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行2000——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洋[1](2014)在《沈阳富城汽配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也飞速发展,易损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我国汽配行业的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介入市场的时候,洋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本文以沈阳富城汽配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所在的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状况的分析,探讨其在汽配市场上的产品销售策略,研究和解决目前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突出自身的优势,打破竞争对手对于市场的垄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富城汽配营销策略的研究,力图运用现代的市场营销学理论和分析模型,为富城汽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保障公司的成功销售。论文介绍了汽车易损件行业的市场背景,现状,并通过在学习中收集到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料和运用市场营销学中的4P、4C、4R等相关的营销知识,对富城汽配企业所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宏观环境、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等。针对目前富城汽配公司存在的营销问题:滤清器市场产品型号较少,刹车片产品知名度不高;二级代理商的销售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引入滤清器产品的产品线,利用促销手段,扩大刹车片产品的知名度;建立和健全二级渠道的促销方法,激励经销商;培育最适合富城品牌销售的销售渠道等。虽然汽车配件行业在我国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目前汽车后市场类出版物大多是基础理论或图文教材,可供参考的国外文献尚且不多,论文通过对富城汽配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和解决国内相关汽车配件经销商,了解和掌握运用现代的市场分析的方法,根据企业自身的环境,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易雄辉[2](2013)在《株洲湘火炬公司汽车配件在维修市场的渠道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同质化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变化,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汽车整车厂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并高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整个汽车行业备受冲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汽车零部件营销体系的建设是直接关系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构建科学的营销渠道是支撑营销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纷纷要求构建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现代化营销渠道体系。文章结合营销渠道建设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汽车配件维修市场营销渠道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对营销渠道的相关理论以及汽车配件营销渠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文章从行业角度对汽配维修市场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目前火花塞行业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湘火炬火花塞公司的维修市场渠道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以汽配城中的经销商代理制为主的渠道模式面临经销商的利润越来越薄、面临贴牌产品越来越多、市场控制难度加大、市场占有率难以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其次,论文基于上述讨论及对国外汽配营销渠道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销售中心,通过加盟形式开拓下级网络的渠道新举措;最后,文章结合渠道管理的理论,从渠道结构调整、渠道成员选择和渠道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公司的渠道管理措施,并通过产品和价格策略优化来使渠道策略成功实施。通过文章的研究,理论上对汽车维修市场配件营销领域渠道建设的研究起到了拓展和丰富作用;实践上通过对火炬火花塞公司渠道的梳理和优化,建立了公司的新的渠道模式与策略,对公司渠道建设能起到引导作用。
涂炳先[3](2012)在《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连锁经营模式1869年诞生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种模式在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连锁经营模式经过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很广泛的应用,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连锁经营模式并迅速得到推广,90年代初我国汽配行业开始采用连锁经营模式;纵观国外汽配连锁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汽配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不成功,还处在初级阶段;汽配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我国汽配行业关注,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福建YT公司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使用文献综述法叙述连锁经营的概念、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发展条件;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汽配行业现状,以及汽配连锁经营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正文主要介绍了YT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背景以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作为案例,重点分析了YT公司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和失败的方面,并从中得出启示。最后通过对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案例的分析,对YT公司目前不足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方案,结合我国汽配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作者认为中国汽配流通企业整合是必然的,中国汽配流通未来发展模式—连锁经营模式被看好。
