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紧缩研究

我国通货紧缩研究

李伟[1]2016年在《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在进入2015年后更是跌破了7%,创下了近25年来的新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同时,物价水平也持续低位徘徊,201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4%,较2014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此外,截止2016年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50个月保持负增长,未来转正仍然遥遥无期。新常态下,我国CPI增速的持续回落和PPI的连续下跌让我们不得不警惕通货紧缩风险的存在,如何评估当前我国的宏观金融形势、厘清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制定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防范通货紧缩的发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研究了当前我国分别处于价格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三个通胀区间的概率。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虽然未陷入全面通货紧缩,但是潜在通货紧缩风险已经很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其次,本文运用VAR模型对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风险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性影响因素;资产价格、通货紧缩预期、货币是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传导性因素是构成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推手。最后,在厘清当前我国通货紧缩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缓解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确保我国宏观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内按照“新常态”稳健运行。

朱军勇[2]2004年在《通货紧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了通货紧缩的困扰,通货紧缩在全球不断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通货紧缩的严峻挑战。在我国,自1997年下半年以后,通货紧缩产生并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底。由此,通货紧缩在国内外继1929—1933年世界性的大萧条以后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通货紧缩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如何去治理、不同治理对策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界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共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对学术界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创新和不足所在。 第二章主要从理论的高度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和测度作了界定,并对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作了一个概括,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回顾了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表现,同时总结了各家学派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通货紧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介绍了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各种理论解释。重点介绍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和Krugman的通货紧缩自我强化的模型,对其他从货币金融和非货币金融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成因的理论,论文也作了概括。本章还对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导的过程。 第五章讨论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论文认为通货紧缩会引起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分配,这种再分配对社会生产活动一般来说是不利的;通货紧缩易于带来经济衰退,使企业生产和经营环境恶化和失业率上升;不同的产业结构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通货紧缩通过对投资倾向的影响和影响资本的形成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其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对投资产生间接的影响;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消费者会推迟消费从而减少消费需求,厂商会压低商品的价格销售,导致消费者进一步预期物价会更低,进而形成需求进一步减少,产生恶性结果。 第六章研究了治理通货紧缩政策的效率问题。文章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经济走出萧条。而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比货币政策要有效,只要总供给曲线不为水平状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用其治理通货紧缩就是有效率的。论文同时讨论了使用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治理通货紧缩的效率。 第七章讨论了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政策的效率。对于我国通货紧缩的形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成原因给予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我国以治理通货紧缩为目的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实施在实际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制约。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从2003年开始,我国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缓解。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带动民间投资方面不足等。论文还就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等进行了研究。

周继燕[3]2016年在《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发生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大关注,研究通货紧缩者甚少。然而,相对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常更加难以应付,因为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带来的便是旷日持久的灾难。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还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如今又一次处于通货紧缩的泥沼之中,抑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首轮通货紧缩,无不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继成功预言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夕再次预言,于《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中提到:"21世纪将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萧条经济学将重返历史舞台。"这究竟危言耸听还是会一语成谶?不得不令人反思,通货紧缩是否再度来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货紧缩呼声再次高起,为防止经济衰退,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试图力挽狂澜,助推了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随后,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持续走弱,CPI增速在2012年7月低于2%的水平,并于2014年8月开始正式跌入" 1"时代,PPI自2012年3月份开始呈现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末,PPI已连续46个月负增长,同时,GDP跌破7%的目标,实现6.9%的增长速度。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当前中国是否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的争论。然而,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不同,此轮通货紧缩风险是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时期发生的。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根据人均GDP这一指标衡量,中国已在2010年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此外,在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总抚养比也于2010年开始上升。长期以来,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式微,从而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实际经济增速放缓。如果说经济增长减速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货紧缩风险则是新常态下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本文认为当前通货紧缩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供给侧的结构冲击,如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度负债导致的债务-通货紧缩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首先对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对中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进行初步判定。其次,从通货紧缩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出发,分别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研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再次,在对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最后,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及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三个维度,提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罗列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理论探源和文献述评。对马克思的通货紧缩思想、供需失衡论、货币供给收缩论、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论等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主要从通货紧缩本质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和初步诊断。从理论上对通货紧缩的界定范畴、判断标准、衡量指标进行分析,详细阐述由物价水平下降、货币供给不足和经济持续衰退三者分别或共同决定的单要素论、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着重分析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经济层面的趋势和特点,厘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当前中国通货紧缩形势做出初步判定。第四部分为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实证分析。从结构性因素、资源环境因素、货币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四个角度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在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引入结构性因素及其他控制变量,得到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建立三机制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门槛变量,将样本期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分为通货紧缩、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三个阶段,从而得到各因素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五部分为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与经验借鉴。回顾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及经济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日本通货紧缩的特点及治理经验,并探索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为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引发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产能过剩、过度负债等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提出实施结构化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及多种政策的科学合理搭配策略,以有效应对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给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鄢红星[4]2004年在《我国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为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了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主要机理,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对策,这项研究对我国经济在以后的市场化道路上遇到同样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考察凯恩斯、费雪、克鲁格曼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解释入手,提出了本文作者对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即认为:本文认为通货紧缩是和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经济状况的货币反映,具体特征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普遍下跌、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下降和减缓,以及经济增长乏力。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是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双重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并给出了图形模型和实证研究。进而论证通货紧缩给生产者、消费者、银行、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造成的影响。在治理对策上,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并运用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着重论证了采取“双松政策”的理论依据,从经济学原理上说明为什么要采取双松政策。另外,还吸取供给学派的观点,提出减税政策;依据理性预期学派理论提出造成通货膨胀预期,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最后,提出了通货紧缩之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问题。

