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与发展社会主义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社会主义论文,说与论文,思路论文,矛盾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03X(2001)02-0084-08

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经验升华到哲学领域,形成了他的矛盾学说。《矛盾论》就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仍然运用矛盾学说解决中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但受到了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方面情况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在新情况下,他的矛盾学说需要更新、展开、发展,否则就不能正确解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实质问题;二是斯大林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观点。尽管斯大林晚年对此观点作了一点有限的改变,但总的看,“他还是不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1](P.356)。在实践中,他还存在混淆矛盾的问题。苏联和斯大林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中苏关系的现实,使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不能不对毛泽东的思路有所制约,尽管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

195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经过7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积累了经济恢复、社会改造、经济建设的经验;二是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使我党摘掉了“紧箍咒”,感到了思想的巨大解决。对些,毛泽东在党的八大期间会见南斯拉夫的同志时说: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可以自由思考,独立思考了。[2](P.169)(P.182)三是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情况特殊,“应该‘标新立异’”[3](P.750),必须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使命重大,中国应该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因此,中国应该独立自主,独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些情况呼唤着新的理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他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体系。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此学说的运用所形成的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及其根本点、核心矛盾群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是一个由几个基本理论观点构成的体系:

1.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1](P.372),“世界充满着矛盾”[1](P.325)。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自古以来是这样,一万年后也会是这样。“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1](P.498)对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一些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观点我们不要迷信,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是迷信。希望一切都是好的,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世界是美丽的,但又不是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矛盾重重”[4](P.180)。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什么找到或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没有一处不存在矛盾,没有一个人是不可以加以分析的”[1](P.498)。社会主义正是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1](P.37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屋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1](P.37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P.372)。

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四层社会矛盾。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1](P.364)。这两类社会矛盾又可分为四层:一层是人民内部非阶级矛盾,一层是人民内部的阶级矛盾,一层是非阶级敌我矛盾,一层是阶级敌我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4.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准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1](P.389)。

上述四方面内容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的内涵,贯通这一学说体系内涵各方面之中的根本点,是矛盾的观点。毛泽东下面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对这一根本点的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1](P.374)“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1](P.372)矛盾的观点贯穿在毛泽东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体系内涵各个理论观点之中。一方面,各个基本理论观点都是矛盾的观点的具体运用和展开。矛盾观点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又是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又都有其特殊性,对这些特殊性进行分析,产生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各种具体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都是矛盾的观点运用的结果。这些结果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中四个基本理论观点可以看到:第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是他矛盾观点具体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成为他后面三个观点的立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个观点是矛盾学说根本点在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中最直接的阐述。第三和第四个基本观点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重要矛盾的分析。

第二个基本理论观点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第一,这个基本理论观点是毛泽东运用矛盾演说综合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类矛盾所发现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它是第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最直接最深入的展开,深入到了社会主义矛盾最底部的层面。第二,这个基本理论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构成各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结构的动态分析,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最根本问题的总勾画。第三,这个基本理论观点是从第一个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到第三、四个基本理论观点必不可少的阶梯。第四,这个基本理论观点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运动的基本状况,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矛盾群理论,它形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总体之中的子系统。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看,可以说,它是毛泽东矛盾学说体系中的核心理论。

二、毛泽东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基石

毛泽东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是有逻辑起点的。他从1956年起,在许多讲话、文章、批示中,多次大量地谈辩证法。仔细分析从那时起到他逝世为止有关辩证法的论述会发现:第一,毛泽东在谈辩证法时所注意的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第二,毛泽东在运用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分析中,侧重点在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阐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毛泽东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基石。

循着毛泽东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下面的理论逻辑推演关系: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P.373)。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既适应又不适应。从社会主义新制度“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1](P.373)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1](P.3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相矛盾的情况”[1](P.374)、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情况下生产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在生产关系调整下上层建筑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等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是在适应又不适应之中的统一。

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两个主要领域形成两大矛盾。第一个领域是人与自然界的领域,形成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第二个领域是社会领域,形成人与人的矛盾,亦即社会矛盾关系。对此观点,毛泽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曾反复加以表述。毛泽东关于“所谓困难,无非是社会的敌人和自然界给予我们的”[1](P.142)观点,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1](P.409)的观点,他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的观点,关于要培养两个庞大队伍——“庞大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1](P.472)的观点,关于学习的三个主要方面——“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是技术科学,一个是自然科学”[1](P.479)的观点等等,都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两个主要领域,形成两大主要矛盾的理论表述。