忻文[4](2011)在《中国商用车配件“十大流通品牌”企业专题报道(一) 转型期汽配流通企业发展的典范》文中认为为了引导汽配流通领域讲诚信、扬名优、树品牌,推动汽配流通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国商用车配件名优品牌推广委员会、全国商用车配件产销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前不久发起并组织了"2010~2011年度中国商用车配件优秀经销商评选"活动。2011年1 0月21日,"第三届中国商用车配件优秀经销商评选活动"隆重举行,对"201 0~2011年度中国商用车配件优秀经销商"进行了表彰,并首次推出中国商用车配件"十大流通品牌"。本刊将做连载
白杨[5](2011)在《我国汽配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现代企业来说,制定明确的营运资本政策尤为重要。作为现代企业日常管理和使用最为频繁的资金,营运资本就像企业运转所需的血液,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其他部分的活力。对企业的营运资本加以研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是公司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营运资本中单个项目(如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的最优化问题,而将营运资本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主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此后,对营运资本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对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在对日新月异的营运资金管理实践的跟踪上,部分管理咨询机构和以实务为导向的管理杂志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主要有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所进行的对全美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营运资金调查。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后,引入了营运资本这个财务概念,并逐步出现了一些关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文章。毫无疑问,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水平相比较,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关注于单项的流动资产,往往缺乏明确的营运资本政策。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上证50指数成份股公司的信用评级资料上可以看出,纳入上证50指数的企业2004年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仅为90天,其周转速度仅为美国企业平均周转速度的1/3。因此,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理论加以指导,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面尤为迫切。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短期财务管理内容的核心,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分析和判断,Nunn和Kenneth P. Jr1981年关于营运资本的研究结果指出:营运资本政策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本文以汽车配件行业30家上市公司2000-2009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配件行业标杆企业营运资本政策特点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小型汽配生产制造企业制定营运资本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流动资产率及流动负债率数据来看,加入世贸后,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从稳健型逐步转向中庸型,且有趋于激进的趋势。流动资产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流动负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汽车配件上市公司现金周转期从2000年的254天到2009年的78天,营运资本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但仍低于欧美62天的周转水平。(3)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不断增长,但占总资产比例相对稳定。(4)流动资产的占用比例与汽配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但与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显着负相关;(5)流动负债比例与汽配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着负相关;(6)现金周转期与汽配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着负相关。
张国庆[6](2011)在《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近十几年一直保持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在这样的大趋势中,现代化商业集群在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依托汽车贸易的现代化汽车城,作为这样的现代化商业集群,在全国各地纷纷崛起,全国汽车园区、汽车市场有520余个,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全国有700余家汽配、汽配用品市场。究其原因,其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市场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汽车城的形式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便捷和高档的服务;其外在原因在于汽车城对当地经济的巨大拉动效用,得到了政府的推崇。不仅发达地区,依托各具特色的汽车市场,使其现代服务业获得一次次飞跃,许多欠发达地区也靠汽车市场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研究了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国外汽车行业发达国家的整个汽车销售的模式;考察了国内汽车城的潜力、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了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能够辐射到的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汽车市场;通过实地考察和实时的数据分析,辨析出望城新区汽车城的核心竞争优势,总结出现行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等各方面因素;在以实际为依托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链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科学合理的在汽车销售环节进行价值链延伸,让汽车城在汽车行业价值链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价值链为依据,定位三种不同的建设方案,采用多种分析法对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中选出最适合望城新区汽车城、最能抓住未来汽车城发展趋势的建设方案。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会对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张颖[7](2010)在《连锁经营或将成为未来流通领域发展主流——从全国商用车配件经销商联合会成立5周年说起》文中提出2005年9月,全国商用车配件经销商联合会在南昌宣告成立。五年来,通过联合会不断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商用车后市场汽配流通行业的无限潜力。2010年1月,全国商用车产销联合会在福建泉州市召开了年度会议。
