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今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应当发展,但不应当穿凿附会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实践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真理的相对性就更明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就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发展过来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发展观以燃烧中的氧气的发现为比喻有个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马克思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他认为,这里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无燃素气体,也不是火气,而是氧气;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根据这种事实,他研究了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正象拉瓦锡根据氧气研究了燃素说化学的各种既有的范畴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1~22页。)马克思的这个发展观也应该是我们的发展观,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提出我们的问题来,并加以研究解决,推进发展。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也是这样。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其科学内核的发展,不能随心所欲、穿凿附会,就象是只能老树抽新枝,而不能自生藤蔓去缠绕攀附以冒充本体一样。我们既要尊重马克思,也要尊重现实。所谓尊重马克思,就是尊重马克思的原话原意,不论对与否,他怎么说的就怎么说,不要夸张虚褒,也不要回避遮掩,更不要肆加扭曲改造。所谓尊重现实,就是尊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都要立足于现实,能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肯定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和物化劳动都不创造价值,这是说得非常明白的。不能因为今天要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了,就说《资本论》里本来就讲具体劳动和物化劳动也一样创造价值的。这就荒诞无稽了。这不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是以自己的理论来否定和取代马克思的理论,又要借马克思的名义。学术讨论崇尚平等与自由,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研究见解,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论来否定和取代他人的理论,但不能强加于人,特别是故人。本是马克思明白反对的理论硬要说是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现在已有不少如何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文章,提出一些很好的见解。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参与讨论。

二、不能再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划分科学与庸俗经济学的标志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从继承和批判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科学的和庸俗的两种。他认为在阶级斗争比较缓和的历史阶段,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的,只是“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的时候,才“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7页。)

按马克思的划分,自英国的威廉·配第、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以来到英国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为止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自19世纪前半期开始出现的由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为始作俑者的经济学是庸俗的。科学与庸俗的大分界线,就是劳动价值理论。凡是肯定或包含有劳动价值理论内核的,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庸俗的、辩护的。因为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67页。),如果有机构成不同的资本“会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那就非常清楚,剩余价值,从而价值本身的源泉必定不是劳动,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了,而这样一来,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任何合理的基础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67页。)正是庸俗经济学一概不懂和完全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马克思有个“根本不懂什么是价值的庸俗经济学”(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80页。)的论断。

在今天,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以此为唯一标准来划分当代中外各家各派的经济学说了。因为现在价值的创造问题在经济学中已不象从前那样重要和突出了。凡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与管理相关的理论,就看它是否有可取或可借鉴的,不要轻易划分科学与庸俗的了。实际上,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放弃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采取国民账户体系(SNA)以后,劳动价值理论的实际应用也已大为弱化了。

三、应当从参与WTO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考虑重视产品国际价值的创造

加入WTO就是加入经济的奥林匹克竞赛。弱者虽有“重在参与”的自慰,但绝对没有强国高奏凯歌的昂扬。中国力争加入WTO,当然决不会以“重在参与”为满足。既是竞争中决胜负,国际市场上必定依旧残酷。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只有强者才能搏击。在历史上,中国已有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屈辱,被洋枪洋炮打破闭关自守的国门后,就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新一轮的强度更大的经济全球化,以全球投资、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消费为其趋势、为其特征。中国主动接应、组织出击,是明智之伟举。经济强国称雄世界市场的重炮,仍然是以高科技为背景的价廉物美的独创新优产品。中国也应该有全球化的大目标奋之不懈不疲。就价值革命而言,应集中力量加快发展高科技,重视国际价值的生产。因为经济全球化,必定是价值生产全球化,按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来生产。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有四种逐步展开深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生产同种商品的同行所要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我们最常讲的:“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2页。)。由它来决定同种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二种:从社会效益上要求一种行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须符合由社会总劳动分配给该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就同行业内部说的。这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就社会分工的必要界限内说的。以麻布生产为例。“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6页。)例如,麻布生产者全体提供2000万码麻布,每码麻布价格2先令,虽然市场上正需要这么多的麻布,如每码1个半先令就能全部吸收。但现在因高出半个先令,就不能全部吸收,说明从社会角度看,每码麻布的生产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三种:从产业结构动态平衡角度要求各行业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是耗费在社会需求总量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业结构因受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经常变动。假定市场上需要总量2000万码麻布,社会总劳动分配给3000万个单位的必要劳动时间总量,每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个单位。现在麻布织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同样时间能生产出2500万码麻布,每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2单位。但社会需求总量没有变。这样,多生产的500万码麻布所耗费的总时间600个单位(500×1.2)浪费了。“尽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并且从这方面来看,所有这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也只代表必要劳动,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09页。)。如果来年社会需求量不变,结构调整时社会总劳动就会少给。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讲:社会有必要劳动时间购买力,但社会实际不需要这么多的商品量;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讲:社会需要这么多商品量,但社会没有这么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购买。

第四种:“世界市场”(注:马克思有“世界市场”的提法(见《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比现在提的“国际市场”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性质。)要求的世界(人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市场上,各国提供的同种产品的价值只能由世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那些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条件优于世界平均条件的国家提供的产品,其价值低于国际价值,会占取竞争优势。

中国不仅要为世界市场提供独创独新独优的产品,而且还要等于或低于国际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占取一定份额。因此,要把价值生产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国际价值上来。这是中国在劳动价值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他三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原发点、基本点,要联系起来互相推动。