王雅茜[5]2000年在《我国通货紧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物价下跌是全球经济的主导趋势,农产品、工业品、原料产品等都已陷入全面过剩之中,通货紧缩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持续低迷。在这种全球经济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1995-1996年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7年,当我国正在庆祝反通货膨胀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却将降临:从1997年10月开始,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连续27个月的负增长,1999年1-8月与上年同期相比较,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7%(中国物价99.10.刘汉文),国内需求不足,失业人口增加,经济有衰退的迹象,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将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对于通货紧缩问题,理论上的研究远不如通货膨胀那么丰富;实践中,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又是首次遇到,理论与实践的缺乏阻碍了我们对通货紧缩问题系统而深入的理解,进而就难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入手,在考察国外的通货紧缩现象基础上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通货紧缩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对通货紧缩本身进行一个客观而理性的剖析,二是想通过对我国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为正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我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本文试图从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判定入手,分析国外的通货紧缩现象及对我国的启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原因及治理建议进行一个深入浅出的论述。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通货紧缩的概述,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及危害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论述,尤其对通货紧缩的定义,笔者根据学术界目前提出的几种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加以判定。第二章对历史上的几次通货紧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包括美国三十年代的通货紧缩,日本九十年代的通货紧缩和英国、法国三十的通货紧缩,同时应用了凯恩斯、费雪、克鲁格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加以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启示。第三章论述了我国的通货紧缩,首先论述了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特点,其次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张凌翔, 张晓峒[6]2011年在《通货膨胀率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调整》文中提出本文运用MRSTAR模型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周期阶段划分、通胀率周期波动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通胀率不同阶段相互转移的路径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可以划分为通货紧缩、通缩恢复、温和通胀以及严重通胀四个阶段,通胀率波动不同阶段的划分不仅依赖于通胀率的水平,也依赖于通胀率的增加量;在一个波动周期内,通胀率不同阶段的典型转移路径为:通货紧缩→温和通胀→严重通胀→温和通胀→通货紧缩;我国通货紧缩与温和通胀持续时间较长,而严重通胀持续时间很短;冲击对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特征。

李景曈[7]2009年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今天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无一例外的都与两种经济现象有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经济生活中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现象,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联系就在于特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这种状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在生产领域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次不公平的物质利益转移,它的出现会使人们投资、消费的心理预期变得萎靡不振,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安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曾先后出现了几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而且在90年代末期遇到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的困扰。本世纪在我国经济即将走出通货紧缩的困扰之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出乎意料的出现持续不断的攀升,并于2007年突破被认为是“严重通胀”标志的5%大关,创出了1997年2月以来的10年新高,阔别中国10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再次卷土重来,不期而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我国金融稳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揭示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原因,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已经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要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从科学界定、阐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涵义和相关理论入手,以“转换”为核心,揭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规律,探究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原因,提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措施。全部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考察。界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概念,阐述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基本特征及差异的研究。揭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发生的一般轨迹: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换,探究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的一般特征和差异性。第三章是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过程及特点。阐述了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过程,通过分析每一个转换过程的表现,揭示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的特点。第四章是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原因分析。阐述了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背离及其反向运动,市场体制不完善,宏观调控失当,国际经济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第五章是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对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为防止“相互转换”奠定所需的客观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机制,为防止“相互转换”提供体制保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为防范“相互转换”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撑;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为防范“相互转换”创造所需的外部条件。

王国实[8]2002年在《通货紧缩的度量指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积极应对我国的通货紧缩 ,正确判断和度量通货紧缩 ,研究通货紧缩的统计度量指标 ,成为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问题之一。

