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论文

幼儿家庭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论文

幼儿家庭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吴巧娇 王成刚

(安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促进因素。文章探究家庭情感教育的内在涵义和价值,并寻求其有效开展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家庭情感教育;内涵;路径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技能训练,而相对忽视情感教育的熏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幼儿的智力开发就完全等同于幼儿教育的全部内容。20世纪80年代,国内教育学界逐步意识到家庭情感教育缺失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始关注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情感教育对于幼儿个性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幼儿时期的情感教育关系着个人的情感丰富程度。如今,幼儿教育中“唯智教育”倾向已经得到明显的弱化和调整,但是情感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施程度远远不足。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用在人类婴儿的身上遭到了口诛笔伐,而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禁止释放携带基因驱动生物体”时,却遭到了反对。今年9月,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一种新的“基因驱动”机制可以导致携带疟疾的笼养蚊子种群完全灭绝。12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会议上,有人提出了“禁止释放携带基因驱动生物体”却遭到了各国的反对。这一表决出来后,最严重的受害者便是蚊子。

一、家庭情感教育的内涵阐释

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就其本质含义而言,是提倡一种教育理念,主张将情感作为教育的必要内容,对人施加教育影响,它着重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态度、信念以及情感的变化。而家庭情感教育则限定了情感教育的实施情境和教育者,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李仰飞和张坡的研究表述:家庭情感教育是指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以关注子女的生命情感为本,根据一定的家庭教育要求,采取相应活动,让子女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心灵共鸣,形成健全的人格。家庭情感教育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父母不仅提供子女必要的物质保障,还要关心孩子的精神诉求;第二,父母引导子女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逐渐成长;第三,让子女在具体实践中加强情感价值认同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1〕

苏霍姆林斯基在情感教育理论体系中表达了情感教育应当着重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家庭情感教育也必然包括此三方面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完全代表智力的发展,智力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正的智力发展是包括情感的形成和参与,也就是所谓的理智感的形成〔2〕。家庭情感教育中父母应当注重理智感的培养,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道德感是指人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和自然事物等所秉持的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评价和体悟,这其中包含了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具体包括同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家庭是幼儿最初的道德感萌芽的场所,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感的最开始的地方,家长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从而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影响幼儿今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家庭情感教育也应当重视引导幼儿美感的形成。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过:美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3〕。其本质就是对周围符合审美要求的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感教育的功能便在于怡情养性,丰富个体的内在情感。

因此,本研究所阐释的家庭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以培养子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为主要内容,根据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要求,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期望子女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明确了情感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情感教育,目的在于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熏陶,引导子女多种情感体验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形成、完善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铸造灵魂的教育。

二、家庭情感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家庭情感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情感教育”究竟是指什么?如何进行?其实在很多家庭中不明确,很多父母简单地将“情感教育”等同于“说教”,认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是情感教育的全部。往往在实施时便不加考虑地一味说教,或者是大量“鸡汤文字”的堆砌,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简单粗暴的“情感教育”实际效果微乎其微。而且长此以往,父母大量的说教只会让子女产生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身上反映着父母的品德。”〔5〕他认为家庭情感教育最好的方法便是父母首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影响孩子的行为体验,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才有可能养育出拥有高尚情怀的孩子。因此父母以身作则的无声教育远远胜过不厌其烦的说教。

6.1 根据核密度估计法提取的商业中心在等级上与其商业发展水平具有强相关性。商业中心的核密度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由城市中心圈层向外围圈层逐渐扩散,结果符合客观事实。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传统核心区域,在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人文环境等商业活动影响因素上具有较大的商业区位优势,仍是城市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外围城区的商业中心离散地分布在行政中心,集聚规模总体偏小,且商业中心的核密度低,集聚规模存在显著差异。