上述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层次的理论观点,构成了毛泽东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总思路。其基石作用是明显的。

把上述毛泽东思路的理论逻辑推演的三个层次加以对比,可以看到:第三个层次极为重要。第一,它是第一个理论层次逻辑发展的归结点;第二,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直接展开和具体化;第三,它涉及的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最本质的矛盾关系;第四,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或者说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桥梁;第五,就它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渗透于前两点之中,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展开,又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由此可见,第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两个领域形成两大矛盾的理论,在毛泽东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理论基石中,极为重要。

三、毛泽东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思路的展开

毛泽东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前述两个领域、形成两大矛盾的理论观点而形成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人与自然界关系领域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是永恒的矛盾,它永远存在,不会消失。而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主要体现。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的唯一办法。

毛泽东为什么把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展开并由此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基本矛盾得以展开的根基。任何社会矛盾的展开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生产力发展还是停滞,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还是停滞。在社会主义发展与否的问题上,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问题,解决人通过征服、改造自然界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二,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的动因,而且是整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体系运动的动因。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存在整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而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亦即在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发展的。不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没有整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在他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大量论述之中,更重要的体现在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工作实践中。毛泽东解决这个矛盾的工作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毛泽东认为要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此点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P.717)的著名论断,也不仅仅在于他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向自然界开战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亲自制定了快速发展的经济战略和超英赶美的发展目标。由于他急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至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按照多视角观察事物的方法来看待“大跃进”的失误,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大跃进”正是毛泽东重视生产力的一个表现,出问题,是出在他急于发展生产力。

第二个层面,毛泽东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双向互动状态,认为生产力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调整,也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无疑是他对唯物辩证法的生动运用,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基于此,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十分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政策,有得也有失。对此可以深入分析。但他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他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又展开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领域,即展开于社会领域。因为人们要生产,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组成一定的社会。人生活的社会中所存在的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领域中的展开或者具体体现。要解决人与人关系方面(亦即社会领域)的矛盾,关键是解决生产关系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对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十分重视。

毛泽东为什么十分重视解决生产关系中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直接发生关系: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对生产力起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甚至反作用;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实际上,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第二,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亦即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切社会矛盾都集中体现于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又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人与人关系当中的展开。

毛泽东一直重视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不谈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仅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到他逝世的20年时间里,他就为处理生产关系问题花费了大量心血,做过多种实验,发表过许多论述。研究毛泽东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会发现他解决生产关系问题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毛泽东重视并着力解决生产关系内部的问题,即所有制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物质利益分配问题。他搞过“一大二公”实验,后来对此进行了调整;他提出了两类矛盾问题和阶级斗争问题,为此展开过大规模实践;他重视物质利益分配问题,既提出过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遵循价值规律的问题,也提出过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毛泽东在所有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得与失都表明,他把思考和尝试解决生产关系内部问题,当作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的直接入手点。

第二个层面,毛泽东重视并着力解决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问题。他认为,固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解决上层建筑领域革命化的问题,就能使上层建筑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内部问题的解决。毛泽东直接领导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和斗争,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在晚年,他又提出了反修防修和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他在所有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得与失,都表明他重视上层建筑革命化,并着力使之形成对生产关系的积极的反作用。

第三个层面,毛泽东重视并着力解决管理体制问题,他认为,生产关系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环节——管理体制问题十分重要,它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直接结果是正确处理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它的直接作用点是促进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改革管理体制。特别是发现苏联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后,他认为,我们不能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因此,他批准并亲自指导在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中试办托拉斯,重视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所有这些方面的得与失,同样表明了他重视生产关系问题的解决。

