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出口的分解及其贡献的新计量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中国GDP出口分解及贡献新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分解论文,贡献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继2009年中国出口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居第二位之后,2012年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贸易发展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从2003年开始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于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诸多学者和政府管理者的关注。同时,随着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中间品贸易在贸易中所占比重日趋增大,一国出口将更多地包含其他国家的增加值,导致传统的贸易统计口径出现高估。WTO和OECD计算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仅为66.73%①,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更低。那么,巨大的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到底怎样?各产业表现又是如何?理清上述问题,对于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以开放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运用最新的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定量研究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变化机制,在国家整体和产业层面做出新的解读。

      定量研究中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很多研究学者采用计量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还有部分学者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计算,如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李军(2008);或者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如Park和Prime(1997)、Sun(2000)。在计量分析方法上多基于格兰杰检验和协整分析,如Shan和Sun(1998)、马章良(2012)、刘洪等(2014)利用多元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王坤(2004)、黄伟力(2006)、Dreger和Zhang(2014)基于协整分析方法检验了中国出口对GDP增长的作用。李占风等(2009)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认为出口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计量分析方法既能检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而且能够得到出口对GDP的边际系数,但容易导致回归误差②且无法体现产业层面的差异。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则在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承认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利用增加值来估计和度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相关研究使用的指标概念比较混乱,甚至出现交互使用的现象,易产生混淆。本文进一步梳理了相关文献,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指标:指标1是考察单位出口中所含国内增加值的价值,有陈锡康(2002)采用“出口对GDP的影响”,祝坤福等(2007)采用“出口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刘遵义等(2007)采用“出口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沈利生和王恒(2006)、Koopman等(2012,2014)、Kee和Tang(2014)、刘维林(2015)采用“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DVAR)”等指标描述;指标2是考察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沈利生和吴振宇(2003)、陈怡和沈利生(2006)采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沈利生(2009)、“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采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指标描述;指标3是考察国家和产业GDP的出口比重,有沈利生和吴振宇(2003)、陈怡和沈利生(2006)采用“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吴振宇和沈利生(2004)采用“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尹敬东(2007)采用“出口对GDP的贡献”、李昕和徐滇庆(2013)采用“重估的贸易依存度”等指标描述。为了不引致混淆,本文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将指标1统一定义为“出口拉动GDP”,将指标2统一定义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指标3定义为“出口对GDP的贡献”。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在基本理论和数据选择上也不断改进,陈锡康(2002)利用1995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商品出口拉动GDP指标,结果显示中国每出口1元商品,GDP增加0.57元。由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没有区分进口中间品和国内中间品,因此无法剔除出口中进口中间品的影响。沈利生和吴振宇(2003)在1997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重新计算1997年商品出口对GDP贡献为14.11%,估算了1998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3.11%。吴振宇和沈利生(2004)利用同样的方法和数据计算了1997年商品出口对GDP的贡献为14.10%。陈怡和沈利生(2006)则根据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1997年货物出口对GDP的贡献为16.15%,而1998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26%,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刘遵义等(2007)等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考虑了加工贸易的影响,计算2002年出口拉动GDP价值为0.466美元,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为0.287美元和0.633美元。沈利生(2009)根据2002~2006年的数据测算出口拉动GDP为0.7~0.8美元之间,比刘遵义等(2007)测算数值偏高,且认为从需求角度出口对GDP的贡献在20%~28%之间。通过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编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会受限于进口产品流量数据的缺乏,通常根据一致性假设对进口中间品的投入采用比例分配的方法,因此其结论有待商榷。“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对此进行改进,根据进口品使用矩阵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分离进口产品,编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得到2007年出口对GDP的贡献为22.39%。之后学者大多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省份实证研究,如张汉东和胡朝麟(2012)测算2007年浙江省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9%。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测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在计算出口增加值时没有考虑进口中间品中包含国内增加值以及国内中间品包含国外增加值的情况,将其一并作为国外增加值或国内增加值,另外没有考虑国内增加值依附在中间品中多次进出海关的重复统计问题,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出口国内增加值的错估;其次,根据投入产出关联,单个产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中既包括本产业生产要素贡献的增加值,同时也包括其他上游产业依附在本产业投入中间品中的增加值,要考察产业层面GDP出口及对GDP的贡献,更应该关注这个产业GDP出口量占本产业GDP的比重。Koopman等(2014)的全球价值链分解(KPWW)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第一个问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国家或产业层面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估算,如李昕和徐滇庆(2013)、张咏华(2013)、王飞和王一智(2013)、周升起等(2014)、樊茂清和黄薇(2014)、刘维林(2015)。但KPWW方法应用于产业层面忽视了出口增加值和增加值出口两者的区别,而厘清两者的区别是测度产业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Wang等(2013)在KPWW方法的基础上区分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考虑了产业增加值的来源,能够较好地克服第二个问题。