(二)家庭情感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情感教育与学校情感教育同等重要,家庭氛围是幼儿自打出生起就接受情感熏陶的最初基地,父母也是孩子最早和最重要的情感教育者,幼儿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敏感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今后便会更加难以弥补,严重者会形成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6〕。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是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然而,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教育的环境,首先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唯智教育”的观念,打破应试教育的过度束缚,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不能在观念上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即便是形式上开展了“情感教育”也只会是事倍功半。再者,父母之间要形成相互尊重、相亲相爱的良好关系,为孩子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有研究从情绪安全理论出发,认为个体求得生存的一项重要目的便是寻求安全感,目睹父母间的冲突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会威胁到自己及家人的幸福,产生情绪不安感,进而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保持情绪安全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抵抗力会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行为〔7〕。因此,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不仅是在于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的爱,还要体现在父母之间融洽的关系中,为孩子提供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环境,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家庭情感教育的实施误区

在模拟真实海况环境下,锚链断裂对风机系统运动响应影响明显。纵荡和横荡方向上,相对于正常完整平台,两种形式锚链断裂均出现了较大的位移。原因在于不对称的锚链分布,无法为平台提供足够的锚链侧向约束力。平台在风浪作用下,在纵荡和横荡方向上出现较大幅度的漂移现象。在垂荡方向上,锚链断裂工况响应值相对较小。横摇方向上,1# 锚链断裂出现较大运动响应,最大值达到2.6°,且运动响应不稳定。

由此对照当代个别忘记了初心、高高在上的官员,会发现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比如新闻里曝光过的“史上最牛环保局长”福建省长乐市环保局原局长陈桂光接到记者询问的电话说:“你也不要打我电话,一打就打局长,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记者问:“一般群众不能给你打电话是吗?”局长说:“当然不能打电话,我电话为什么要让你打……”此局长官员群众界限分明,群众连打他的电话都不能,更何谈让这样的官员到群众中去,乃至让他爱民如子!

(一)单纯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应试取向的教育观念仍然受到众人追捧。很多家长仍然抱着文化知识学习才是重点的观念,家庭教育始终关注的是孩子文化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种类繁多的培训班和兴趣班打着各种噱头火热开办,拼音班、奥数班、英语班、钢琴、舞蹈、乐器等各种文化课和技能课占据幼儿的空闲时间,让幼儿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幼儿产生一系列恐惧、抵触等消极情绪,滋生厌学畏难心态,这对于其今后正常学习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影响幼儿的终生学习。一些家长只重视文化教育,并不关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体验,认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只是一时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明,难以正确辨别在家庭教育中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盲目跟风攀比,过分注重文化教育,使得子女学习压力增大,情绪体验极差,这早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即便近些年“唯智教育”的理念受到多重抨击,有识之士呼吁“为孩子减负”,强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也同样重要,需要被关注,但是,实际上情感教育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家庭情感教育的缺位和迷失是众多中国家庭的共同问题。

(二)偏重文化知识学习

情感教育在大部分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父母工作繁忙而子女无人陪伴的家庭,父母的作用更多局限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子女的精神世界却被轻视。往往处在这种环境中的父母会认为,提供最充实的物质保证便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然而实际上,子女对于父母陪伴的需要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要。央视纪录片《镜子》便是从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选择了三个家庭作为观察记录对象,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子女个性发展的扭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专题片中为了暂时达到管教子女的目的,父母运用物质满足这一外在手段实施教育,是使用最为频繁的方法。然而事实上,这种简单粗暴几乎不用感情参与就能实现的方法只会刺激子女变本加厉,无休止地提出更多地无理要求,更甚者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物质保障根本无法取代情感教育的空缺。

(三)情感教育等同于说教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中,家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家庭培养的人直接向社会输送,影响着整个社会运作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社会、家庭、个人三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力量,而每个人受到的家庭教育又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表现,那么作为个体不可逃避的生长环境——家庭来说,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爱的教育,早期家庭情感教育的有效熏陶,让幼儿从小养成的责任感、理智感、同情心等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可靠的良性社会关系,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有效运作。

