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综述——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1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实施纲要论文,周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在人民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公民的公德”。(注:毛泽东.新华月报创刊号题词.)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4年10月第二版.)江泽民也多次反复强调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是要抓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越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越要强调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重点、基本建设、途径方法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纲要》还强调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这些重要言论和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系统而全面的基础。纵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学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归结为在以下七个层面。
一、关于革命导师、领袖人物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领袖人物历来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探讨列宁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可以说数以千计,到现在为止,爱国主义的定义还是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那句话“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注:列宁全集第35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年第二版.)。姜兆儒、于志亭在《石油大学学报》96年03期上发表的《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新探》一文中指出:“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具体的爱国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已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国主义樊篱,是在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下,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着想,从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愿出发,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完全统一起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有不少学者研究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或论述。李文珊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撰文《论孙中山的德育思想》中说:“孙中山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孙中山在爱国主义教育上重视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在理想教育上要求认清国情,树立正确理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很多学者研究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王金鹏在《山西日报》1984年1月23日第4版上发表了《学习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一文。进入90年代,不少学者仍在研究这一课题。商振泰于1992年在《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上发表的论文《试论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观》论述了毛泽东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二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习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四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杨德华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1期上撰文《周恩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从“热爱自己的民族,建设伟大的祖国;加强国防建设,反对外国侵略;实现祖国领土的完全统一;酷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主义”等五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周恩来同志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1999年由中国海潮出版社出版的张建民新著《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邓小平“从忧国,到救国,再到致力于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符文品在《邓小平对爱国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一文中论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爱国主义理论的新贡献,即包括爱国主义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观、历史观、特定内涵、素质观等,并明确新时期开展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王云在《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03期发表论文《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江泽民关于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叙述了“江泽民对爱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有一系列论述:一是爱国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使我军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更加鲜明;二是论述了爱国与爱党相统一的原则,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确定为我军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三是充分肯定了爱国主义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确定了抓好以爱国奉献为重要内容的四个教育的思想;四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使爱国主义教育迈开了开放式教育的新路子”。其实早在1997年11月,张英杰就主编了一本名叫《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书,该书从八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作用、意义、功能的理论研究
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民、团结群众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杨崇真、刘晓萍在《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4期撰文《论新时期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说:“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各族人民生存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坚持用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群众,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在我国即将实施第三阶段的强国战略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对祖国荣誉和尊严的强烈自豪感,对祖国兴衰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入玉、义人二人在《创造》杂志2000年02期上发表论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铸造民族精神》,详细叙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该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对内,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使祖国日益强盛;对外,它可以团结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团结一致,抵御任何外来侵略。因此,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它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运用爱国主义精神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团结、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今天,更需要党和政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铸造强大的民族精神”。
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研究
中宣部颁布的《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教育界、理论界主要是围绕“青少年”这个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展开研究的,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何芸在《基础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上撰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浅说》中说:“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扎实地抓出成效来”。杜晓利在《关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考察与思考》(《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一文中讲:“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增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需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选择判断;教师以身作则,切实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接近生活,融入社会;爱国主义教育连续开展,系统持久”。黄瑞春在2001年第1期《咸宁师专学报》上撰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五个结合”》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来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把各种有益的方法和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五个结合’,即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工作和重大活动相结合、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关于各门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纲要》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各类大专院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因为该《纲要》是94年8月颁布的,所以94、95、96、97年这四年中,研究各门课程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文章可以说特别多。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类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课程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学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有不少人就古代文学、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宪法、工科数学、民族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邓小平理论等教学课程中如何加入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如:王朝文发表在94年第4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的论文《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教学中去》;周凤树、杜文思在94年第4期《工科数学》撰写的文章《在工科数学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第二,对中学课程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多学者认真系统地研究了中学语文、地理、物理、音乐、美术、生物、数学、体育、历史、化学、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诸如庞雪春在《山西教育》94年9期发表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李希云在《中国音乐教育》95年02期上发表的《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吴昌顺在95年02期《中学语文教学》上撰文《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第三,对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1993年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要求“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不少学者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诸如陈海磊等二人在95年05期《教育探索》上发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特征》;钱市青在《江西教育》94年09期发表的《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顾仁林、刘德英在《安徽教育》95年03期刊发的《语文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等等。