      区别于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贡献是结合Koopman等(2014)、Wang等(2013)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产业和双边国家层面GDP分解框架,区分增加值出口返回国内的部分;在国家和产业层面重新测度和分析中国出口对GDP和GDP增长的贡献,并对出口贡献效应进行分解,分析其变化影响机制。

      一、理论分析

      构建两个国家(s、r)、两个产业(i、j)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其中以S国为本国,R国为外国,如表1所示。

      根据表1,S国产出可以用矩阵表示为:

      

      

表示2×2的本国投入产出系数矩阵,

表示S国产出的用于本国生产的中间品投入系数;

表示R国进口S国中间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对R国:

      

      世界市场出清状态时:

      

      进一步改写为:

      

      

      

      借鉴Wang等(2013)的方法对产业层面的最终需求进行分解,得到:

      

      

      由式(9)可知,S国i产业GDP产出主要由两种途径拉动:一是内需拉动,分两种方式,其一是国内需求的直接拉动,其二是通过国内对国外最终产品需求的间接拉动。前一种方式表示在国内生产为最终产品并满足国内需求,后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中间品的出口在国外制造成最终产品并通过进口返回国内,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口返内销部分。由于出口返内销部分最终是满足国内需求,我们把这部分增加值划为国内需求拉动,考察国外需求对GDP的贡献,应剔除这一部分,否则会导致出口对GDP贡献的高估。这也是本文构建的分解框架对之前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推进。二是外需拉动,即出口贡献。出口对GDP的贡献尤其是中间品形式出口的贡献则较为复杂,虽然在式(9)中仅仅为

两个部分,实际流向却更为复杂。我们结合两产业的矩阵形式进行分解。

      同样,对于j产业,也存在:

      

      由式(9)和式(10)可得③:

      

      由式(5)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定义,得到:

      

      对式(12)分块矩阵运算:

      

      

      

      本文的重点是关注国外需求即出口对GDP的贡献,考察一国出口对GDP产出贡献了多大比例,这个指标最直接反映了一国对外开放(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即一国在贸易中获得的福利增进机会④。则GDP由国内和国外的部分为:

      

      在出口国外的GDP中剔除掉返回国内的部分,GDP由出口贡献的部分为:

      

      得到出口贡献的i产业GDP为:

      

      用GDPex_R指数来表示出口对GDP的贡献,表示有多大比例的GDP通过出口到国外,则对S国,在国家层面:

      

      

      产业内效应

      

      产业间效应

      

      其中,t表示年份,式(21)和式(22)分别捕捉的是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加总就是GDPex_R的变化效应。

      同样,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即度量产业增加值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我们用CON(Contribution)来表示,则t年i产业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进一步,我们考虑更接近现实的情况,世界拥有三国家(S、R、T)两产业(i、j)。则S国GDP包含三个部分:

      

      三国情形下,式(12)可变换为:

      

      因此可得:

      

      

      

      考虑更一般的情形,世界拥有G个国家,每个国家拥有N个产业,R国最终需求对S国的GDP贡献部分为:

      

      所有国外需求带动的出口对S国GDP的贡献为:

      