四、知识劳动将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天赋劳动的特殊性只能认可

马克思讲的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当时条件下,大量的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这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脑力劳动,特别是等于“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不普遍。所以,这时的价值,主要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创造的,可称为体力劳动价值。现在知识劳动比重加大。特别是发达国家,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体劳动。这是一种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高密浓缩的智能劳动,能创造极高的价值。高科技人员密集的占地不过7500平方公里的美国硅谷,一年创造的产值是5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20世纪80年代就有资料表明,一个美国工人利用计算机等新技术进行劳动所完成的工作量等于过去完成工作量的2000倍。一个瑞士工人的平均年产值相当于200个老挝人或不丹人;100个尼泊尔人或埃塞俄比亚人,50个巴基斯坦人或马达加斯加人完成的产值。这是知识劳动所创造的奇迹。由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可称为知识劳动价值(注:1986年我曾提出“智力剩余价值”和“体力剩余价值”的概念(参见《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中拙文)。)。

这里就要发展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认为相对剩余价值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劳动力价值生产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方法对工人生活不利(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章。)。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历史时期这是真理。在以知识劳动为主的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和剩余价值的增大可以并行不悖。在一个8小时的工作日里,现在1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比过去4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要大得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必再假定以劳动力价值不变为前提,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职工生活的改善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有更大的协调空间。

对知识劳动需要区分从事高科技研制的创新劳动和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化工作的应用劳动。前种劳动是原发劳动,最高级,它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凝结在科技成果产品中并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有许多前期耗费的劳动虽然是高科技研制的曲折过程所必需的,但往往没有价值化被市场承认。因价值是市场范畴,它的量以市场认可为限。后一种劳动是转化劳动,次高级的,使用的高科技手段(如信息设备等),虽然不是它研制成的,但应用也需要学习训练,能创高价值,体现在产业化产品上并能在市场上实现。利用高科技成果产品进行产业化劳动所能生产的价值要大大高于创新劳动在高科技成果产品上所创造的价值,这就会使一些重现象直观的人误以为高科技的物化劳动也会创造价值。实际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解释。他说机器等物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整体执行职能”,“而它们本身却是逐渐损耗,因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66~667页。)“这些劳动资料越是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它们就越是象我们在上面说过的自然力如水、蒸汽、空气、电力等等那样,提供无偿的服务。被活劳动抓住并赋予生命的过去劳动的这种无偿服务,会随着积累规模的扩大而积累”(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67页。)。

一台电脑1万多元,利用它制造产品可以创造无数倍于一台电脑自身的价值。电脑的1万多元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但它整台参加工作。这种整台参加工作而只是部分转移价值的无偿服务,就是某些人眼里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思想来源。他们只看到高科技设备手段的神奇,而忽视了高科技设备手段产业化劳动的价值创造。最大量的产品价值是产业化中的应用劳动创造的。

现实生活中,创新劳动(原发劳动)和转化劳动(应用劳动)有时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例如人们常抱怨的歌星劳动,就比作歌(词曲)劳动的价值要大很多。作歌劳动是创新劳动(原发劳动),唱歌劳动是转化劳动(应用劳动)。歌星唱一支歌出场费就是几十万元,歌的作者所得稿费(一次性)却只几十元。这里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歌,而是歌的产业化劳动的优劣。歌星要有天赋,这种天赋劳动会把歌唱得特别悦耳动人。不得不认可这种转化劳动或叫产业化劳动的价值性。歌在歌星的喉咙里也像机器等物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无偿服务一样,并不创造价值。

五、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应当有不同的合理根据,不能强求两者要有同一本源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同源一致的。谁创造价值,价值就归谁。因为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价值就归劳动者所有,为共同利益作了必要扣除后就归劳动者分配。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就不能参与分配,而实际上它们不仅占有,而且大量占有了,这是对劳动者的剥夺。因此,提出剥夺剥夺者。马克思的这个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资本家和地主不仅榨取了全部剩余价值,而且还侵蚀了劳动力价值,使工人阶级处在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又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这样的制度不仅谈不上要素要不要参与分配的问题,而是要推翻整个制度的问题。就是今天世界还处在这种状况的国家,马克思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同一本源的一致观点,也同样适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不同了。劳动者不再是被剥削者。在劳动者自我当家作主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动员国内外资本参加建设的情况下,允许和鼓励资本等要素参加分配是必要的。价值固然是劳动创造的,但价值的创造需要同物质财富的创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方面的结果。具体说,价值创造需要:(1)物质手段的帮助;(2)劳动的吸收器或凝结劳动的载体;(3)体现在对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上。没有这些条件,劳动就不能进行,价值无从创造。而这些价值创造需要借助的要素是有限又有主的,不能免费使用,因此必须允其参与分配,给予合理报酬。其报酬率至少要等于银行存款利率。否则宁可存银行而不愿投资,但要以不能侵蚀其他要素的合理收益为界限。

因为资本等物化劳动也参加价值分配,为了说明其合理性,就说资本等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这就如画蛇添足,不对了。生产劳动是专属于人类的。如果物化劳动也会像人一样提供活劳动创造价值,那末机器、机器人等就与人同类,都是劳动者了。这合乎事理吗?!

标签:;  ;  ;  ;  ;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