五、关于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1994年8月颁布的《纲要》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1997年6月、2001年7月,中宣部先后两次批准建立了共2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人民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时期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介绍、调查、评价研究。文章很多,诸如刘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兰台世界》98年02期);李湘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忠墓》(《兰台世界》99年08期);刘树佳、董青的《关于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情况的调查报告》(《南京社会科学》96年06期)等等。二是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身建设的理论研究。孙志军在《求是》99年23期撰文《让历史启示未来——南京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论述了“一部南京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4个国家级、10个省级、12个市级、近150个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史料丰富、设施较先进的教育基地网络。近年来,南京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中轩、企轩在《党建》2002年06期上发表论文《建设好管理好作用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情况综述》说:“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公布后,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河北、天津、重庆等省市把基地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讨论基地建设问题,主要领导同志深入示范基地,解决规划、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北京、广东、甘肃等地制定了具体办法,对基地的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经费保障做了明确的规定。不少省市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拨出专款用于基地建设”;三是如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效用的理论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极其宝贵的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宣传好并发挥它的最高效用。这方面文章不少,诸如《时事报告》2000年06期登载了刘鹏的文章《充分发挥示范基地作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东南文化》2001年07期发表了任彦申的论文《努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地位》等等;四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网络的理论研究。叶青在《党建》99年05期撰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网络》中讲:“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新文化的摇篮,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全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00个,其中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5个市级教育基地,200多个区、县教育基地,基本形成了国家、市、区县以及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四级教育基地网络。这些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均每年约有1300万人次到各基地进行参观、瞻仰和公祭活动”。此外,还有对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片等的理论研究,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六、关于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中宣部的《纲要》颁布以后,开始有学者探索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学”这门新兴的学科。1997年,笔者和刘绍龙教授在《淮阴师院学报》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论文,文中首次在全国提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理论构想。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97年8期)全文复印,又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97年5期)摘录。1999年7月笔者在《江西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初探》一文,又进一步从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规律、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理论框架,该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99年8期)全文复印。至此,“爱国主义教育学”的概念已界定,即“爱国主义教育学就是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揭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的社会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两篇文章也从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一般规律以及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需要与可能等方面整体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理论框架。2000年,陕西学者庞士让在同年2月9日第3版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论文《简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也提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不仅是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渴求,而且条件成熟,时机已到”。该文还从研究对象、理论指南、根本任务、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的整体框架。庞士让在《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又发表论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论纲》,文章论证了建立爱国主义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整体框架应明确的五个重要问题。笔者于2002年第5期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撰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迫切要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是中国加入WTO的迫切需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可行性来自我国宪法等法规中对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在人民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机构已初具规模,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等等。
七、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方法、途径、形式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先后出现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WTO时代、全球化时代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后,立即就有学者发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类的文章。香港回归前后,就有不少学者撰写与之相应的论文,如沈谦芳在97年第9期的《江西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香港回归的爱国主义意义》。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时间很多人又开始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郑爱文在2000年05期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撰写《浅议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有学者开始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化结合起来研究,如王霞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发表论文《论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奥成功又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刘书林在2001年05期《中国青年研究》上撰文《青年的“奥运情结”与爱国主义》。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不少人写《加入WTO,爱国主义教育准备好了吗?》、《WTO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文章。这一时期出现频率最多的还属“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诸如林伯海在2002年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撰写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陈锡敏在《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1期上发表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紧跟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不断探索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坚持为国为民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鲜明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最后,笔者想还是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导郑永廷在2002年第4期《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做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者》作个结束,笔者“希望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所有人们都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