      根据前面的分析,由式(30)得到多国多产业情形下出口对单个产业GDP的贡献:

      

      由式(21)、式(22)得到G国N产业情形下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

      产业内效应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采用多国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s)。WIOTs数据主要基于SUT(NSI和ITS提供)、用BEC分类链接,结合双边贸易数据(BACI)构建的一个全球产业层面的数据,是WIOD数据库的核心部分。数据主要内容包含41个经济体(40个国家,包括OECD国家、俄罗斯、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和南非;其他国家归为一个经济体ROW)及其细分35个产业的1995~2011年的连续17年数据。具体指标有:35个产业货物和服务中间品投入及产出;对35个产业消费支出及存货变化;当年CIF/FOB调整价格;当年国际货运毛利;当年产品净税值等。

      为分析方便,参考Rahman和Zhao(2013)要素密集度分类方法将35个产业分为8大类,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在数据计算中,我们主要提取每一个国家的三个指标,介绍如下:

      

为35×1向量,元素表示一国分产业产出;

      

为35×35矩阵,元素表示R国对S国分产业中间品消耗;

      

为35×1向量,元素表示R国对S国分产业最终消费。

      三、测度结果分析

      1.出口对GDP的贡献

      

      我们主要考察1995~2011年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GDP出口对GDP的贡献及变化趋势。Bems等(2011)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贸易“大崩溃”,诸多研究认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大,反而在危机中进一步扩张了市场,那么厘清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出口表现和影响机制对未来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根据式(31)进行分解计算,对所有产业进行加总,得到1995~2011年中国国家层面GDP出口占比(见图1和图2)⑤。

      

      

      (1)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出口对GDP的贡献变化趋势。图1为1995~2011年中国GDP出口占比变化趋势。为了更详尽地对比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出口呈现的新特征,我们列出了传统统计口径下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指标,并对出口GDP根据产品用途进行细分,分别展示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GDP出口占比变化趋势。

      总体上,传统海关统计口径高估了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1995~2008年这一高估比重达到6%。传统海关统计口径下,出口总量统计中既包括国内增加值,也包括进口中间品所含的国外增加值,国外增加值应计入其他国家要素报酬内,不属于中国GDP,传统海关统计口径无法区分国外增加值,会造成出口对GDP贡献程度的高估。在1995年,高估比例约为3.75%,这一比例保持到1999年,随着加入WTO谈判深入,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力度,这一比例在1999年后逐渐扩大,在2006年达到峰值(10.6%),高估了近四成。这说明加入WTO后中国加工贸易的繁荣发展,造成了中间品进口井喷。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中间品在贸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区分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对理解出口贡献和贸易收益则显得愈加重要。

      1995~2011年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拐点。1995~2008年间处在倒“U”形上行区间,加入WTO后外需引致的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1995~1999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在17.8%上下波动,2000年后迅速攀升,并于2006年达到27.9%,增长近56.7%,这说明加入WTO后外需的巨大缺口对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这一时间区间内中国经济增长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在总量上出口对GDP的贡献更为明显,1995年中国出口GDP为0.14万亿美元,2006年为0.74万亿美元(以1995年基准货币度量),11年间增加了0.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0%。

      在产业层面(见图2),三大产业基本上都保持了与国家总体类似的倒“U”形趋势。1995~2008年的上升趋势表明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凸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产业差异上,制造业出口对GDP的贡献较大(以1995~2008年为考察时间段,均值为32.9%),服务业次之(由于公共服务业中部分产业的不出口特殊性,这里服务业指的是不计入公共服务业的服务业,考察时间段内均值为16.93%),初级产业较小(考察时间段内均值为16.90%)。结合细分产业的变化趋势(见图3和图4),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仍以制造业为主。这与诸多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在制造业细分产业差异上(见图3),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对GDP的贡献从2000年后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上升速度高于总体制造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成为主要力量。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逐步放开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涌入到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表现为出口增加值率上升和占GDP比重双线上升,尤其是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及核燃料加工、金属制品三个产业;另一方面,进口中间品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蓬勃发展,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上升(从1995年的11.8%上升到2006年的14.6%)和出口贡献的上升,其中电器及电子制造产业表现较为抢眼。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对GDP的贡献仍较为重要,这与中国出口导向性战略造成的加工贸易繁荣现状很契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近半比重出口到国外。但与之前研究结论所区别,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对GDP的贡献处于波动期,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后继动力会不足;二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生产效率较低,虽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由于其加工贸易特性,出口中包含大量进口中间品(2008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含超过56%比例的国外增加值),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相对较小(2008年增加值占GDP比重约6.5%),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随着中国2007年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会越来越低。

