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书面谈话--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型_鲍德里亚论文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书面谈话--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型_鲍德里亚论文

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笔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思潮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德里论文,笔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3)02-0011-17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除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

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外,一个重要的逻辑转向就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的转

变。所谓后马克思思潮,主要指的是早期受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马克思批判理

论的影响,但后来又明确反对马克思从生产逻辑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者。在这 个转变过程中,法国当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一位重要代表。

鲍德里亚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深受德国

文化影响,阅读了尼采、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布莱希特等人的著作,并翻译了包括布

莱希特《流亡者的对话》在内的一些重要德文著作。196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受萨特的

影响并在其举办的《现代》上发表了三篇文学评论性文章。1966年,鲍德里亚完成了自

己的社会学研究并进入南特禾大学,先后在列斐伏尔与巴特的影响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 论文《物体系》。在此期间,鲍德里亚还受到了以原始文化研究批判现代社会的莫斯、 巴塔耶的影响,除此之外,鲍德里亚实际上还受到了拉康、马尔库塞、德波、阿尔都塞 、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德鲁兹、克里斯托娃等左派思想家的影响,并在1968年参 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法译工作。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 费社会的批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 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此时的鲍德里亚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第三阶 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在本文 的讨论中,主要分析鲍德里亚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转向了后马克思思潮。与传统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早期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具有一些不同的质点。传统的西方马克思 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多诺,其直接的论述对象实际上是自动化生产的社会,卢卡奇的物 化理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这一 现实基础上。当早期鲍德里亚走向理论舞台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新的社会 转型,即从过去的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社会。如何理解消费社会构成了当时思想界的 重要主题,从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到列斐伏尔在《现 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关于“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的分析,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这正是鲍德里亚批判理论的现实对象。

在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中,阿多诺借用的仍然是德国的思辨哲学,而鲍德里亚除了

这种思辨哲学的渊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借用了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的批判、德波的景

观社会批判、巴特关于大众文化的符号学分析以及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因此,早

期的鲍德里亚更关注的是消费社会中物体系的物像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精神深处所产生

的消费的需求意象,其直接的关注点是如何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问题通过符号学

与精神分析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揭示出来。这是鲍德里亚《物体系》的主要内容

虽然在直接的理论层面,鲍德里亚运用的是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但早期的鲍德里

亚力图将这一分析建立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

稿》的“导言”中,在谈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认为:“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

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

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

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

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1](p.31)生产的逻辑构成了马克思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早期的鲍德里亚也同样认为:“如果人们同意需求和消

费实际上是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那倒一切都可得到解释:它们与作为工业年代

主要道德的生产本位主义和酷似清教徒的伦理有关。”[2](p.76)鲍德里亚认为,只有

从生产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社会:“在这里,我们会合了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形

式逻辑:就好像需要、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所有的力量,都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

为商品,也被物质化为生产力,以便出售,同样的,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

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被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与商品,以便购买和消费。”[3

](p.201)按照我的理解,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实际上持两重分析

逻辑:一是符号学与精神分析逻辑,这在《物体系》中更为明显;一是生产的逻辑,这

在《消费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此时的鲍德里亚也可以说处于这两重逻辑的摆动

但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鲍德里亚开始从这种摇摆性态度中脱身出来,有了

一些明确的理论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并没有直接颠覆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在我看来,《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早期鲍德里亚思想发展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正是在这本书中,

鲍德里亚一方面对早期的理论主题进行了理论化与系统化,力图为早期的批判分析提供

一种系统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同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符号政

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框架,作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在鲍德里亚的这

一理论层面,生产的逻辑消弱了,符号的逻辑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鲍德里亚在符号政

治学批判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核心概念使用价值与物质生产进行

了反思。鲍德里亚认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使用价值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和

前提,使用价值的解放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指向。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 义市场体制中,使用价值恰恰是由交换价值中介的,“使用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王冠和 权杖”。[4](p.138)如果将使用价值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这正好是合乎资本主义市场 体制的意识幻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只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借 口,就像在符号学理论中,认为所指是能指的实在层面,也同样只是一种幻象。鲍德里 亚的这个批判,当然是一种误解。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使用价值也是同交换 价值成对出现的,马克思并没有将使用价值独立出来。但这还不是鲍德里亚最后要达到 的目的。在鲍德里亚看来,将使用价值作为最后的承诺独立出来,源自于物质生产的思 维方式,而物质生产在消费社会中,已经被媒介生产所取代。如果说在物质生产中,实 体性的东西是基础,而在媒介生产中,符号的差异关系以及被符号差异关系所生产出来 的意象,构成了主导的内容,这时物质生产的逻辑已不再能够作为分析的基础了。如果 说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还是从双重逻辑出发的话,那么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 判》中,鲍德里亚的倾向性意见很明显,那就是要走出马克思的生产逻辑。一旦这一步 跨出去了,鲍德里亚就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后马克思思潮。

早期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关键一步是《生产之镜》的写作。“镜象”是拉康精神分析

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拉康认为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镜象阶段,即儿

童是在自我的分裂中完成了自我认同的幻象。鲍德里亚以这个概念来讨论马克思的生产

逻辑,总体上是想说明马克思以生产作为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也是一种幻象

。全书由五个批判构成:即劳动概念的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学支配自然观念

的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原始社会分析的批判、关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析

的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体系内在关联的批判。在这五个分析中,鲍德里亚

主要是说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社会批判理论,实际上是站在资本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立场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没有走出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反而论证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因此,劳动的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在其理 论背后仍然是启蒙理性的欧洲人类中心主义。此时的鲍德里亚也不再直接使用符号理论 取代马克思,而是结合莫斯与巴塔耶关于原始社会的“浪费”理论,反对有计算理性的 政治经济学。他认为,真正能够取代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应该是以“浪费”模式为中心 的象征交换体系。在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走向科学的地方,在鲍德里亚这里,正好成为 批判的对象。正是在这里,鲍德里亚走向了后马克思思潮。

鲍德里亚的这一转变,实际上是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转向了文化逻辑,因为象征交换 在根基上是一种文化意识问题。这个思想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即自从大众媒介兴起之后,在直接的意义上,一切问题都转换成了以媒介为中介的文化 问题,现代社会正是通过大众文化创造出来的意象引导着人们的生活。后期的鲍德里亚 也正是在这个维度上展开自己的思考的。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当一切都转换为文化问题 ,并将文化问题从历史性的关系中独立出来时,文化问题就被不恰当地夸大了,文化的 解放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历史性根基的解放,这正是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深层难题。 实际上从《生产之镜》之后,鲍德里亚陷入的正是这个泥淖,最后的哲学意境就是物体 君临地球时的荒原之境并以此作为人类自我拯救的惟一出路。在这个意义上,杰姆逊、 德里克、凯伦纳等人从生产出发的解释逻辑,更具有现实的解放意义。这是晚期马克思 主义不同于后马克思思潮的关键所在。

收稿日期:2002-12-29

标签:;  ;  ;  ;  ;  ;  ;  ;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书面谈话--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型_鲍德里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