源于学校、校长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对学校放权与问责并举,通过绩效评价、质量监管、依靠社会中介、强化学校自律和内部章程的完善来保证学校的秩序、独立和规范性运作。

      三是将“学校整体经营”重心放在强调从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学校从内到外的精致化、卓越化和品牌化发展。以经营的理念来办学校,其目的在于强调学校是一个动态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一个文化引领工程。台北市从2003年起规划出系统周密的学校经营蓝图,2004年建构《优质学校指标》,研发《台北市优质学校经营手册》,构建优质学校建设内涵体系及其路径策略,并将该经营手册分送台北市各级学校参考。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对于我国大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启示

      1.优质学校建设目标上,聚焦人的现代化。优质学校是生命的享受和实现。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评价的两大重要支柱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没有师生的共同成长,就谈不上是优质学校。他们善于从日常学习生活去关注和践行教育的使命:关注学校中每一个真实的个体。在学生成长这一维度上,优质学校树立的价值观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并获得最佳发展,树立的愿景是能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发展其生命潜能的教育服务,树立的目标不仅指向学生学业成绩表现,更指向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优化学生学习策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重构学生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反省与监控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充分与持续地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维度上,优质学校强调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精神归属感和事业成就感,重视激发教师内在的活力和动力,建立持续性的教师合作探究、反省实践与专业成长的机制,赋予教师必要的专业自主权,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

      2.优质学校建设任务上,聚焦学校文化变革。优质学校是一种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任务包括了硬件技术、制度管理、课程教学诸方面的现代化,但是实现所有这些任务的根本前提是学校文化变革。优质学校任务首先指向文化变革。这一学校文化变革不仅仅是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是行为方式的转变。学校全员共建共享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必须成为行动中的理念,是学校日常中的仪式、方式和行为,是大家默契的自觉遵守的准则。

      3.优质学校建设能力上,聚焦现代学校制度。优质学校是一种制度。现代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关乎着优质学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放权与问责并举,法治与自主共行,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它意味着学校拥有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责任,形成长效的教育动力机制和问责机制;意味着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外部开放参与机制的健全。

      4.优质学校建设策略上,聚焦学校动态演进。首先,优质学校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时间、需要历史、需要积淀、需要长期行动改善的渐进式发展历程,重学校过程成长和诊断,重学校反思和持续的行为改善,重学校的自我进步和增值,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的重要策略和路径。其次,优质学校是一个变革,一种创新。优质学校必须要全面及时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变革和创新学校文化,实现学校基于时代要求的转型发展。最后,优质学校是一个系统设计和经营,要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内外协同,谋求学校的整体改进,要对学校内部各要素、对学校外部各动力支持要素进行功能整合、规划和调度,谋求学校的整体经营。

      5.优质学校建设保障上,聚焦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和援助。优质学校建设是一种支持和援助,而不仅仅是评价、筛选和淘汰。构建政府、社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发达国家好地区优质学校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在强调“放权”与“问责”两要素并举的同时,重视“资源”要素的进入,给予学校资源支持与专业援助,帮助学校过程改进;在强调“诊断”与“评价”两要素并举的同时,重视“能力”要素的进入,构建学校外部支持条件,帮助学校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将静态的指标要素体系与动态的指标实现过程融为一体,使学校的内在发展能力与指标结果呈现保持高度的一致,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相比,我国大陆各地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定位问题,指标体系的适切性与指引性问题,建设路径上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自主探索的关系问题,基于过程的、动态的、数据证据的学校发展评价问题以及学校现代化建设能力问题,现代化学校标准的规定性与达到现代化标准的能力有效匹配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在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于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路子。

标签:;  ;  ;  ;  ;  ;  ;  ;  ;  

论现代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_变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