陈凤[8](2006)在《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汽车用品配件销售、汽车维修、汽车美容、金融、租赁等服务为主的汽车后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和成熟化进程加快,汽车后市场正在形成和兴起,并将引发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利润再分配。汽车后市场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直接影响最终消费用户对整车的消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影响着整车销售市场。因此,研究国外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国内汽车后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发展我国汽车后市场,扩大汽车消费,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本文对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要结合我国汽车后市场特有的市场广度、地域差异、车型多样化等特点,创新我国的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其次,针对汽车服务的特点,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应国际竞争和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以人为本的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并对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的层次结构进行了探讨。再次,为了解决我国汽车后市场企业规模小、分布散、运营成本高,单个企业很难快速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组建战略联盟的策略,即汽车后市场的服务企业可以走与汽车生产厂家、银行纵向联盟的道路,做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同时国内服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连锁经营或与国外企业合资等方式来实现横向联盟,并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支持,结成战略联盟网络。通过对汽车金融业、汽车租赁业以及汽车维修业战略联盟模式的分析,为国内汽车后市场组建战略联盟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论文关于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在长安汽车集团汽车后市场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徐印州[9](2005)在《广东省流通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流通是指将产品透过渠道传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随之会发生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转移。而流通业扮演着连结生产与消费、城镇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流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运行速
徐孝勇[10](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二、同行2000——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行2000——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化(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富城汽配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章节安排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营销理论概述 |
2.1 汽车配件市场营销定义 |
2.2 汽车配件市场销售的特征 |
2.3 汽车配件消耗的规律性 |
2.4 4P理论 |
2.5 4C理论 |
2.5.1 成本策略 |
2.5.2 顾客策略 |
2.5.3 便利策略 |
2.5.4 沟通策略 |
2.6 4R理论 |
2.7 营销组合理论的对比 |
第3章 富城汽配营销环境分析 |
3.1 富城汽配简介及其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分析 |
3.1.1 富城汽配简介 |
3.1.2 富城汽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 富城汽配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3.5 富城汽配SWOT分析 |
第4章 汽配行业市场分析 |
4.1 汽车配件行业概述 |
4.1.1 行业分类 |
4.1.2 汽车配件行业的生命周期 |
4.1.3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2 汽配市场分析 |
4.2.1 市场整体状况 |
4.2.2 生产与销售状况分析 |
4.3 汽配市场竞争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1 企业进入壁垒分析 |
4.3.2 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4.3.3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4.3.4 替代品分析 |
4.3.5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第5章 富城汽配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
5.1 STP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产品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产品的概念 |
5.2.2 产品的质量 |
5.2.3 富城汽配的产品组合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3.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 |
5.3.2 沈阳富城汽配产品定价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4.1 渠道概念与类型 |
5.4.2 沈阳富城汽配渠道策略选择 |
5.5 促销策略 |
5.5.1 广告宣传推广策略 |
5.5.2 销售人员市场推广策略 |
5.5.3 客情关系维护策略 |
5.6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
5.6.1 组织营销团队 |
5.6.2 建立营销业务流程 |
5.6.3 制定市场销售计划和奖惩 |
5.6.4 营销策略调整 |
5.6.5 营销费用控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株洲湘火炬公司汽车配件在维修市场的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2.1 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
1.2.2 汽车及配件营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汽车配件行业环境分析 |
2.1 国内汽车工业经济环境分析 |
2.2 汽配维修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2.2.1 发展现状 |
2.2.2 存在问题 |
2.2.3 发展趋势 |
2.3 火花塞行业竞争分析 |
第三章 火炬火花塞维修市场渠道策略现状和问题 |