四、家庭情感教育的指导建议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

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情感”要素是促进个体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动力系统。首先,家庭情感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多以无意注意为主,情绪体验和兴趣直接影响注意的品质。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正是其注意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其记忆、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等受到情绪的极大限制。因此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视幼儿情感体验而盲目实行填鸭式教育,让幼儿的学习迫于压力,进而抑制和阻碍幼儿认知活动的发生,有害幼儿智力开发。其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冷漠往往是由于情感上的冷漠。“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会培养伪君子。”〔4〕家庭是幼儿最初感受到美好情感的场所,是萌发和培养人类高级情感的摇篮,道德感的养成是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家庭情感教育不可忽视幼儿审美性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从感受美、认识美开始的,对合乎审美要求的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家庭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往往是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家长会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例如外出旅游、介绍自己的家乡、欣赏艺术作品等,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情感因素渗透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纽带,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言传身教是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

“以行育情”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幼儿怎样思考、怎样与人交谈、怎样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能看到他们父母的影子。父母长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言语方式对幼儿情感形成有着深刻影响,由于长期与父母相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幼儿个性塑造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意识到自己言行合乎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成为孩子行为参照的楷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内心有爱、有情感的人,并最终对自己的行为提出要求〔8〕。想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那么父母自己就要主动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想让孩子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那么就要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参与家庭劳动,并且获得劳动成果,感受其中的快乐,而不是自己无所事事,指挥孩子去劳动。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才能影响孩子,形成自律。只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向,才能有效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言行一致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三)情感训练是家庭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情感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区别于文化知识教育需要智力因素的大量参与,也不同于技能学习依靠身体动作的强化训练,它需要人的感知觉、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体验,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语言、图画、声音)才能表达传递。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也需要通过一些生动有效的表现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生活经验尚浅,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未成熟,情感、意志等体悟能力不足,如果仅以单纯的言语说教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是很难被幼儿接受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情感训练,是家庭情感教育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首先需要结合幼儿的不同兴趣,遵循幼儿情感发展的规律,设置多元的家庭情境,幼儿认知、情感发展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接受不同的情境刺激,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去感觉他人内心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主要表现为一种自发的精神活动,并不指向任何其他目的,是已有的道德经验在起作用,它是随当时情境而生成的行为活动,是一定的情感素养的表现,是人类崇高激情的进一步深化〔9〕。其次,借助童话、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童话语言灵动,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借助童话让幼儿感受正义与邪恶,体会美好事物带来的美感与快乐等。“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音乐能够传达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情感,极为细腻与深刻。音乐能够拓宽幼儿的情感领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敏感细腻。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幼儿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或欢乐喜悦或痛苦悲伤,亦能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另外,幼儿自己的绘画作品也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体现个人的价值取向等。因此,家长在实施情感教育时,一方面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优秀的童话、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联合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从而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参与童话创编、音乐表演、绘画展示等的艺术活动,深入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既有利于幼儿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审美感悟和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对于幼儿情感教育的实现有着积极作用。

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10〕教育一直都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家庭教育也必须依靠理性作为保障,即便是情感教育,也依然离不开理性参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光体现为“爱孩子”,还体现在懂得“如何爱孩子”。因此,情感教育也需要家长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运用多种方法,言传身教,用理智的爱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李仰飞,张坡.家庭教育视域下生命情感教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1):67-69.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70.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145.

〔4〕(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94.

〔5〕(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9.

〔6〕胡继渊,陈文彬,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14-20.

〔7〕苏贞贞.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3):7-9.

〔8〕郭慧.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9〕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动态,1989(2):29-31,28.

〔10〕(苏)克鲁普斯卡娅.怎样热爱孩子〔M〕//(苏)契尔那葛卓娃,契尔那葛卓夫.教师道德.严缘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5.

作者简介: 吴巧娇(1993-),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王成刚(1979-),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11-Y067-04

(责任编辑:罗旭舟)

标签:;  ;  ;  ;  ;  

幼儿家庭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