王春峰, 康莉, 李汶华[9]2001年在《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混沌经济学和向量自回归 (VAR)方法 ,实证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发展趋势。混沌经济学结果表明 ,我国经济在第四个周期陷入混沌运行 ,因此 ,我国通货紧缩的根本成因在于经济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冲击。VAR结果表明 ,我国通货紧缩的初始冲击主要是民间投资的下降 ,而导致紧缩局面进一步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则在于居民消费需求萎缩 ;货币因素是导致民间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而预期因素对于居民消费的急剧下降则起着较为主要的作用 ;民间投资冲击对GDP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 ,而居民消费冲击对GDP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卿树涛[10]2003年在《不确定性预期性下通货紧缩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物价已经稳步回升,严重的通货紧缩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其衍生物——通货紧缩预期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由于其连续性、前冲性及惯性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许多领域有加强的趋势。而这种预期一旦存在,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经济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因此,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就一定要消除这种预期。 通货紧缩一起是自1997 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之后出现的,他是与通货紧缩预期相对应的。学术界对通货紧缩预期已有许多的研究,而通货紧缩及其预期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种新现象,因而缺乏系统深刻的研究。同时,国外学者关于通货紧缩的债务——通货紧缩学说以及通货紧缩螺旋状加剧学说,是否适合于我国,也是个通过理论分析并加以实践验证的问题。因此研究通货紧缩和通货紧缩预期,有助于丰富我国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另外,现有文献大都把通货紧缩预期的产生归之于外部因素,并没有从制度变迁这一层面探讨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分析,从制度上找出决定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若干具体因素。在实践上,只有弄清楚决定我国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其特征,才能有效的消除通货紧缩预期,从而有利于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以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正因为确定出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具有如此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特征、以及它对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说明了通货紧缩预期的概念,指出所谓通货紧缩预期,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依据现有的理论、信息,对通货紧缩运行的态势所做的预测,它包括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通货紧缩预期;而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变迁。随着国有产权效率日益低下,政府再也无力对国民的各种<WP=3>保障支出进行大包大揽,预期支出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边缘进入核心,导致一部分人利益在短期之内受到损失,而且由于这种体制改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国民事先无法对其进程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所有的人都担心改革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这样人们就存在收入风险增加的预期;因此,消费者通货紧缩预期就此形成。不仅如此,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通货紧缩预期。接下来讨论了通货紧缩预期的三大特点:即预期的理性化,粘性化,同政府行为的对策化。然后以此为基础,详细分析了通货紧缩预期对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的影响,探讨现阶段通货紧缩的机理。进一步指出,由于通货紧缩预期的作用,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体现在本文分析构架上。本文的基本构架是: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论文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问题若干基本界定,探究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对通货紧缩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这些理论的不足。第三章详细说明了通货紧缩预期的形成及其特点,指出通货紧缩预期对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的影响。第四章指出通货紧缩的机理以及加剧机制是如何形成的。第五章在第四章理论准备基础上,说明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原因。第六章对策部分,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在这样的分析构架下,各部分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指出本文写作是在通货紧缩发生之后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而研究通货紧缩具有重要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指出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确定通货紧缩预期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构架、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Irving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其理论认为,经济中大量债务的可能存在,而债务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必然要求清偿,在清偿时,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其次介绍了Paul Krugman关于通货紧缩的两种观点,其中一个观点认为,通货紧缩的压力本质上是结构性,经济的实际均衡利率为正,因此,即使名义利率接近0,也仍然会继续保持就业不足的状态,并将逐渐滑入通货紧缩;另外一个观点认为,通货紧缩的确是一种危险,但是这种危险的出现并非主要是通货紧缩的内在趋势促成的,而是决策<WP=4>错误的潜在后果--错误的政策一旦允许通货紧缩开始启动,由于预期的作用,通货紧缩仍会继续,而且会自动加剧。接下来讨论了国内学者对通货紧缩的看法。指出这些研究大都是就事论事,没有说明通货紧缩预期对通货紧缩的影响以及通货紧缩预期产生的原因。第三章通货紧缩预期的形成。指出我国通货紧缩预期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存在其现实必然性。由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日渐低下,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再

参考文献:

[1]. 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伟. 华侨大学. 2016

[2]. 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 朱军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 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D]. 周继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4]. 我国通货紧缩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分析[D]. 鄢红星. 西北大学. 2004

[5]. 我国通货紧缩研究[D]. 王雅茜. 天津财经学院. 2000

[6]. 通货膨胀率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调整[J]. 张凌翔, 张晓峒. 经济研究. 2011

[7].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研究[D]. 李景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 通货紧缩的度量指标[J]. 王国实.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2

[9]. 中国通货紧缩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J]. 王春峰, 康莉, 李汶华. 金融研究. 2001

[10]. 不确定性预期性下通货紧缩分析[D]. 卿树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我国通货紧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