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产品特性 |
3.2 公司维修市场渠道现状 |
3.2.1 整体渠道架构 |
3.2.2 维修市场渠道模式 |
3.3 公司维修市场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占有率难以快速提升 |
3.3.2 下级市场网络开拓难度加大 |
3.3.3 渠道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
3.4 火花塞公司SWOT分析 |
3.5 主要形成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维修市场渠道影响因素调研和国外经验分析 |
4.1 维修市场渠道模式影响因素调研和分析 |
4.1.1 市场因素分析 |
4.1.2 公司因素分析 |
4.1.3 渠道成员因素分析 |
4.1.4 竞争对手主渠道分析 |
4.2 维修市场渠道变革的动因分析 |
4.3 国外汽配行业渠道模式分析与借鉴 |
4.3.1 日本汽车配件分销渠道模式 |
4.3.2 美国汽车配件分销渠道模式 |
4.3.3 欧洲汽车配件分销渠道模式 |
4.3.4 各种渠道模式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火炬火花塞公司配件维修市场渠道策略优化研究 |
5.1 渠道优化设计目标 |
5.1.1 火炬火花塞公司战略目标 |
5.1.2 火炬火花塞公司渠道优化目标 |
5.2 渠道模式选择与结构设计 |
5.2.1 渠道优化的设计方案 |
5.2.2 渠道优化的评价标准 |
5.2.3 渠道优化的战略选择 |
5.2.4 渠道结构设计 |
5.3 渠道成员的管理与控制策略 |
5.3.1 渠道成员选择 |
5.3.2 渠道成员激励 |
5.3.3 渠道成员控制 |
5.4 渠道配套措施优化 |
5.4.1 产品策略优化 |
5.4.2 价格策略优化 |
5.4.3 与原有渠道模式协同发展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汽配连锁经营模式的概况分析 |
2.1 连锁经营的特征 |
2.1.1 连锁经营的市场定义 |
2.1.2 连锁经营的起源与发展 |
2.1.3 现代连锁经营的特征 |
2.2 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汽配连锁经营发展现状 |
2.3.1 国外汽配连锁经营发展现状 |
2.3.2 我国汽配连锁经营发展现状 |
第3章 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
3.1 公司连锁经营发展背景介绍 |
3.2 YT公司概况 |
3.2.1 公司简介 |
3.2.2 YT公司运营情况介绍 |
3.3 连锁店选址成功案例分析 |
3.3.1 案例介绍 |
3.3.2 案例分析 |
3.3.3 启示 |
3.4 产品定位成功案例分析 |
3.4.1 案例介绍 |
3.4.2 案例分析 |
3.4.3 启示 |
3.5 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
3.5.1 案例介绍 |
3.5.2 案例分析 |
3.5.3 启示 |
3.6 总启示 |
第4章 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的失败案例分析 |
4.1 库存过大,积压太多资金 |
4.1.1 案例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启示 |
4.2 采购渠道问题,导致产品价格偏高案例分析 |
4.2.1 案例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启示 |
4.3 人才资源管理不成熟,导致人才缺失 |
4.3.1 案例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启示 |
4.4 总启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我国汽配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营运资本概念及研究背景 |
1.1 营运资本概念 |
1.2 营运资本政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2. 我国汽配行业及营运资本政策现状分析 |
2.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情况 |
2.1.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阶段 |
2.1.2 汽车市场发展特点 |
2.1.3 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
2.2 我国汽配产业发展情况 |
2.2.1 汽配行业发展阶段 |
2.2.2 汽配产业链特点 |
2.2.3 汽配行业外商投资特点 |
2.2.4 现阶段国内汽配生产制造企业竞争特点 |
2.2.5 汽配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2.2.6 我国汽配行业营运资本政策特点 |
3. 研究框架设计 |
3.1 样本数据 |
3.1.1 样本的选取 |
3.1.2 指标的选取 |
3.2 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4. 实证分析及研究结论 |
4.1 汽配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分析 |
4.1.1 流动资产占用政策 |
4.1.2 流动负债融资政策 |
4.1.3 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结构分析 |
4.1.4 营运资本周转率分析 |
4.2 汽配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绩效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
4.2.3 现金周转期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
4.3 营运资本政策的决定因素分析 |
4.3.1 流动资产与销售规模的相关性研究 |
4.3.2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性研究 |
4.3.3 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相关性研究 |
4.3.4 现金周转期与企业现金流量的相关性研究 |
4.4 结论和启示 |
4.4.1 结论 |
4.4.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脉络及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
2.1.2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
2.2 价值链理论综述 |
2.2.1 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
2.2.2 价值链分析法 |
2.3 集群价值链理论研究 |
2.3.1 产业集群价值链研究 |
2.3.2 商业集群价值链研究 |
2.4 物流中心选址理论研究 |
2.4.1 Baumol-Wolfe 模型 |
2.4.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2.4.3 多设施选址重心法 |
第三章 国内外汽车城建设方案借鉴 |
3.1 国外汽车城建设方案特点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1.3 欧洲 |
3.2 国内汽车城建设经验及发展趋势 |
3.2.1 天津空港汽车城建设方案 |
3.2.2 中南汽车世界建设方案 |
3.2.3 杭州汽车城建设方案 |
3.2.4 中国汽车销售行业状况分析 |
3.2.5 汽车市场销售模式的变化趋势 |
3.3 国内外汽车城建设方案对望城新区汽车城的启示 |
第四章 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条件分析 |
4.1 市场分析 |
4.1.1 汽车需求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
4.1.2 江西省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
4.1.3 江西省汽车销售网点分布 |
4.1.4 南昌市现有汽车销售网点分析 |
4.2 SWOT 分析 |
4.3 望城新区汽车城竞争优势分析 |
4.3.1 功能布局优势、规模优势与价值链定位优势 |
4.3.2 经营成本 |
4.3.3 经营环境 |
4.3.4 购物环境 |
第五章 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方案设计 |