      第二,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出口对GDP的贡献上升比较缓慢(见图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整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3%(中国国家统计局与WIOTs产业分类统计口径不同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2013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制造业,达到46.9%⑦,2014年达到48.2%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将是长期趋势)。在出口表现上,相对中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受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出口对GDP贡献的提升速度却较为缓慢。通过图4(a)可以发现,占服务业较大比重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重约为33%)的出口贡献度并没有受加入WTO的影响而迅速提升,一直在19%的平均水平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旅行社务产业的出口对GDP的贡献程度却下降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事实,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GDP的贡献缓慢提升,其中水路运输和航空及其他运输这两个产业是主要的上升因素;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表现不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出口对GDP的贡献在2000年后迅速提升,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产业。

      第三,初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出口对GDP的贡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扬趋势。初级产业受运输成本和保存条件限制出口比重较小,通过自身产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比重较低,但是其通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蕴含在其他产业中出口的增加值比重却比较大。

      (2)2008年金融危机后变化趋势。诸多学者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生产造成了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同时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大崩溃”。我们的发现也基本验证了这一结论:金融危机对中国GDP出口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图2~图4所示,国家整体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指数在2008年后都处于倒“U”形趋势的下行区间,下行趋势主要由GDP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GDP增长的幅度造成,说明外需相对内需而言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应更为敏感。这与Bems等(2011)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Bems等(2011)认为,贸易出现“崩溃”(Collapse)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促使企业在生产中更愿意使用已有的库存来替代原材料及中间品的新进口。另外的原因也与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关。这一现象持续到2009年探底,在2010年后出现缓慢全面复苏。由于没有更长时间数据的支持,我们无法判断2011年后中国GDP出口的贡献走势。

      2.出口对GDP的贡献变化机制

      根据之前分析,出口对GDP贡献指数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动因:一是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二是产业结构变动。为进一步探究出口对GDP贡献的内在变化机制,根据式(32)和式(33)在国家层面上对指数进行分解(见表3)。

      

      表3结果显示,1995~2011年产业内效应与指数总效应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是总效应变化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以产业内效应为主,产业间效应起的作用较小,说明出口对GDP的贡献主要是基于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的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GDP贡献并不显著。我们进一步具体考察加入WTO前后的变化差异。

      加入WTO前,1995~2000年出口对GDP的贡献有所下降,但下降比例较小(0.24%)。分解结果中产业内效应为正,产业间效应为负,说明这一时期出口对GDP贡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对GDP出口是起促进作用的。结合国际经济形势,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向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疲软(1998年和1999年对GDP的贡献变化为负,分别为-0.92%和-0.51%)。1992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逐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向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合理方向调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0年的产业外效应为正)。

      中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7.04%,增长近37.3%,分解结果中产业内效应和产业外效应均为正,但产业内效应贡献97.2%的比重。其中2003~2005年的增长幅度最为抢眼,同时产业外效应在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均为负值。说明这一时期出口对GDP贡献的增长主要是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迅速攀升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面对强劲的外需稍显迟滞(虽然总体为正)。加入WTO后,巨大的外部需求使中国各产业的GDP出口比重迅速井喷,同时这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的出口对GDP的贡献为-0.26%,产业内效应为-0.01%,而产业外效应为-0.25%,首次出现产业间效应高于产业内效应的情况,且产业外效应成为主要原因(贡献96.2%)。这是由于中国的要素禀赋和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中国2001年后的出口主要是加工贸易,在2005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占55%⑨,而2007年中国商务部、海关进行了加工贸易政策调整⑩收紧了加工贸易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导致2007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出现负值,因此可以说2007年中国出口对GDP贡献的下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这是本文全新的发现(11)。

