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技推广的主要障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技论文,现阶段论文,对策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主要障碍
(一)内容障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和物质投入的过程。农技推广在这里存在着技术和物质投入的障碍,即系统的投入障碍。技术投入障碍的主要表现:一是农技推广中的一些成果水平较低,或者根本不是什么成果,引起农民的不满,使推广工作难上加难;二是选择推广项目不当,有些单位选择项目缺乏科学性,有的不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还有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不能接受;三是成果推广的配套服务跟不上,主要是科研部门向推广部门、生产单位宣传不够,信息传递障碍,不能及时被广大农民所掌握,关键技术的到户率较低,据调查,一般地区农业新技术推广到户率为60%~70%,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30%左右;四是科技成果的推广率低,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平均每年产生成果7000多项,现在被采用的只有30%,而不少发达国家成果推广率高达70%~80%。物质投入障碍主要是资金、物资的投入不足。据农业部对26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1993年全国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全部或部分被削减的有920个,占全国县数的43 %,乡推广站“断奶”的有1.9万个,占全国已建乡站的40%左右, 致使不少推广部门陷入“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各级财政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仅没有随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有所增加,而且近年又呈下降的趋势。物资投入方面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混乱,中间环节多,价格猛涨,一些农药、化肥、种苗饲料等价高质次,少数销售部门采用不正当手段害农、坑农,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农用工业产品市场不景气,产品销路不畅,企业效益差,使农用工业难以维持生计,面临生存危机;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下降,其中直接为种植业服务的农业机械产销严重滑坡,1993年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7种农业机械产销下降的幅度多在30%~57.2%。
(二)主体障碍。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是推广人员,在我国应当主要是县及县级以下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我国农技推广工作者的数量相对较少,素质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比例为1∶1200,而发达国家高达1∶100; 全国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14.6%;全国农村区乡农技推广五站目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而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到了63.8%;推广人员流失严重,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共培养了172万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只有一半留在农业战线; 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绝大部分知识面较窄,只懂得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知识,不具备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不会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推广项目的市场效果,也不具备农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了解当前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很少懂得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
(三)对象障碍。农技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农民打交道,农民作为农技推广程序的终端,他们的行为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败。因为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它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素质较高农民的非农化择业,造成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务农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下降。我国大多数农民教育水平低,在全国农村约4.6 亿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到了22.25%,小学占到了45.4%。 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农民行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带来一些农民思想保守,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冷漠;一些农民对新技术反应迟缓,徘徊观望,迫于形势随大流,表现出较强的惰性;还有一些担心风险,信奉眼见为实,缺乏创新精神,加之他们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决策能力较弱,自组能力及参与能力更弱,对个体发展的需求认识模糊。所有这些行为表现在我们最近两年推广水稻的抛秧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均可观察到。
(四)方法障碍。农技推广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送到推广程序的终端—农民的行为当中。在农技推广方法上,虽然改变了过去完全行政式的推广方式,但目前农技推广方法仍然存在着阻碍农业科技进步的缺陷。一是有些推广部门只满足于发技术意见、发情报、开现场会,借助行政领导的力量指挥农业生产,把政府、乡村干部作为农技推广活动的终端,没有把农民作为推广活动的核心。二是农业承包合同带有强制农民遵守合同里所规定的原则及条款的性质,农技推广也就具有非自愿改变行为的性质,实际上过去集中管理式农技推广中那种指令原理在今日家庭经济合同中又部门地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三是过多地运用指令式推广方式,把一些推广项目及其规模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指标下达给基层,基层再分解到农户。农技推广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并非所有的推广项目都适宜采用,否则,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逆反心理,拒绝接受推广任务。
二、主要对策
(一)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准推广项目。选准推广项目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效益的发挥都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而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延续,要选择和推广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对当地条件下农业技术的先进性、环境适宜性、生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选择适宜程度高的先进技术,按照江苏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第17条规定: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新品种、新产品,必须坚持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程序,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经推广地区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还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实行推广责任制,谁推广,谁负责,保证农业推广技术投入的有效性。
(二)采取多方面的保护措施,加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阶段要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农业技术推广法》,抓住农技推广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逐项落实对农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就农技推广而言,要做到:(1 )以农业两法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出若干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并与种子、植检等农业的其它相关的管理条例相配套。(2)政事、 政企分设,中央、省、地、县层层建立农业专门执法机构,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3)定期进行执法大检查,抓住一批大案、要案进行曝光, 依法处理推广纠纷和惩治不法分子。
2.健全农技推广投入体系。在我国农技推广是一项以保障供给、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农技推广所需经费理应由政府财政解决。在目前形势下,国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彻底摆脱农技推广部门普遍经费严重短缺的窘境。一是按《农技推广法》的要求,拨足经费,并由目前的分级承担过渡到全部由国家财政解决。二是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农技推广项目的试验、示范、培训和奖励。三是各种农业项目和基本建设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推广单位的基本条件,如粮、棉大县,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项目等,应相应提高农技推广基础设施所占份额。四是规定、完善支持农技推广的优惠政策和奖励,这包括农业部门办实体的各种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周转金的扶持、税收上的让步、纯收入不上缴等,还包括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各种奖励、党政部门对优秀农技人员的表彰,以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3.理顺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是制约推广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现阶段县(市)农技推广机构要从农业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调整好农技推广中心的内部结构。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实行“双重领导,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应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同时限期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
4.不断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走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事业站国家办,“一条腿”是服务实体自己干。逐步实现农业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活力。
(三)稳定农业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技推广对象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实行,对农技推广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善推广、乐奉献”的农技推广工作者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实现三高农业的重要条件。一是农业院校要适当调整培养方向,培养大批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为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有力的后备力量。二是创造条件,培训和使用好现有的推广人员,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通过开展继续教育等方式,拓宽知识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技推广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学习农业经济与管理知识、农村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行为学知识,掌握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立体知识的农业推广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稳定和充实基层农业推广人员队伍,要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改善农技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落实县及县以下农业推广人员有关工资、津贴、定级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表彰和奖励农业推广有功人员,对做出显著成绩的推广人员要给予重奖。
(四)强化农村教育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农技推广工作能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成效的关键。长远视之,关键在于教育农民,要通过各种途径,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集中力量扫除文盲,兴办农村职业中学,普及农科知识教育;其次是加强农村成人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本着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实行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再次是发挥农村科技能人、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的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增强科技致富的意识和本领。
(五)采取灵活多变的推广方法,适应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首先必须认识和了解哪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农民形成见解和决策,彻底改变他们的行为观念,培养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掌握其行为特点和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推广方法,以达到推广目标为目的;其次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入门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一切有效信息载体,疏通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等信息的传播渠道;再次要完善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改纯技术、单环节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全方位有偿服务,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确保各方面的利益,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要与农民建立自愿参与式的推广咨询模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吸引更多的农民或农民团体(农协、合作社、农村团组织、妇联等)参与“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推广组织也可直接与农村社区建立有机联系,以提高整个推广工作的效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 199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