5.1 战略定位 |
5.1.1 主题定位 |
5.1.2 功能定位 |
5.2 主体项目价值链分析 |
5.3 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方案设计与选择 |
5.3.1 价值链上单独经济活动单元的设计 |
5.3.2 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三种备选方案 |
5.3.3 方案筛选 |
第六章 方案可行性评估 |
6.1 投资必要性 |
6.1.1 投资环境分析 |
6.1.2 市场供求分析 |
6.2 财务可行性 |
6.2.1 项目投资规模 |
6.2.2 项目招商引资规模 |
6.2.3 项目销售规模 |
6.2.4 望城新区汽车城项目总体成本 |
6.2.5 财务评价及敏感性分析 |
6.3 经济可行性 |
6.4 项目纳税评估 |
6.5 项目就业评估 |
6.6 风险因素及对策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工作回顾 |
7.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西省汽车销售网点分布 |
附录B 汽车城区位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汽车后市场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 |
1.1.1 汽车服务的特点 |
1.1.2 汽车后市场的内涵 |
1.1.3 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内容及其分类 |
1.2 国外汽车后市场发展状况 |
1.2.1 国外汽车后市场的特点 |
1.2.2 国外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 |
1.3 我国汽车后市场现状与发展 |
1.3.1 我国汽车后市场现状分析 |
1.3.2 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2 发展汽车后市场的理论基础 |
2.1 价值链理论 |
2.1.1 价值链理论概述 |
2.1.2 价值链理论在汽车后市场的体现 |
2.2 战略联盟理论 |
2.2.1 战略联盟理论概述 |
2.2.2 战略联盟理论对汽车后市场的指导作用 |
2.3 连锁经营理论 |
2.3.1 连锁经营理论概述 |
2.3.2 连锁经营在汽车后市场中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 |
3.1 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的内涵 |
3.1.1 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的核心理念 |
3.1.2 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 |
3.2 功能系统 |
3.2.1 核心服务功能 |
3.2.2 辅助服务功能 |
3.2.3 特色服务功能 |
3.3 环境系统 |
3.4 支撑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汽车后市场运行模式研究 |
4.1 汽车后市场战略联盟研究 |
4.1.1 汽车后市场战略联盟形成机理 |
4.1.2 汽车后市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
4.1.3 博弈论对战略联盟模式的指导意义 |
4.2 我国汽车后市场战略联盟模式 |
4.3 汽车金融业经营模式 |
4.3.1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经销商与银行联盟 |
4.3.2 汽车金融机构横向联盟 |
4.4 汽车租赁业经营模式 |
4.4.1 汽车租赁企业与生产厂家纵向联盟 |
4.4.2 汽车租赁企业与金融、保险部门纵向联盟 |
4.4.3 汽车租赁企业与其他商务业务合作 |
4.4.4 租赁公司横向联盟 |
4.5 汽车维修业经营模式 |
4.5.1 与汽车厂家的纵向联盟 |
4.5.2 维修企业与汽车生产厂家联盟的博弈研究 |
4.5.3 横向联盟实施连锁经营 |
4.5.4 服务代理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展示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资料选用 |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理论借鉴 |
2.1 区域分工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2 后发优势理论 |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1 均衡发展理论 |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3.3 协调发展理论 |
2.4 商贸发展理论 |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
2.4.2 电子商务理论 |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
3.3.1 商贸中心概念 |
3.3.2 商贸中心类型 |
3.3.3 商贸中心功能 |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
5.2.3 旅游资源 |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
6.3.2 经济因素分析 |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
6.3.4 技术因素分析 |
6.3.5 政策因素分析 |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
8.3.1 商品交易市场 |
8.3.2 中央商务区 |
8.3.3 购物中心 |
8.3.4 会展中心 |
8.3.5 物流中心 |
8.3.6 信息服务中心 |
8.3.7 组织管理机构 |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
8.5.1 法制化 |
8.5.2 规章制度化 |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
9.4.1 E-CBD简介 |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
10.2.1 连锁经营 |
10.2.2 物流配送 |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2.1 研究结论 |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2.3 政策运用 |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同行2000——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富城汽配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姜洋. 东北大学, 2014(03)
- [2]株洲湘火炬公司汽车配件在维修市场的渠道策略研究[D]. 易雄辉. 中南大学, 2013(05)
- [3]YT公司汽配连锁经营模式案例研究[D]. 涂炳先.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4]中国商用车配件“十大流通品牌”企业专题报道(一) 转型期汽配流通企业发展的典范[J]. 忻文. 汽车与配件, 2011(48)
- [5]我国汽配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D]. 白杨.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3)
- [6]南昌望城新区汽车城建设方案研究[D]. 张国庆.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 [7]连锁经营或将成为未来流通领域发展主流——从全国商用车配件经销商联合会成立5周年说起[J]. 张颖. 汽车与配件, 2010(04)
- [8]汽车后市场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陈凤. 重庆大学, 2006(02)
- [9]广东省流通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A]. 徐印州.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10]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