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张远1,黄学谦2

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张远1,黄学谦2

摘要:近几年,我国南方城市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情况,极大的威胁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该理念在我国各地区的到了积极的推广,在各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文章重点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1导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场重大绿色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城市提高生态治理和生态智慧水平,确保城市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都突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意蕴。建设中将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形式与研究对象,设计城市降雨过程控制与管理方案。

2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分析

2.1理念落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城市建设经验欠缺,普遍存在着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而理念传统陈旧的问题,表现为:注重地面的“面子”工程而忽视地下的“里子”工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日常有效的管理,注重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忽视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投入往往占到城市建设经费的一半以上,而我国许多城市不重视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成为钢筋水泥丛林。许多城市由于习惯于用水泥硬化路面,原先的草地、水沟都演变成马路和停车场,许多河流、湿地被夷为不渗水、不透气的坚实平地。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城市建设普遍忽视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忽视植被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的功能发挥,往往填湖平壑,截弯取直,使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荡然无存,严重削弱了城市抗击雨洪的能力。

2.2技术支持不足

在建设绿色植被上,绿色屋顶建设从目前的建筑体来看根本不能适应,也就是说目前的建筑墙体无法进行绿色植被建设。除了建筑墙体的因素外,其地下管网的储蓄集水池也不能存储更多的雨水,即使存储了也不能有效的进行循环释放。因此,从各种建设来看,技术力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

2.3政策制度尚不健全

海绵城市的理念刚刚兴起,建设的基本原则、配套机制与保障措施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一是政策层面,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领域且缺乏工作协调机制,建设项目难以落实控制指标;二是技术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是涉及排水、绿化、道路、建筑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单一目标逐步向考虑多目标、多效能转变,工程设计缺乏设计规范的支撑,评估体系尚未形成。

2.4城市改造难度大

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改造中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合理组合好绿色基础设施和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如何综合整治以及恢复城市原先的河道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如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顺利实施,如何确保各个具体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建设的高标准和不走样;等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这也对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提出了挑战。老城区一般绿地率比较低,缺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能够吸纳雨水的基础设施,而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水涝点的整治、绿化带的调整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和居民利益的调整,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新城区尽管具有相对高的绿化率,但是硬质化的建设使其普遍缺乏海绵体功能。

3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3.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确立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是实践成功的有效保证。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由住建、财政、水利三部委联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同时确定了广西南宁市等16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由点到面不断推开的海绵建设过程中,应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指导,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协调发展理念指导,要注重城市各个有关部门的协调,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城市地面的“面子”工程与地下的“里子”工程的协调,从城市建设系统论的高度促进城市增强海绵弹性;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有效管理的协调,避免建设有余而管理不足的弊端;要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与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将硬性与软性结合起来。

3.2做好海绵城市先导性文件编制

住建部继《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海绵型城市”概念后,又发布了《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目前全国各级城市都在以《指南》作为总指导方针进行各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编制工作。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个向导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做到符合当前城市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现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关键指导。能够更好的发挥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3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科学的体制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着规范化、制度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不能简单地从工程技术层面去理解,而应该将其看作是涉及体制改革的重大系统工程,要着力破除旧体制,创设新体制,将生态技术与行政管理体制设计、管理部门的优化重组、管理文化创新等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在生态理性、生态智慧、生态制度、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等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合力中予以协同推进。

第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界对城市的影响关系以及城市的生存空间规划、建设方式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复杂性、交织性和系统性关系,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消除要素不协调而阻碍城市有机体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规划是为了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按预期目标有效实现而制定的计划。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要通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城市居民参与、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评估论证,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结论

总之,海绵城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已经不容程度的融入进了各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但如何协调和整合相关技术问题,使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更加清晰完整实用仍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振勇,李钟宁,晁新秀.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2016,11:43-44.

[2]梁亚楠,周林,武艳芳.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武汉市案例研究[J].净水技术,2016,06:119-127.

[3]张旭.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04:140.

[4]张一川.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浅析[J].绿色科技,2016,18:162-163+166.

论文作者:张远1,黄学谦2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张远1,黄学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