在上述三个层面中,毛泽东始终把解决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当作核心。而在解决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中,他先是重视解决所有制关系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他对我国初步确立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满足,认为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认为公有化程度低了一些。他虽然对这种初步的公有制关系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同任何事物一样,所有制关系也是要发展、进步的,要通过改革,使之逐步提高公有化程度。在一些地方领导和群众高昂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感染下,即使是在中央最高领导层中头脑最清楚的毛泽东,也曾一度设想并鼓励过搞“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关系。实践中受到挫折后,毛泽东很快就又恢复了清醒的头脑,对一些地方搞过头的所有制关系进行了调整,在恢复1956年初步确立的所有制关系的同时,也保留了1957年之后适度前进而形成的有益部分。当时,在农村,确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在城市,确定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并存、以个体手工业作为补充的体制。他认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这样的体制可以稳定一段时间了。因而,他在此后反对人们再稿不切实际的“一大二公”,同时也不允许人们搞“倒退”。

与此同时,毛泽东开始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系统地论证了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按此思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时,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在两类矛盾中,又都有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的阶级矛盾、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也需要正确处理。

但毛泽东在指导全党解决上述两类四层矛盾中,主要的注意点有变化。变化发生在1957年夏季。在1957年夏季之前,他认为我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当时他虽然没有使用“主要矛盾”这个词,但至少表明他已经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放在了首要地位。1957年夏季的反右派斗争,使毛泽东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当时,他吸取了东欧一些国家在处理国内问题时失误的教训,并且对苏共二十大后出现的一些政治变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中国国内发生的政治动态作了研究,因而高度注意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他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实中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形成了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领域亦即社会领域里的主要矛盾的看法。他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P.475)的论断,也正是在此时提出的。实际上,毛泽东把阶级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社会领域的表现,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人与人关系中的这一主要矛盾,需要进行政治思想领域里的革命。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是循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社会和自然两个领域里展开这一情况的认识而形成的:

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人与自然领域,构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恒久的主题。为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确定无疑的。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我们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之后,就必须长期、坚决执行,不能动摇。从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历程来看,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忽略中国经济建设工作,他从没有说过一句中国不需要发展生产力的话。恰恰相反,他生前十分重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亲自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他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中,确有突出政治和搞阶级斗争的情况,但他这样做,是为了扫清中国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抓革命,促生产”,正是他这一思路的概括。

另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社会领域,并且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在这一领域中,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阶级,特别是“初期”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要时刻注意并及时、正确地处理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长期积累,不能解决,甚至变得很尖锐,就要发动政治运动,利用群众的力量来解决。据此,他在60年代后期,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

毛泽东生前亲自制定的两个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正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个领域,从而形成了两大矛盾的认识的产物,是他循此认识尝试解决这两大矛盾的实践的产物。

与上直接相联系,毛泽东无疑持有两个主要矛盾的看法。一个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人与自然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展开于社会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个主要矛盾的看法,实际上是他对两个不同领域里两种不同矛盾的认识,相互之间并不冲突。因此,他在60年代提出党的“基本路线”时,并没有否定他50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而他一直坚持这一“总路线”,也并未限制他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毛泽东的失误在于:在经济建设领域里,由于他不切实际地估计了我国生产发展的基础和能量,制定了过急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社会领域里,由于他对国内政治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判断,并且采取了不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但是,这些毛泽东具体操作上的失误,并不能抹灭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所发现的真理成份。

四、毛泽东的着力点和总构想

在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毛泽东的着力点明显放在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之上。

在思考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时,毛泽东特别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他生前以积极的思路指导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多次强调要从解决所有制问题入手,来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注:①参阅《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第359页、405页;第5卷第501页;第6卷第23页;第7卷第596页、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他注意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利益分配问题。认为只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1](P.375)。

在思考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对矛盾时,他特别强调上层建筑为生产关系服务的反作用。(注:参阅《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卷第26页、54页、10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他逐渐形成的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人的思想改造、反对官僚主义、反修防修、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革命等为主要内容的思路,实际上也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革命化以促进生产关系革命化并最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发挥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发挥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实质上都是发挥人的能动性。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地、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实际上正是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注重点和着力点的哲学概括。毛泽东把注重点和着力点放在这一方面,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构想。

这个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构想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应该是高速发展的。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应,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重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的发挥,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在于人们能够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而又正确的调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服务作用的发挥,在于具有先进思想的人所造成的上层建筑领域革命化。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积极的动态的总的结构体系。

对于毛泽东逝世前20年的中国全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循着毛泽东的这一构想,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

收稿日期:2001-01-11

标签:;  ;  ;  ;  ;  ;  ;  ;  ;  ;  ;  ;  ;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