      2008~2011年出口对GDP的贡献下降4.61%。分解结果中产业内效应和产业外效应均下降,但产业内效应的贡献比重较大。在时间区间内,2009年出口对GDP的贡献迅速大幅度下降,总效应下降5.15%,其中产业内效应下降4.68%;2010年总效应有所上升,达到1.29%,幅度较小,2011年这一效应又出现下降,呈现调整趋势。这主要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逐渐显现,外需出现较大幅度萎缩,导致中国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受阻。由于没有更长时间的数据佐证,无法对中国未来走势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期。

      3.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23)和式(31),计算1996~2011年中国要素密集度及三产业的增加值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4列出了计算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1996~2008年中国国家层面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1996年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34%,GDP的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增长贡献;加入WTO后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1.02%,近半GDP增长是由出口增长贡献。产业结构差异上,制造业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占到出口贡献的一半以上;服务业增长迅速,位居第二,约占出口贡献的37.51%;初级产业贡献最小。在细分产业内部,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劳动密集型最小。这是因为以增加值衡量的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多为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其创造的国内增加值比重较小,虽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比重较大(2008年其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的20.6%),但是对GDP增长的贡献却相对较小;服务业内部主要以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较快。

      金融危机后虽然中国2009年GDP保持了9.1%的增长率,但出口的贡献却达到-30.64%,且所有产业的贡献均为负值,这说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需求增长的贡献。2010年、2011年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回升,但处于调整期。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采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s),通过建立产业和双边国家层面GDP分解框架,计算1995~2011年中国各产业GDP出口含量,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整体层面和产业层面考察了中国出口对GDP和GDP增长的贡献及变化机制,主要结论和启示如下:

      第一,以增加值衡量的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是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制造业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仍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传统优势在不断缩小,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巩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培育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新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鼓励沿海地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逐步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向品牌、研发等附加值较高的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促进传统加工贸易模式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高端中间品及投资类商品进口,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提升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新优势。

      第二,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但服务业出口对GDP贡献的增速相对缓慢。服务业占GDP比重越来越大,且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服务业出口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尤其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国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依托发展速度较快的货物贸易,以商品售后服务作为重要突破点,鼓励出口企业针对不同市场采取自建以及外资合建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善的出口售后商品服务保障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出口售后服务质量,推动服务业更好地走出去。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宽松支持,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以增强和提升中国服务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扩大金融、物流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培育新兴服务贸易优势。

      第三,加入WTO后中国出口对GDP贡献迅速提升的原因主要是产业内效应即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提高造成的,而产业间效应即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下,产业结构调整已跟不上迅速增长的出口步伐。要进一步调整国内生产结构,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方面要及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培育和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强化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等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鼓励新技术、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应注意产业间的价值链关联,宜采用“一揽子”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发展。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①数据来源于WTO和OECD发布的TIVA数据库。

      ②陈怡和沈利生(2006)认为,单纯地利用出口与GDP进行回归得到的边际系数容易忽略消费和投资的贡献,是不准确的。

      ③定义#为下标一致的分块子矩阵相乘或两矩阵相同位置的元素分别相乘(Element-wise Matrix Multiplication Operation)。

      ④也反映了一国对贸易(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即贸易依存度指标。

      ⑤资料来源:WIOD(2013年11月发布),http://www.wiod.org/new_site/data.htm。作者计算而得。

      ⑥中国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⑦2014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公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12/t20141219_655915.html。

      ⑧2015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1~4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1/t20150121_671820.html。

      ⑨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⑩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海关总署于2007年7月23日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

      (11)罗长远(2013)认为,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趋缓受外部市场萎缩和加工贸易调整影响,但不能理清政府干预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中国GDP出口的分解及其贡献的新计量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